單徐榕 李晶 方子玥
【摘 要】時間觀念需從小培養,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對兒童未來的學習生活都大有裨益。本文首先分析了目標兒童用戶特點,并著重關注了5-7歲兒童的時間認知特點。接著,本文對市面上現有的幫助兒童建立時間概念和規則的產品進行了競品分析,將其劃分為三個類型并進行雷達圖分析。最后,通過客戶旅程圖對產品設計進行了分析,提出產品的設計概念。
【關鍵詞】時間觀念;兒童;交互設計;減少拖延
中圖分類號:TB4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10-02
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加,時間觀念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提升兒童的時間認知水平,不但可以減少兒童的拖延習慣,還容易讓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習慣,對兒童的成長發展大有裨益。不能夠正確認知時間、不能準確感知時長等,容易導致兒童產生拖延癥。如今,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兒童時間觀念的培養,但缺乏科學易行的方法。市面上這一方面產品較少,趣味性和功能性也都有所欠缺。本文從時間認知和減少拖延兩方面出發,探討提升5-7歲兒童時間觀念的交互設計產品。
皮亞杰認為,兒童身上存在一種早期對速度的直覺,而對時間的直覺則似乎總是與速度聯系在一起。黃希庭等[1]曾對5至8歲兒童時間知覺進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5歲兒童對時間知覺極不準確、極不穩定。7歲可能是兒童時間觀念發生質變的階段。但如果不重視對兒童時間認知方面的訓練,兒童對時間理解的過程會非常緩慢。由于時間管理是與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分不開的,因此對學前兒童時間認知的引導也是家庭和學校的任務之一[2]。
一、用戶研究
針對5-7歲兒童時間觀念的現狀,我們進行了訪談和家長問卷調查。線上問卷共回收88份,男女各半。絕大多數5-7歲兒童在校時間為6-8小時。調查發現:在對時間的認知情況方面,大多數兒童有時間概念,半數以上的兒童有一定的時間概念,但做事拖拉不重視時間,而不清楚時間概念的兒童僅占18.6%;在對時間的自我控制力方面,65.12%的兒童有一定的時間意識,但有時會有拖延現象,會自我反省,或者在他人教導下改進提高;在孩子的時間安排方面,接近半數的家長認為兒童需要小改進(個別活動的時間易拖延,影響其他任務),34.88%的家長認為需要重新安排(例如比較貪玩,玩樂占據了過多時間等)。說明兒童在5-7歲階段對時間認知和把控的可塑性較強,市場需求較大。過半數的家長對孩子的在家時間進行指導,但不過多干涉,25.58%的兒童在家時間基本由家長安排,僅有13.95%的家長選擇基本放養。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時間安排較為重視,愿意對孩子進行引導。而家長為兒童布置的任務,大多數的兒童通常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二、5-7歲兒童的時間認知特點
心理學認為,在速度-空間-時間三者關系所構成的作業中,5-6歲兒童主要以空間特征為參照判斷時距,7-8歲兒童多以速度特征為參照判斷時距。這種特點可能與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密切相關。
5-6歲兒童的認知特點屬前運算階段,其思維的主要特點是直觀性,即通過感知事物所獲得的形象來認知事物。而對不具直觀形象的時間的認知,他們需要依靠事物表現出來的具體形象來認知。皮亞杰通過實驗認為五六歲兒童的表象具有靜態性質,他們判斷時距所能依據的參照就只有空間特征,即物體運動距離的長短、面積、體積變化的大小等。七八歲以后(即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表象才具動態性質,因而他們在判斷時距時可能會考慮到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特征,如速度特征,以物體運動變化的快慢為參照判斷時距。
5歲的兒童能夠知道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概念。注意力開始增加,如果任務合適的話,注意力可以保持10分鐘左右。6歲的兒童開始理解數學的丈量意義,比如時間、體重、長度、容量。注意力的專注時間可以保持10分鐘以上。7歲的兒童可以認識鐘表上的時間。
三、競品分析
目前市面上幫助兒童建立時間概念和規則的產品主要包括兒童鐘表(如兒童手表、鐘表等)、兒童行為規劃和記錄產品(如一天日程規劃的日歷、記事產品)、速度類趣味產品(以時間為主的競技類產品)等三大類。兒童鐘表類產品通過模擬時間走向,教兒童認識時間。這類產品具有直觀、方便、實用的優點,但是游戲方式往往單一,容易讓兒童產生厭倦感。兒童行為規劃和記錄產品主要通過卡牌等方式讓兒童認識時間與事件之間的聯系,讓兒童對時間的認識具有事件關聯性,功能常具有多樣化的優點。速度類趣味產品利用“鬧鐘”的概念,將不同的習慣安排制定相應的時間范圍,便于培養兒童自控能力,讓兒童學會安排自律的生活習慣。
通過分析產品的游戲方式、功能、優劣勢,將這三類產品按照難易程度、趣味性、耐玩度和個性化進行雷達圖分析。可以發現,這三類產品在兼顧耐玩度和減少兒童拖延的針對性方面尚有不足。
針對現有產品的趣味性較低、功能單一的不足,本文通過設計一款提升5-7歲兒童時間感知力和防拖延能力的趣味交互產品,以期提升兒童對時間的認知和控制力。在形式上需要參考已有時鐘和拼裝玩具等形式,以玩具的形式達到目的效果。內容上將認識時間和提升孩子注意力相結合,尤其針對目前市場上防拖延類玩具的缺失,增強對功能的趣味性和針對性[3]。交互上需要滿足游戲形式簡單、易于孩童上手的同時,要使玩具內容趨于多樣和變化,以此提升耐玩度,防止兒童產生厭倦心理。
四、產品設計研究
(一)客戶旅程圖分析
筆者以客戶旅程圖為載體,從用戶需求、行為、情緒體驗、階段、痛點和機會六個方面對提升兒童時間觀念的產品交互設計進行分析[4]。從用戶行為可以看出,具有良好時間觀念并且沒有拖延習慣的兒童,在時間安排與親子關系等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學習生活都可以良性發展,形成良性循環[5]。相反,沒有時間觀念且習慣拖延的兒童經常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引發焦慮、暴躁、易怒、倦怠等惡性情緒,家長教育不當后,兒童進而產生逆反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時間管理問題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早到晚的各個活動階段都受到時間觀念的影響。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幾個痛點:一是家長缺乏科學方法解決兒童的拖延問題,易發生沖突;二是市面上此類玩具趣味性較低,兒童容易厭倦;三是功能單一;四是針對性不強等。針對用戶需求和痛點,在設計產品時要注意增強趣味性與交互性,加強親子互動;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兒童拖延問題進行引導;給產品設計一定的迭代空間等[6]。
(二)產品創新設計
根據研究與分析,筆者設計了一款寵物養成類型的智能玩具,目標人群是5-7歲兒童,目的在于提升兒童的時間認知和減少拖延。讓兒童在對時間認知不斷加深的同時,感受和體悟生命的成長。
該交互產品設計的目標是培養兒童的時間觀念,意圖則分為認知時間與減少拖延兩部分。第一部分有三種模式,通過蛋殼的震動、音樂、語音、閃光等方式激發兒童興趣,給兒童及時帶來正誤反饋。第一部分旨在鼓勵兒童進行嘗試,盡快掌握時間認知技巧,以游戲的方式幫助兒童多次重復、加深記憶,因此不設置懲罰措施,答對即獲得一定的獎勵。第二部分有兩種模式,融入了情感化設計的理念。通過小雞眼睛顏色的變化,以及音樂、語音等方式對兒童的拖延問題進行引導。在第二部分設置了懲罰措施,當兒童在計劃定時環節未按要求完成任務時,小雞眼睛變紅,次數達到三次,小雞回到孵化前狀態,需連續多次達標后小雞才能再次孵化。
產品設計的創意方案分為兩種狀態(孵化前與孵化后),分別對應兒童關于時間觀念培養的兩個階段(時間認知期和減少拖延期)。第一種狀態中,交互界面有投影屏和按鍵兩種方式。在投影屏上可以觀察到以下一些信息:顯示時間和輸入的數字、孵化進度條、交友界面和設置。而按鍵則可分為確認鍵、功能選擇鍵、退出/取消鍵和電源開關鍵。按下功能選擇鍵后,可以在三種游戲模式中進行選擇,即知識講解(各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關系)、生命倒計時(每日更新,在24小時之內各個色塊顏色逐漸消失)和鐘表讀數模式。在第二種狀態中,交互界面分為三塊——觸摸屏、眼睛和按鍵。在該種狀態下,觸摸屏具備計劃定時、生命倒計時和成長進度條三種功能,按鍵則分為電源按鍵和模式切換按鍵。
五、結語
時間觀念需要從小培養,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對兒童未來的學習生活都大有裨益。本文從時間認知和減少拖延兩方面出發,探討提升5-7歲兒童時間觀念的交互設計產品。通過分析5-7歲兒童用戶的特點、認知特點,以及市面上現有產品的競品分析,提出了時間觀念培養兩個階段的產品概念設計,分別從時間認知期和減少拖延期進行了相關產品功能設計,以期為培養兒童時間觀念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張增杰. 5-8歲兒童時間知覺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79.
[2]師曄蘭,郁舒蘭,薩興聯.產品設計中的“時間”思考[J].設計,2016,(17):22-23.
[3]李若輝,關惠元.基于設計創新驅動的中小型制造企業生態化發展策略[J].企業經濟,2017,36(10):9-14.
[4]戚裕敏,高娃,武莉.面向室內生態環境健康的智能家居產品客戶端交互設計[J].設計,2018,(17):136-138.
[5]任新宇,王倩.論綠色產品設計的特征及策略[J].設計,2018,(08):108-110.
[6]趙寅,吳文爽.產品創新設計與材料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