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遇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挑戰不斷,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和歐盟應在各種多邊國際制度和平臺上全面加強合作:一是全面鞏固伙伴關系;二是穩步推進經貿投資合作;三是更加堅定支持多邊體制基本立場。雖然中歐之間國情和社會制度不同,但追求和平與發展的目標一致。以此為基礎,中歐之間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借鑒、互為助力、共同發展。未來中國龐大的、高質量的內需市場,以及日益開放規范的營商環境,將為中歐合作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在廣闊的亞歐大市場上,中歐互利合作的潛力巨大、前景光明。
關鍵詞:中歐合作 世界經濟 伙伴關系
作者簡介:曾培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
當今世界正處于轉型過渡期,全球化進程遇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等形形色色的挑戰不斷。在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和歐盟作為國際體系中具有全球性、全局性影響的兩大穩定力量,兩者占到世界人口的1/4,經濟總量的1/3,如何在動蕩不定的復雜國際背景下找尋中歐關系的“確定性之錨”,如何在各種多邊國際制度和平臺上全面加強合作,都將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全面鞏固伙伴關系。中方一貫從戰略高度重視歐洲。自1975年中歐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雙方經歷了從合作伙伴關系、全面伙伴關系發展到今天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邊關系得到持續深化和全面發展,構建了各種磋商和合作機制,高層互訪頻繁。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2019年首次出訪地均選擇了歐洲,歐盟主要國家領導人也紛紛來華訪問,這些都表明了中歐都非常重視對方在自身外交格局中的地位。中歐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在全球和地區問題上擁有廣泛共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鞏固雙方伙伴關系的意義更加凸顯。
二是穩步推進經貿投資合作。經貿合作是中歐關系的“頂梁柱”和“壓艙石”。過去40年中歐貿易規模增長了250倍,歐盟連續15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多年保持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中歐產業關聯度和互補性強,在醫療健康、生態環保、數字經濟、高技術產業、“一帶一路”與第三方市場開拓等方面擁有廣泛的合作潛力。特別是目前中歐投資協定已進行了24輪談判,取得了積極進展,這可以被視為推進雙方經濟增長的重要機遇。
三是更加堅定支持多邊體制基本立場。經濟全球化出現一些問題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廢食,動輒“退群”“脫鉤”“筑墻”,必須在前進中解決問題,改革完善才有出路。新形勢下,中歐之間的共同利益、共同立場、共同目標不斷增多。中歐在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多邊制度存續和國際經貿體系改革等重要議題上有著相似的看法和觀點,都明確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潮流,堅持多邊貿易體制的方向。為此,雙方應發揮積極領導力,在應對貿易摩擦、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氣候變化等方面取得更多共識,共同維護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推動新一輪全球化創新性、包容性發展。
2019年3月份,歐盟出臺了對華新戰略,提出一些新判斷和新概念。其中,既將中國視為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認為“中國關于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策對歐盟空前重要”,又高度重視來自中國的競爭和挑戰,提出中國是歐洲的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挑戰者。實際上,競爭本身不是壞事,這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基于規則的良性競爭可以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市場效率和社會福祉,把蛋糕做大。中歐之間國情和社會制度不同,但對于和平與發展的目標追求一致,不是非你即我的零和游戲。在這個文明不斷進步、觀念日益多元的時代,中歐之間完全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借鑒、互為助力、共同發展。
2019年初,中國人大正式通過了《外商投資法》,確立了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正在實現由商品、要素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轉變。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11月初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可以說,未來中國龐大的、高質量的內需市場,以及日益開放規范的營商環境,將為中歐合作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廣闊的亞歐大市場上,互利合作的潛力巨大、前景光明。
責任編輯: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