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驅動是世界大勢所趨。近年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技等為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加速發展,正在引領國際產業發展,重塑世界競爭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了顯著成績。2018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2.19%,總量約370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研發支出的比重達16.6%。在能源、交通運輸、信息通訊等領域已具有一定優勢。中國的高速鐵路、高效清潔煤電、特高壓輸變電、可再生能源、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等領域已居世界先進行列。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19年10月15日發布的報告,2018年全球330萬件專利申請中,中國有154萬件,占比高達46.7%,是居第二位美國的2.58倍(59.7萬件)。當年,中國專利合作協定(PCT)專利申請量已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包括華為、京東方、騰訊、大疆無人機等8家中國企業進入前50名。我國科技發展已從改革開放初中期的以“跟跑”為主,進入跟跑、并跑和少數領域領跑并存的新階段,并將向創新型強國邁進。我國的科技創新有自己的特點。近年來,一大批企業重視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重視研發投入。例如,2018年華為公司的研發支出相當于營業額的15%,超過1000億元。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1.97萬億元中,企業支出達1.52萬億元,占比達77.4%,遠高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萬眾創新迅猛發展,中小企業占全部技術創新的70%(對中小企業有“5、6、7、8”之說:50%稅收、60%GDP、70%技術創新、80%城鎮就業)。而在有些地區,中小企業在這方面的作用就更為突出。例如,廣州市黃埔區的中小企業就擁有全區80%以上的授權發明專利。企業家們對市場需求了解最直接,所以在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之下的技術創新一般能直接關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不同領域的重點和熱點,聚焦準、見效快。這也是我國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中,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原因。當然,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企業是高度關注財務效益的,希望在技術進步上能投入少、見效快,不太能承擔長期大額的重大技術研發,對應用基礎研究乃至基礎研究就更不愿投入了。這種狀況,形成了我國科技研發經費中技術研發經費占比高達83.3%,而基礎研發經費占比僅為5.5%,遠低于美國、日本12%的水平。這是造成我國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近幾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增強的新形勢下,我國在信息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能力的短板暴露的比較突出。2018年4月美國宣布制裁中興通訊、禁售芯片,使一個銷售收入占全球通信系統設備第4位、有8萬員工的企業馬上陷入了要停工乃至破產的境地。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2018年以來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了、討不來的,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今后一個時期,必須下大力氣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我想在此強調的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核心,同時也必須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也要發揮企業家的重要作用,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談到科技創新,這兩年大家高度關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及區塊鏈等。這些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并加速向各領域廣泛滲透,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不斷開辟出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工信部正式發放了4張5G商業牌照,5G系統設備、手機等全產業鏈都在積極行動。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數字高清視頻、智慧醫療等一大批相關行業紛紛跟進。中國信通院的研究報告預測,2020—2025年,中國5G商用直接和間接拉動的經濟產出超過35萬億元;其中直接帶動的經濟產出達10.6萬億元,經濟增加值3.3萬億元。例如,浙江喜臨門家具公司已開始將生產車間的設備連上5G網絡,使企業數據采集監控系統(SCADA)更加高效可靠,大幅度降低了因控制信號中斷導致設備損壞、生產事故的概率。此前,車間是采用有線局域網通信,轉用5G后,單臺機床布線成本從3000元左右降低到1000元以下,設備綜合效率提升超過20%,產品質量合格率提高1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綠色經濟、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由此就提出了關于數字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等。在某種程度上,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正在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帶動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數據資源與商品、資金、勞動力等都是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現代信息網絡這一重要載體,與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逐步成為推動經濟包容性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工信部2019年10月在烏鎮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的報告,表明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31.3萬億元,相當于2018年我國GDP的34.8%(美國約11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約53%);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達1.91億個,占就業總數約24.6%,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今后一個時期,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許多重要的工作。在政府層面要及時出臺指導性文件與規劃,加快推動以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完善數字經濟、數字化治理的監管體系,拓展數字化公共服務。比如加大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力度,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等。在企業層面,像阿里、騰訊、百度及一批互聯網公司,本身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成長起來的,數字創意公司也相同。這類企業要進一步升級發展,在生產性服務業、服務貿易、跨境電商、文化旅游等方面開拓進取。同時,注重與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深度融合,在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等方面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阿里宣布要研發人工智能(AI)芯片就是一例。當然,對目前仍占大多數的二、三產業企業,最重要的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大潮,推進向數字化的轉型。像海爾等公司,近幾年已在家電生產的數字化發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三一重工的全球監控中心,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實時了解本企業在全球范圍內設備的狀況,做好服務;而且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挖掘機指數”,以此來研究分析重要國別、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的走勢,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還有很多企業家在這方面也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希望今后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談到數字經濟、互聯網等等,開展全球數字經濟交流合作,共建網絡空間及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是必不可缺的。要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建立各方面普遍能接受的規則,加強政府間與非政府間的合作,向著多邊、民主、透明、安全、高效的國際體系前進。在跨境電商、市場準入、數據流動等國際貿易和投資方面的新規則制定,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的重點。我們應主動推出相關的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就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而言。我們堅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同時也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應對氣候變化、大規模傳染性疾病,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攜手并進,反對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保護主義。這樣,才能夠在合作與競爭中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提高效率,趨利避害,互利共贏;使創新為造福各國人民,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
責任編輯:谷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