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生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全面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在此背景下涌現出四新:即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這些變化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為培養高水平的學術型創新人才和應用型創新人才,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和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簡稱“拔尖計劃”)和系列“卓越計劃”,不斷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雖然新商科沒有明確納入“六卓越一拔尖”計劃,但對傳統商科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的持續優化和創新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已成為產業界和教育界的共同話題。新商科是傳統商科創新性的變革,它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社會趨勢下發展而成的,新商科定義了從未來著眼的商科人才需要的技能,區別了通識教育和融合式教育,強調了數據科學引入商科教育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傳統融合信息技術與管理理論的課程也必然需要進行改革和重新建設。
“新商科”是對傳統商科進行學科重組交叉,將新技術融入商科課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開展經濟管理類教育的新概念。
傳統商科以職能為導向培養專門人才,例如市場營銷、金融、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新商科”趨于行業導向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例如財富管理、金融科技、云營銷等。“新商科”應主動回應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學生應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相關技術,以適應商界的轉型升級。
傳統商科采用西方理論和案例;“新商科”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采用中國案例,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現象、解決中國問題、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經濟管理教育供給系統,96%以上的中國高校都開設了相關專業。然而很多學校的商科教育還處在“填鴨式”教學、“水課”泛濫、“雙師型”教師匱乏、實踐教學能力差的狀態。處于經濟發展前沿、最渴求新型人才的是一線企業。校企合作,開展深度產教融合,推動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升商科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我們一直認為,《管理信息系統》是管理類本科各專業核心課,是運用經濟管理理論、信息科學理論、系統工程理論、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煉組成的一套新的體系。教學目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對社會生活和企業管理的重要意義,了解現代信息技術體系、信息技術體系影響企業管理的過程與機理、管理信息系統的內涵與形式,掌握信息系統開發實現過程與方法,具備一定的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理論技術體系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傳統的課程定位和教學理念、目標等已不能滿足新商科建設的需要。
目前《管理信息系統》的教材十分豐富,但教材內容大都雷同沒有充分考慮“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本人一直從事《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必選了很多教材。最早為了提升學生軟件工程技能使用了清華大學出版社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教程》,主要內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業務流程及功能需求分析、系統分析建模、信息系統設計、系統測試、系統運行維護。但學生反映教材偏重軟件技術實現,學習興趣弱且比較難以掌握。2019年開始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管理信息系統》,學生反映內容知識點分散,邏輯性不強,重點知識不突出,難以掌握最新的理論和技能等問題。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涉及到很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它所覆蓋的知識面很多、很廣。其中它所包含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的知識發展非常迅速,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層出不窮。如果教師自身缺少不斷學習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授課很容易出現枯燥乏味的情況。當前,很多學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采用的仍是傳統的理論講授配合一定的上機實驗,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方式缺乏。很多學生覺得該門課和自己的專業無關,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切實有用的技能,重視程度不夠。
要結合新商科發展要求,重新定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各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設計好教學目標。麻省理工學院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對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中如何定位具有借鑒價值。麻省理工學院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為更好地做出有關信息系統的決策提供手段和方法,與高級經理一起解決信息系統的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商業信息技術的內涵;信息技術與企業戰略;項目管理、管理變革與影響;組織與信息技術的管理。
當前急需組織編寫教學內容新,知識點突出,邏輯性強的的教材。教材要體現出不同專業學生的應用需求,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專業目標相結合。從能力培養方向看,需要管理類相關專業的學生能夠重點培養學生如何通過信息技術特別是數據分析技術來進行信息管理和分析。因為很多學生缺乏計算機專業知識,因此教材內容方面側重點不應局限于信息系統的開發,而是信息、數據分析技術的具體應用。教材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去獲取教學素材,比如找一些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相關的案例。
傳統的理論講授方法弊端明顯,單一的知識傳遞方式需要向多角度立體式轉變。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教師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微課等進行授課。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關注于對知識點的講授,而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興趣。在課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討論和分析,加入互相提問、發紅包搶答問題、創建話題等多種師生互動形式,以此來起到活躍課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