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艷
(棗莊市臺兒莊區邳莊鎮衛生院 質控辦,山東 棗莊)
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主要發病群體為廣大的中老年人,其具有病程漫長、遷延難愈和反復發作的特點,會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各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心力衰竭,極大地影響到了患者的身體健康[1]。目前臨床上在治療冠心病患者時主要采用介入治療或者保守藥物治療等方式,患者需要長期服藥,一些病情反復發作的患者還需要進行住院治療[2]。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大多會出現焦慮和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不僅導致其依從性降低,還影響到了其治療效果,所以必須要做好對住院冠心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對此,本文分析并研究了認知行為干預在住院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選擇我院收治的住院冠心病患者76 例作為本次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選取時間段為2017 年9 月至2019 年6 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常規組(38 例)和研究組(38 例)。在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基礎上,筆者實施了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曉同意,且自愿參與。常規組中有15 例女,23 例男,在年齡方面最大值為79 歲,最小值為46 歲,中位年齡為(62.1±7.6)歲,在病程方面最大值為8 年,最小值為6 個月,中位病程為(3.2±0.7)年;研究組中有14 例女,24 例男,在年齡方面最大值為77 歲,最小值為48 歲,中位年齡為(62.4±7.5)歲,在病程方面最大值為9 年,最小值為6 個月,中位病程為(3.5±0.6)年。在上述基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比較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備了實施組間比較的基礎。
通過常規護理方式對常規護理組予以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入院常規宣教,觀察病情,病房護理,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3]。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對研究組予以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①認知干預:通過集體講座的方式將冠心病的相關知識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主要為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用藥方法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和溝通,針對其存在的不恰當的觀念予以糾正,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盡可能地爭取患者及家屬對治療工作的鼓勵和支持,進一步地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4-5]。②心理干預:冠心病患者在患病后往往會出現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不僅會導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而且還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對于患者的身體恢復十分不利。對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與患者進行主動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擔憂說出來,并且要患者的文化水平、個人經歷和病史等進行科學的評估,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策,有效地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將必要的心理支持提供給患者,幫助其對自身的不良情緒進行調節和控制。要讓家屬多表示對患者的關系,營造出一種溫馨、有愛和充滿關懷的家庭氛圍,多在患者身邊進行陪伴和安慰,盡可能地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與關懷[6]。③健康行為習慣指導:以患者的身體狀況、疾病情況和飲食喜好等為依據針對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計劃,盡可能地讓患者多食用低膽固醇、低鹽和低脂肪的食物,讓患者戒煙戒酒。要為患者制定每日運動計劃,對患者的血壓和體質量等進行積極調節,使其在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的基礎上實施有氧健身運動,要控制好運動的強度,使其不感覺疲乏[7]。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進行觀察和比較,患者獲得的分數越高表明其焦慮和抑郁情況越嚴重。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觀察和比較,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其中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依從。
研究數據利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指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與研究組護理前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統計學檢驗結果為(P>0.05)。在護理后,研究組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兩組比較統計學檢驗結果為(P<0.05)。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焦慮和抑郁
研究組的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統計學檢驗結果為(P<0.05)。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2 依從性
冠心病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居多,由于缺乏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良情緒,對醫生的治療產生抗拒,出現不遵醫囑的行為,這對于患者疾病恢復十分不利,所以必須要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從而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8]。
作為一種有效的護理方法,認知行為干預在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地糾正患者對于疾病和治療的錯誤信念、思維和認知,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不良行為,改善其消極情緒[9-10]。通過認知行為干預可以使患者了解并熟悉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并且了解按照醫囑治療和服用藥物的重要作用,在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知曉水平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心理干預能夠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并且緩解和消除其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其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治療,從而戰勝疾病,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健康行為習慣指導可以使患者培養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使其從飲食方面加強營養支持,消除不健康飲食對疾病的不利影響,通過日常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使其保持良好的體格,從而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11]。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常規護理方式對常規護理組予以護理,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對研究組予以護理,結果顯示,常規組與研究組護理前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統計學檢驗結果為(P>0.05)。在護理后,研究組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兩組比較統計學檢驗結果為(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胡慧漣[12]的文獻報道相一致,表明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此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的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統計學檢驗結果為(P<0.05),表明針對住院冠心病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還能夠極大地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針對住院冠心病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并且提高患者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