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利


通過深入交流我逐漸了解到,在張小華的養育過程中,尤其是小時候,家里就她一個孩子,家中四個老人加上父母,共六個成人圍繞著一個孩子,張小華可以說是蜜罐里泡出來的。家里人認為過去生活條件不夠好,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絕對不能委屈孩子。家庭經濟條件還可以,給孩子所有的日用品都是最好的,上學也是最好的學校,買的各種玩具是最好的,只要是別的孩子有的,就一定會給買上。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方面也是盡量滿足,一直堅持“快樂教育”,趕走一切不高興,讓開心快樂圍繞在孩子左右;孩子如果哭了,就是沒有盡到責任。
在這樣的理念下,張小華在“快樂地”成長著……在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或在哭的時候,六個成人會無所適從,不知道怎么辦,盡快找各種方法,有的給孩子抱到外邊,有的給表演節目,有的給唱歌,有的轉移注意力。總之,想盡辦法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從哭聲中或者是從痛苦的表情中,恢復到一個平靜的狀態。這樣幾個成人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樣,而且默默達成了一個家庭共識——絕對不能讓孩子哭。
張小華能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愛和關心,但她很累,說自己像是生活在聚光燈下,時刻都有人在幫忙,甚至是代辦一切事項。她內心很不滿意,但表達不出來,也開不了口。父母家人對自己這么好,自己怎么能不高興呢?因此,所有不高興的情緒都不知該指向何處,只是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甚至沒有哭的權力,沒有釋放情緒的權力,她覺得很痛苦……她厭惡透了這樣的生活環境,甚至想和家里人發脾氣,想要憤怒地砸掉她看到的一切東西,想毀掉一切,包括自己,但她知道自己沒有這個權力。
近期在門診,經常看到像張小華這樣的孩子在自殘,這些行為都是不知道怎樣去表達自己的一種表現。他們不知道怎樣描述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這是一個非常嚴重且常見的問題!家長的養育理念是“要對孩子好”,可怎么才算是對孩子好?
文中張小華的一家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父母傾其所有呵護孩子,包括生活所需和情感所系,以為自己把現在最好的給孩子就可以了。
張小華父輩、祖輩的童年記憶中留下了大量的物質匱乏的場景,他們貧苦怕了。在父輩和祖輩兒時的年代,他們的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比較多,很多家務活動都需要自己動手,從生火做飯,到洗衣縫補、織毛衣等,會占據很多的時間,對孩子的陪伴自然會減少。在那個年代里成長的孩子面臨的養育問題是需要父母多來看看自己,多來關心自己。另一方面,這也讓孩子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相對地可以自己做主。回到張小華的養育案例中,六個成人所表現出的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投射,把自己缺少的全部變本加厲地還回來,物質上要讓張小華極大豐富,精神上過分給予,像是在補償自己小時候的虧欠一樣。
像張小華這個時代的一批孩子,都是這樣的現狀,物質已經相對充足,大多數孩子吃飯穿衣已經不是問題,那么,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將會很快浮現于意識中,也就是說,當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我們會考慮自己的感受、掌控感及舒適感等——而在養育中恰恰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
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其實給的是父母認為的最好的,或者是父母欠缺的那部分,是一個幻影。也許沒有最好的,給予需要的才是恰當的和合適的。
孩子的情緒本來就是一種需要,也是他的一種釋放和表達。養過孩子的成人都有這樣一種感受,就是孩子吃飽了,也喝好了,他就是想哭來表達一下他的情緒,來對他的情緒進行一些釋放和嘗試。這時候,有些家長很焦慮,不知所措,甚至像做錯了事一樣,圍著孩子在前后晃悠,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盡快笑起來,盡快從不良的情緒里面走出來,或者從鬧人的哭聲中喚醒孩子,讓他盡快變成一個“快樂”的孩子。
其實情緒表達是人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現象,這從人類大腦的進化中已經顯現。科學證明,人類大腦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爬蟲腦,也類似于鱷魚的大腦,它只負責基本生存,負責我們的吃飯、睡覺、體溫、呼吸、心跳等;第二部分是原哺乳腦,它就如馬、貓、狗等動物的大腦一樣,它掌管情緒威脅等與生命危險有關的事情;第三部分是高級哺乳腦,是掌管意識的大腦,負責邏輯計算推理等。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合稱情緒腦,第三部分為理性腦,人類的情緒腦的體積占到了腦容量的70%,理性腦只占到了30%。
在漫長的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情緒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識別各種威脅,通過情緒的快速反應,調動全身的資源加以應對,才能使我們在威脅中盡可能活下來。人的四大類基本情緒:恐懼、憤怒、喜悅及哀傷,都有存在的必要和表達的需求。但在養育中,成人通常只允許孩子喜悅情緒的出現,而在回避恐懼和憤怒,尤其是哀傷情緒,總是不允許或者減少它們的出現。
家長們反復用行為制止了負性情緒的釋放,這就像筑了一個“沒有泄洪口的負性情緒水庫”,遇到雨季,可能就會出現“水漫金山”的場景。
上文中的張小華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由于家長害怕壞情緒對孩子不好,在她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接收到的就是:負性情緒就是不允許的。長期浸泡在這樣的教養環境中,這樣的觀念已經形成,當她長大碰見哀傷事件時,她內心沒有辦法酣暢淋漓地哭一場。這樣造成的問題是一方面她能感受到負性情緒持續聚集,另一方面又明白自己不能有哀傷情緒。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煎熬,隨之而來的羞愧感,甚至是恐懼情緒也會出現,會引發一系列壓抑后的情緒問題。
也許孩子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問題,而是在與家長“共謀”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可能在自己未來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也會通過代際傳承繼續出現這樣的問題,形成這個家庭獨特的文化現象——“負性情緒是不允許表達出來的”,并由此而擴展到所有的社交活動和人際關系中。
在孩子養育過程中,教育本身不是說什么,而是做什么。有些教育是能被意識到的,而有些則沒有被意識到(潛意識),是在潛移默化的行為中實現的。我經常在咨詢中聽到家長說“我從來都沒有教給過他這個,他怎么就這樣子呢?”我會說“你都不知道你什么時候已經教完了,不知道自己何時一直在教他。”這就是真相。尤其在孩子生命早期,家長常常是通過行為傳遞價值觀。比如張小華的例子,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去攔著,直接傳遞給孩子的是“哭就不是好的,哭是不被允許的”。雖然家長沒有這么說,但這樣的做法已經傳遞了這樣的價值觀,是通過這樣的價值體系來傳遞出去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對自己教養孩子的行為有所警覺,同時,也可以通過更多有意識的行為,傳遞正確的、合理的價值觀。
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表達情緒的過程中,還有一些要注意的問題。
1要給孩子提供表達情緒的適宜場合。當孩子情緒出現的時候,有時并不適合去直接表達,但是家長一定要給他一個釋放空間,讓孩子知道,在一個限定的時空內,可以去進行情緒表達。有些場合是不太合適的,而有些場合是允許的,有些場合甚至是非常開放的。這樣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既符合了社會規范,又有途徑進行情緒表達。
2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把握好人際邊界的度。孩子在邊界受到侵犯時會感到憤怒,表達這種憤怒感覺有可能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的邊界,讓自己沒有邊界或者是不敢保護邊界,一直變成“老好人”,唯唯諾諾,總是退讓,像駱駝一樣一直在背著各種沉重的東西,而沒有辦法再展示我們身上應該有的像獅子一樣的形象。長此以往,就可能給他帶來一些向內的攻擊力,比如自殘。我們要給孩子傳遞的,是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把握好度,既不傷害到其他人,也不要讓自己受傷。當然,若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敏感,常感到威脅,表達憤怒,也容易引發人際關系緊張,孤獨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