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當我們談及抑郁,人們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想到愁眉不展、唉聲嘆氣、沒精打采的病人模樣。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病人都是如此,他們中的一些人會給自己裹上一層“微笑”的面紗,讓我們無法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但微笑不代表他們沒有抑郁,相反,他們可能患上的是抑郁癥的一個特殊類別——微笑型抑郁!這類病人常會隱匿在人群中,雖然表面上看似和常人無異,也會出于禮貌、不想讓親友擔憂或不愿讓人看出自己的異常等多種原因,選擇用表面的微笑來掩飾內心的痛苦或哀傷,避重就輕地回答問題,對親友報喜不報憂,私下里卻暗自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煎熬,有時會突然做出自傷甚至自殺的行為,令人防不勝防。因此,相比那些將憂郁寫在臉上的病人來說更具危險性,有可能因為無法預知而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更需要大眾加以關注!說到悲劇,讓我不得不想到多年前的那件事——

在正式成為精神科醫生之前,我曾在醫院讀了三年的研究生。當時除了要完成臨床工作,還要定期完成一些科研任務,其中就有對門診病人進行免費的抑郁癥篩查,并對符合條件的抑郁癥病人做免費的心理治療。
這天,和往常一樣,我又來到精神科門診篩選病人。在這里我遇到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來我們醫院就診,按照老先生的說法,他其實并無大礙,不過就是最近幾天睡不好覺。家人為此擔心,非要讓他來醫院就診,其實他不想來,也不想給孩子們添麻煩。和我講話時他顯得彬彬有禮、面露微笑,如果不是我私下里和他的家人進行了溝通,真的會以為他只是睡眠問題。
我觀察到他身旁的家人表情顯得非常嚴肅,我不放心,又悄悄地問了陪他來院的子女,這才得知:老先生的老伴兒就在三個月前突患重病不幸離世,老兩口幾十年的夫妻感情了,平時從未吵過架、紅過臉,關系非常融洽。這次老伴兒走得那樣突然,讓老先生都沒有準備,也倍受打擊,他剛開始表現得非常悲傷,經常拿著老伴兒的照片,呆坐在家里的沙發上,半天不講話,吃不下飯,晚上也睡不好覺。
家里人都很擔心他,怕他想不開,孩子們經過商議后決定,讓老先生輪流住在幾個孩子的家里,家人既可以多陪陪他,讓他換換環境,也能便于照料他。老先生推辭不過,只好聽從孩子們的安排,隔段時間就轉到另一個子女家里住。他的親戚朋友們都很關心他,經常分撥趕去看望他,陪他說說話、勸慰他想開些。
老先生好像慢慢從老伴兒去世的陰影中走出來了,和人講話時都能面露微笑,愿意跟人說上幾句了,就是飯吃得仍然不多,沒人來的時候老先生喜歡一個人待在房間里休息。家里的子女也較前放心,只是看到父親消瘦得厲害,但帶他到綜合醫院做全身排查也并未查出具體問題。父親不讓再跑醫院查了,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子女們也只好作罷。不過,孩子們還是發現父親晚間睡覺總不踏實,半夜常會醒來,醒后就難以入睡,好幾次孩子們夜間經過老人的房間都發現他的屋子里亮著燈,可是第二天問他,他又含糊其辭地說自己睡得挺好。雖然父親嘴上說自己對老伴兒故去的事已經想通,看起來也很平靜,但孩子們仍擔心他總是睡不好覺,這才勸說他看看精神科門診開些藥。
誰知等我過了兩周給老人的子女打電話詢問時,卻突然得知老先生已經自殺身亡的消息,令我非常震驚。從老人的家人那里我得知:老人自上次就診后回到家中不到一周,有次半夜趁家人熟睡之際,偷偷拿繩子在自己房間里上吊了,等家人發現時老人已經全身冰涼。家人回想老人在此之前,表現得很釋然,也很平靜,就好像真的想通了事情。他去世前的那天晚上和子女們說了很多話,和顏悅色地交代了對他們每人的安排和叮囑,也提出了自己對家里房產的分配意見,希望他們幾個不要因為身外物而起爭執,要和睦相處,工作要認真,照顧好自己的小家,等等。家人還以為他只是表達—下對孩子們的關心,和孩子們嘮嘮家常什么的,就沒放在心上,誰知當天晚上卻發生了這樣的悲劇!原來老人的那番話其實是在安排后事、交代遺囑,他始終沒有走出失去老伴兒的痛苦,只是表面上不想讓孩子們過于擔心自己而強打精神,顯得沒事的樣子,加上他覺得子女們都己成家立業、心愿已了,活著也是拖累家人,失去繼續生活下去的價值感,就想隨老伴兒去了。老人的子女們悲痛不已,自責沒有提早發現老人的異常,但人死不能復生,如今悔之晚矣!
我就老先生目前大部分情況下的情緒、吃飯的胃口、每日的精力和活動量、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對以往的興趣愛好的參與性等問題,又仔細問了—下他的子女,子女們也只是感覺他最近晚上睡不好,白天有些犯困,其他方面現在看起來和平時并無區別。當我再次和老先生溝通時,也將問過他子女的問題再次委婉地追問了他一遍,老先生仍表示自己除了有時睡不著之外,其余情況均正常,他甚至覺得沒有必要服藥改善睡眠,更沒有必要來醫院看病。因為當時未收集到老人符合抑郁癥的信息,我又有些不確定,就只能勸說家人多留意,建議老人還是系統診治,留下老先生子女的聯系電話,繼續做其他來診人員的排查了。

每每想起這件事,我同樣很是自責,常想自己如果再努努力,再三勸說病人和家屬同意留院觀察,或許那場悲劇不會發生。然而人生能有多少次機會可以重新來過,又有誰能做到對所有事情都了然于心?究其根源,那就是微笑型抑郁太過隱匿,病人如果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連家人都看不出他的異常,而在大家猝不及防下就做出極端行為更難預測。撰寫此文,除了表達對那位不幸的老人哀悼之外,還希望給更多人敲響警鐘——請您細心觀察,時刻警惕身邊有沒有帶著“微笑”面紗的抑郁癥病人,當您看到周圍人雖然面帶微笑,但他或她在情緒、飲食、睡眠、每日的活動量等方面均較平時稍有不同,請盡快帶其到正規醫院精神科做排查和診治,以免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