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有些專家稱,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可能持續兩年之久,成為與人類長期共存的流行病,甚至最終會導致上千萬人感染。
果真如此,我們的地球村將會怎樣?這要看它的“免疫力”到底有多強。
如今的人們,已經習慣于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人員、商品和資金的流動愈發頻繁和自由。歐盟等地方,還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向一體化。
全球化的世界,也常常經受各種沖擊。最近受到的大沖擊,應該是2008年的經濟危機。那次經濟危機范圍廣力度大,造成歐美民粹主義崛起;尤其在利比亞、敘利亞戰爭后,適逢難民問題凸顯,全球化受到不小的阻力。
當時就有分析人士稱,雖然全球化看上去勢不可擋,實際上也比較脆弱,一次經濟危機就讓世界“免疫系統”出了問題。
和2008年經濟危機相比,這次新冠病毒對世界的考驗更加嚴峻。
一方面,經濟危機難以避免。疫情之前,世界經濟已經出現增長乏力跡象。疫情擴散之后,全球股市的反應已經向人們展示,它對市場的沖擊有多大。當然,這還是剛剛開始,已經有機構統計,全球因疫情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2萬億美元。考慮到全球各大經濟體程度不同地“停擺”,如果新冠病毒繼續在各大陸“徘徊”,這一數字估計還要上升。
除了表面數字,如果疫情持續,經濟一體化也將受到沖擊。全球分工(全球工廠和全球市場)曾被認為對各方都有利,但這次疫情卻讓人們看到,一個地區陷入困境,對另一個地區會產生重大影響。疫情可能會讓很多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力更生”,將部分產業本地化,或者加強和友國之間的經濟合作。
另一方面,疫情對政治的影響也相當大。比如,對政治制度的看法。不少人認為,歐美社會崇尚自由和人權,阻礙了采取有效的防疫手段。當然,也有民主社會如日本和新加坡,抗疫比較成功。疫情持續,這方面的反思和討論會更深入。
又如,歐盟模式受到很大沖擊。歐盟是國際聯合的模范,各國可以讓渡一定主權,以求和平與共同繁榮。但這次疫情來襲,人們發現,各國還是對本國國民負責,封鎖邊境是常態,“自由邊境”消失,甚至出現海關拒絕放行他國物資的糾紛。
疫情再持續下去,可能導致國際關系中的意外事件。過去幾周,人們已經看到疫情導致一些國家之間關系趨于緊張,比如互相指責、推諉責任、種族歧視等。如果疫情持續,擴散到各地大規模的難民營,可能會出現更大難民潮。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可想而知。
面對重大疫情,本應是全球加強合作,維護全球公共衛生系統,更好地應對疫情,但目前來看,國際社會在這點上做得不夠理想。可以說,世界的免疫力,在疫情面前不夠強大。
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重大疫情改變人類進程的情況,人類遭受重創,但最后也都慘烈地走出困境。這次疫情雖然嚴重,但畢竟已經是全球化時代,人們對疫情的認識、對自身責任的認識,本應該超越歷史上任何時期;理應精誠合作,增強世界體系對病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但從目前看,形勢并不樂觀。如果疫情持續兩年,全球化可能要倒退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