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前一陣子,英國還未全面關閉餐飲娛樂場所時,我到愛丁堡市中心的蘭心劇院,看了一場奇特的演出。說實在的,那算不上正式演出,而是所謂的“讀劇”。舞臺上只有一把椅子和幾件簡單的道具,演員穿著平時的衣服,沒有化妝,手里拿著劇本讀臺詞,配以走臺和肢體語言,有時還會跟著現場一位蘇格蘭民歌手的配樂唱幾句。
但是演出依然出神入化,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那天的劇目之一,是根據明末政治人物和戲劇家阮大鋮的劇本《春燈謎》改編的舞臺劇,作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中國經典戲劇翻譯項目”的一部分,由精通中國歷史文化的英國學者夏麗森(Alison Hardie)翻譯。
《春燈謎》全名《十錯認春燈謎》,講述了男女主角宇文彥和韋影娘在元宵燈會偶遇,因猜燈謎結緣的故事。全劇人物眾多,并且頻繁“錯認”身份。這場演出的劇本經由專業編劇改編,對原著情節進行了壓縮,但仍有十多個角色,大量場景變換。
臺上一共才五名演員,又不能換裝改妝,能讓觀眾明白情節已屬不易。演出時使用投影屏幕作為背景,即時提示情節發生的場景,非常直觀明了。演出后不少觀眾都說,有投影上的信息,對觀眾跟上故事情節幫助非常大。
當演到猜燈謎這個關鍵情節時,由于兩個都是字謎,投影用動畫演示了猜字的思考過程,形象生動。雖然在場觀眾絕大部分不懂中文,卻也大致明白了猜燈謎的過程,樂在其中。
演出結束后,有一個演藝人員問答環節,其中一個問題是,這出劇有沒有機會正式上演呢?回答是:取決于有沒有資助。看了這場“讀劇”,作為一個外行,我也能感覺到組織一場專業演出所需要的巨大投入。據說,這次的演員只有五天排練時間,而且只演這一場。該場演出雖然觀眾反應熱烈,但劇場并不太大,只有幾十名觀眾,票價不過5英鎊,而且除了《春燈謎》外,還可以繼續看下一場根據王驥德雜劇《男王后》改編的演出。
所以,這樣的演出幾乎不可能作為商業活動搞起來。能夠做到“讀劇”這一步,要歸功于由英格蘭藝術委員會資助、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主辦的“中國經典戲劇翻譯項目”。該項目共資助翻譯了10部在莎士比亞同時代寫成或與莎士比亞有一定聯系的中國經典劇目,再從中挑選4部正式排演。根據關漢卿《竇娥冤》改編的現代故事《六月雪》(Snow in Midsummer)已于2017年上演。
當然,《春燈謎》演出的成功,除了翻譯到位、編導專業外,還應歸功于五名演員的出色演出。我注意到其中三位是亞洲面孔,之后上網查了一下,果然如此,而且還都是有相當多電影電視和舞臺演出經驗的演員,其中一名是劍橋大學英國文學專業畢業并且專門在戲校訓練過的。其實,英國并不缺乏優秀的亞裔演員,但是演藝界競爭非常激烈,而且能給亞裔的重要角色也并不多。
希望“中國經典戲劇翻譯項目”能成為一個良好的起點,不僅讓英國觀眾看到更多來自中國的故事,也為亞裔演員提供一些展示技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