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小麗是位小學老師,也是有上述臨床表現的一個病人。因為在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我們是老鄉,所以我對她的情況了解得更多一點。小麗有心臟疾病的家族史,一年前她的父親因急性心梗去世,回家處理父親后事時,除了心情很悲痛,并無身體不適。原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能慢慢從父親去世的悲傷中走出來,可是近期她卻出現了沒有誘因的胸悶、憋氣、心悸、瀕死感,感覺自己要失去控制。
第一次發作是在凌晨的睡夢中,當時小麗以為自己和父親一樣是心臟病發作,她的愛人撥打了急救電話。和大多數的病人_樣,小麗去醫院進行了全面體檢,并未發現任何異常。類似的情況在一個月里發生了三次,一次是在家中,一次是在工作單位,還有一次是在商場。這三次的表現均類似,且每次到醫院檢查,均未查出異常。因為有心臟病的家族史且又擔心再次發作得不到快速的救治,小麗不敢一個人在家待著,也不敢一個人出門。
因為擔心再次發作,小麗也整日憂心忡忡,驚恐不安。急診科的醫生建議小麗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明確是否有精神及心理問題。一開始小麗是排斥的,她認為急診科的醫生在打發她,她也不認為自己有任何精神或心理問題。可是整日憂心忡忡,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情要發生,讓小麗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質量明顯受到影響。以前小麗是大家的開心果,現在同事們都說小麗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了。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小麗最終決定讓我陪她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的心理量表測查、其他排查及精神科醫師面談,最終被確診為“驚恐障礙”,也就是急性焦慮發作。典型的表現:患者正在進行日常活動,如看書、進餐、散步、開會或做家務時,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懼感,好像即將死去。這種緊張心情使患者難以忍受。同時患者感到心悸,好像心臟要跳出來;胸悶、胸前區有壓迫感;或呼吸困難,喉頭堵塞,好像透不過氣來,即將窒息死去。因此,患者會驚叫、呼救,有的出現過度換氣、頭暈、面部潮紅、多汗、步態不穩、震顫、手腳麻木、胃腸不適等植物神經癥狀,以及運動性不安。這種發作,一般持續5~20分鐘,時間較短,即可自行緩解,緩解后患者自覺一切正常,但不久又可突然復發。大多數患者在反復出現驚恐發作之后的間歇期,常擔心再次發病,因而惴惴不安,也可出現一些植物神經活動亢進的癥狀,如出汗、心慌、手抖等。

●首先是藥物治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抗抑郁、抗焦慮藥物,具體的藥物選擇及劑量要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年齡、身體的基礎疾病等來選擇。
●其次是心理治療,目前使用廣泛的是認知行為療法。
●最后,患者自身要對該疾病有一定認識,從而可以積極從容地應對,如正視癥狀、不要逃避。在驚恐發作的初期癥狀面前,我們試著告訴自己,“我一定能像以前一樣戰勝它!”學會坦然接受、順其自然。
克服驚恐的一個關鍵就是,無論發作時身體上有多么難受,都要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緊張,它會自己消失的。”同時要積極調整自己的性格。患驚恐障礙與多種原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患者的個性,如追求絕對完美和絕對安全,對自己的健康過分敏感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