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謹慎,是個30多歲的年輕人,人如其名,認認真真,規規矩矩,生活和工作更是謹慎小心。
平時,謹慎做事情經常反復檢查,總是擔心出錯,雖然需要他多花費些時間,但是也的確讓他在工作中獲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與信賴。大約半年前,這種反復檢查變得更加嚴重,甚至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除了擔心門鎖、煤氣和工作內容,更嚴重的是,只要是進口的東西,都會擔心有毒。所以,他不敢吃別人做的飯,不敢吸別人給的煙,不敢碰別人倒的水,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一個月前,謹慎的癥狀越來越嚴重,正常生活已經受到干擾,幾天沒能去上班了。家人陪同他去了當地的精神科,診斷結果為強迫癥。家里人還擔心會不會是精神分裂癥。
精神科醫生解釋說,謹慎也會擔心別人害他,但只是擔心不是堅信,知道是自己的主觀臆想,知道不該這樣想,但是控制不住地要這樣擔心,內心因為這樣的沖突而產生困擾與痛苦。而精神分裂癥的被害妄想癥狀,當事人對自己的可能被害確信無疑,不認為是自己的主觀臆想,因而總是為有人會害自己而恐懼。
在了解這些情況之后,家人算是松了一口氣。醫生建議,首先要服用藥物來控制強迫癥狀,減輕痛苦。在此基礎上,建議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因為謹慎的強迫癥狀有著明顯的人格基礎。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強迫癥狀呢?
謹慎及家人的合作意識很好,隨著我們的咨詢會話逐步深入,逐步看清了導致謹慎強迫癥狀的來龍去脈。
首先,我們發現了導致謹慎強迫癥狀的誘因。
強迫癥狀的背后,往往是某種生活沖突或壓力。就是說,當人在生活中遇到困擾或壓力的時候,內心的沖突形成難以化解的心結,往往會轉化成某種與問題似乎不相干的強迫癥狀。這就好比說,病根本來在心上,癥狀卻出在腳上。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置換作用,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
半年多前,也就是謹慎出現強迫情緒之前,單位考慮到謹慎的認真態度,特意安排他到一個特別需要認真的工作崗位。可是,這項工作給謹慎增加了壓力,謹慎一度想離崗。隨后,也就是謹慎出現強迫癥狀前不久,一天晚上值夜班,一個人面對電腦做觀察記錄。突然,儀器出現故障死機了,數據沒有了。夜半時分,突然的意外,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情況,讓謹慎非常緊張,非常害怕,心慌的要死。雖然工作上的意外事故得到了補救,但是,謹慎卻久久地陷入恐懼情緒之中。偏巧隨后發生了兩件小事,一次是和同事外出,一只大狗從身邊經過,嚇得謹慎心驚肉跳;一次是和同事外出吃飯,回來上吐下瀉。謹慎回憶說,大約從此之后就開始,擔心被狗咬傷,擔心被人下毒,擔心進嘴的東西有毒。
強迫癥狀往往具有心理自我治療的意義。就是說,當事人不知不覺間想通過強迫癥狀的置換作用,來緩解或回避內心的某種焦慮,進行自我心理防衛。謹慎的情況便是這樣,通過強迫癥狀的置換作用,讓自己的心理能量轉移到癥狀上來,在內心緩解或回避了工作挫折造成的焦慮和壓力。被狗驚嚇的經歷,聚餐后腸胃反應的經歷,正好成了誘因,幫他把心理能量引到癥狀上來。
當然,除了這些外在的誘因,與他追求完美、做事刻板的人格特點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開展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不僅僅針對當下原因的分析與應對,更需要關注到他的成長經歷,以及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讓謹慎形成這樣的人格特點?
隨著咨詢會話的深入,謹慎談到了自己的父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父母給了他這樣的性格,讓他內向老實,謹小慎微,膽小怕事,連說話都不敢大聲,有時候想喊卻喊不出來。最后,他希望醫生接待他父母的來訪。
這一天,謹慎的父母如約來訪。
父親覺得,就一個孩子,可要嚴加管教。于是,給謹慎的全部教育就是管,管得過嚴。從小就對謹慎嚴加管教,嚴格要求,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結果讓謹慎變成了一個怯懦而拘謹的人,從小最怕惹爸爸不高興。即便成家立業的今天,也還是凡事都怕爸爸不高興,在爸爸面前唯唯諾諾。
母親覺得,就一個孩子,怎樣愛都不為過。于是,給謹慎的全部教育就是愛,愛得過火。從小就對謹慎愛得無微不至,真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謹慎上中學了還要給他洗頭。母親這樣愛的結果,就是謹慎越來越軟弱依賴,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就算謹慎成家立業后,母親還是全方位服務。
對于謹慎而言,不僅有父親的管得過嚴,還有母親的愛得過火,愛得過火導致的軟弱依賴,加劇了管得過嚴導致的怯懦拘謹,讓謹慎更容易遇事擔驚受怕,做事謹小慎微,要求嚴格,追求完美。
謹慎怎樣走出現在的困擾呢?
對于謹慎這樣的問題,在心理對策上需要標本兼治。
首先是治標。就謹慎的強迫情緒癥狀來說,治標的心理對策是順其自然。
謹慎自己對強迫情緒采取的所有對策,有一個共性:斗爭,對抗,控制。可是,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規律:人的心理活動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讓它出現,它越是要出現;你越是和它斗爭,它越是要表現強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滅自己的某些心態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這上面,它反而更揮之不去了。
所以,謹慎需要換一種策略,那就是對自己的強迫情緒需要順其自然,不加對抗,允許它出現和存在,帶著它照常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此,謹慎領悟得很好。在前期的幾次咨詢之后,內心沖突少了很多。
當然,為了緩解強迫癥狀,化解心理壓力,謹慎也可以考慮暫時適當調換—下工作內容,比如先回到原來的熟悉的工作崗位,或者是壓力比較小的工作崗位。
接下來是治本。謹慎要想徹底告別強迫癥狀,最根本的是從人格的覺察與改變上著手。
改善親子關系和互動模式是基礎。在這點上,建議謹慎的父母要做出改變:一方面是父母少一些干涉;另一方面是給予充分的空間,比如兩代人分開居住。
而謹慎自己更需要積極主動地調整。一方面,積極進行認知調整。真正領悟到:人生沒有完美,成功總是相對的。對待工作,對待生活,都應該有平常心。另一方面,積極進行行為調整。比如,在小家庭單獨生活中,嘗試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自主;生活上多一些興趣,多一些交往。
大約三個月后,謹慎的強迫癥狀有所好轉,調換了工作崗位,而且,小家庭開始了單獨生活。
我知道,謹慎的人格變化還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但是,只要共同努力,未來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