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冉
老師,您好!

Q今年春節期間武漢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雖然我不在武漢,但是每天看到微信朋友圈里發布的各種消息,我就忍不住不停地刷屏,收集關于疫情的最新消息。我看到網上報道有人哄抬物價,我就在家里囤積了半年的米面油,還高價買了84消毒液和口罩備用。看到網上傳播的視頻里那些受感染者被隔離,有些還沒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我就很擔心他們會把病毒四處傳播,也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不知情的時候因為經過感染者去過的地方染上病。我感覺現在我控制不住的刷信息,晚上躺在床上看實時疫情播報到凌晨,晚上做夢也是疫情擴散,早上一睜眼仍然是看手機上的朋友圈信息,看完之后我就更焦慮、更擔心了,想到那么多人受苦,我啥也幫不上,我覺得很自責。現在我吃飯也不香,睡覺也睡不踏實,總懷疑自己感染病毒了。我老公覺得我是過分擔憂,小題大做,為此我還跟老公爆發了爭吵。我老公說我不是得了肺炎,是得了精神病了。您說我這樣正常嗎?
緊張擔心害怕的然
A然您好!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暴發是一個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對全國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對自身的健康有擔憂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從你描述的情況來看,你出現了一些與武漢疫情有關的身心癥狀,包括睡眠失調;食欲不振;不能集中精力,總是會擔心疫情發展,甚至主動不斷地去刷相關的信息;還出現了焦慮、自責等負面情緒。這些都提示你可能出現了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師,因長期接觸來訪者,受到咨訪關系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癥的現象,即治療師本人也受到了心理創傷。在后期,也可以延伸至普通人出于體驗到大量負面情境導致的心理創傷。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后,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替代性創傷是因人而異的,即使經歷的是同一件事,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不是所有經歷創傷性事件的人都會發展出創傷反應;而且替代性創傷是累積性的,既經歷的時間越長或經歷的事件越多,不會因此而習慣或是免疫,而是具有累積效應。
你現在不停刷手機上的創傷性信息,無法自控是進入應激狀態的表現。如果明知道自己花費了過多的時間來搜集疫情相關信息,并伴隨有生理不適和焦慮、內疚等情緒,已經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但就是停不下來,這就是典型的過度應激狀態了。長期處于應激狀態會耗竭精力,最終導致人心力衰竭。對于普通人來說,不是災難的親身經歷者,負面消息只會帶來短暫的情緒低落,一般不會有嚴重后果。但如果以前曾經遭遇過類似強大的刺激,如車禍、地震、火災等,再次面對大量的負面信息時,可能會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再次出現,觸發創傷記憶,帶來心理創傷。天生神經比較脆弱敏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更容易產生創傷性心理。另外,如果本身就有心理障礙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加重病情,引發心理疾病。
※要減少接觸或獲取有關災難的信息,尤其是悲慘的或慘痛的畫面信息。
現在的新聞報道鋪天蓋地,配發了大量真假混雜的圖片和視頻,具有極大的沖擊力。你要減少瀏覽這些圖片和視頻的時間,謹防把別人的災難引入自己的生活。每天只獲取官方正規渠道發布的簡單通報即可。
※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給自己安排一些難度適中的工作任務,把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緊湊一些,不要留大片的空白時間來刷手機。
※保持積極的社會連結。
跟值得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避開那些喜歡危言聳聽、傳播謠言的人,與那些保持積極樂觀心態的人交流。
※相信黨和政府有能力應對這樣的危機事件。
我們國家也是第一次處理這樣的緊急又大規模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國那么大,也一定會有處理不周到不及時的地方。不要相信網絡上制造恐慌的謠言,相信政府,相信科技,疫情的控制需要時間,按照官方發布的指南安排自己的生活。
※接納自己的有限。
我們都只是普通人,會在這樣巨大公共事件發生時被心理卷入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接納自己的焦慮不安,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慢慢消化這些負面情緒。
※如果負面情緒持續的時間較長,自己無法排解,需要及時求助專業的心理服務,尤其是有危機干預和創傷治療的專業人員與機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