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琦

Q老師,您好!我父親今年78歲了,我覺得他越來越像前段時間電視劇《都挺好》里邊的“蘇大強”。一年前,我發現他記憶力變差了,開始就是自己放的東西找不到了,性格也變得不像從前那么隨和了,有時愛發脾氣,還特別固執。當時我們都沒在意,但是情況越來越嚴重。半年前父親出去遛彎回來找不到家了,是鄰居看到給送回來的,這半年都好幾次了。睡眠也不好,總是半夜起來翻箱倒柜地找東西。我父親和我們一家同住,所以半夜起來找不到東西就敲我的門,還破口大罵,說是我偷了他的東西。您說這怎么可能呢?和他爭辯幾句,給他氣得不行,大吵大鬧的。我以為他可能是真的找不到了,和我耍小孩子脾氣,我就糊弄并安撫他,事情也就過去了。
有一天晚上,他說衣服兜里的1000元錢不見了,非說是我媳婦拿走了,我媳婦分辯了幾句,我父親氣得要打她,結果我媳婦一氣之下帶著孩子回了娘家。我真是拿我父親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現在我和他一起住,有時候他說的話讓人不可思議,他曾不止一次告訴我墻里有個保險柜,里面裝著他攢的錢,讓我拿出來給我兒子上大學用,其實墻里哪有什么保險柜。我父親這個樣子,我也備受困擾,吃不好睡不好的。也曾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治療,CT顯示有腦萎縮,我想請教您,我父親怎么會這樣呢?如果真是生病了,有什么治療的方法嗎?
A您好,像您父親這種狀況初步可以判斷你的父親的確生病了。比如您剛剛提到老人的一些表現,從癥狀上可以歸納為記憶力減退、性格改變、被竊妄想(他說東西被偷了)、睡眠節律紊亂等。這一系列癥狀的出現,是因為他可能患上了一種精神疾病——癡呆。癡呆多起病于老年期,病因很多但不明確,因程度不同、病情演變而呈現不同的癥狀,大多數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顯著。病程不可逆且隨著年齡增長癥狀日趨加重,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那么,當家中的老人患了癡呆,我們該如何識別、應對呢?癡呆的種類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次之。
※記憶障礙
近記憶受損多為首發癥狀,如患者看書讀報后不能回憶其中內容;經常遺失物品;忘記約定好的事情等。嚴重時忘記自己家庭住址,記不住親友姓名。遠記憶也受損,如記不清自己工作經歷,出生年月等。
※人格改變
患者變得缺乏主動性,活動減少,對周圍人較為冷淡等。
※認知功能受損
如講話無序,言語內容單調,不能列出同類物品名稱等。
※失用
如難以完成家務勞動,洗漱、穿衣等基本生活料理,甚至吃飯也需家人督促。
※精神和行為障礙
如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懷疑被他人偷竊;懷疑配偶對自己不忠;出現幻覺如說自己看到了已過世的人;情緒不穩如發脾氣、喜怒無常;睡眠節律紊亂;行為異常如撿拾廢品,甚至有攻擊行為。
此外,有的老年人患病早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如嗜睡、神志恍惚、癲癇發作等癥狀,并且伴有發熱、頭暈等軀體癥狀,這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腦外傷、傳染性疾病等病因導致的其他腦器質性精神障礙,需要及時到相應科室就診。
※誤區一:“聽說抑郁癥也這樣,鄰居家張大爺吃××藥治好的,咱們也試試唄。”
很多老年人患病初期可能表現為近記憶減退,變得話少,缺乏主動性,興趣減退,活動減少,對親人冷淡。有時情緒不穩,發脾氣。家屬發現后誤以為是抑郁癥,并向家中有類似癥狀患者的親友咨詢,盲目地給老人服用抗抑郁、抗焦慮藥物。最后,老人病情非但無緩解,反而有所加重。
※誤區二:“爸突然大吵大鬧,還說些嚇人的話,應該是撞上什么‘不干凈的東西了,找個‘大仙兒來看看‘外病吧。”
當老年人出現視幻覺,又伴有吵鬧、喊叫等表現時,有的家屬認為有鬼神附體導致,得了“外病”。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味相信鬼神之說,以不當方式為老人“治病”,將可能錯過老人治療的最佳時期。
※誤區三:“奶奶其實沒有生病,她有正常的時候,可能當時就是隨便一說逗逗我們,咱們就好好看著她、哄著她就成。”
有的老年人患病后呈間歇性病程,有時言語、行為如正常人,但時常出現言語荒謬,疑神疑鬼,幻聽、幻視等表現,而且多數夜間不寧。家人不愿接受老人患病的事實,于是諱疾忌醫,寧愿認為老人是像“老小孩”一樣故意為之,在家中輪番照看,也不愿去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幫助。殊不知家人如此愛護老人更加延誤了老人的病情,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質量,也會使長期照料的家屬心力交瘁。
當老年人出現上述癥狀時,家屬一定要引起重視,帶老人去專業醫療機構的精神科或神經內科檢查,明確診斷,遵醫囑用藥,才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治療,及時控制癥狀,延緩病程進展。家屬需要給予老人應有的尊重與心理支持,和老人溝通時需要更多的耐心。同時須看護好患病老人,照顧好老人的日常生活,避免其走失、跌倒及摔傷。只有藥物治療和家庭護理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提高患病老人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