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既是生產力上升的一種成效,同時也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創造了前提。80年代初,我國也逐步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深入的鉆研,并獲得了很好的成果。轉基因食品在這些年的發展中一直伴隨著很大的爭議,轉基因食品成為討論的熱點話題。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優點? 缺點? 人類反思
1983年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農作物煙草出現和美國研發的轉基因西紅柿1994年在美國批準上市,標志著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迅猛發展,我國2017年進口轉基因大豆9553萬噸,而且以后這個數量還會增長,2016年是8130萬噸。產物出品及數量也成倍增長,轉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它的不成熟和可變性,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為人們關注的核心。
一、轉基因食品的優點
轉基因技術概念:轉基因技術即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通俗的說,就是人類想把一種生物的基因提取出來之后改造成人們最終想要的目的基因,然后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以達到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一)可以減少碳的排放量,減少溫室效應
轉基因食品采用免耕種植的土壤,碳儲存量可以達到野地土壤的碳儲存水平,這樣就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碳儲存量,保持水土,特別是干旱的年份,能比常規工作方法保持更多的水分,而且免耕法,還可以節省農民大量的時間,金錢與燃料,這些都是傳統耕作方式不具備的優勢,免耕法還能帶來積極的氣候影響,植被與大氣的碳儲存量加起來也沒有土地的碳儲存量大,地球上土地的碳儲水量為15100噸,而活的植物的碳儲量為6000億噸而大氣的碳儲存量是8300億噸,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犁地翻地會釋放更多的碳,然而如果把碳埋在土壤里,這實際上是一個刺激生物分解的過程,因為犁地翻地會不斷把新的土壤表面裸露在空氣中,大氣中10億噸的二氧化碳就是來自翻過的土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變暖效應,免耕法顯然是把這影響降到最低。
(二)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環境
大多數轉基因作物都能顯著減少農藥用量,我國現在轉基因抗蟲棉種植已經超過90%,經歷了15年時間,農民種植的這種轉基因抗蟲棉農藥用量一般只有原先的非轉基因棉花的15%左右,棉田中的物種豐富度提升了近百倍。我國農藥的推出及使用是廣大農民的福音,農民只顧眼前的利益大量的噴灑農藥,殺死了大量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許多益蟲,破壞了土地的微量元素導致不適合耕種,因過度使用農藥的食物使人類中毒的報道屢見不鮮,膨大劑的大量使用,使水果外表看起來光滑圓潤、果大皮薄吃進肚子里卻引起中毒,轉基因技術就可以提取其他物種的優良性狀培養出優良基因品種,使人類的健康不再受到外界環境的危害。
二、轉基因食品的缺點
轉基因食物會給人類的身體造成威脅。例如英國政府研究表示,吃了轉基因土豆的小白鼠呈現了肝部方面的初期癌癥病象,肝臟、泌尿系統和免疫組織的反應能力大大降低。德國農夫早在1997年的的時候就開始栽種改良后的玉米,這種改良后的玉米去喂養奶牛,當提高這種玉米在飼料中的成分時,所有的奶牛都死亡了,后來專家發現這種用來毒殺漁民害蟲的Bt毒素,在動物體內根本分解不了,最終導致死亡。在2006年的時候,俄羅斯高級生理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使用轉基因大豆的小白鼠,幼鼠的一半以上都死亡,是沒有食用轉基因食品幼鼠的6倍。在印度調查表明,吃了轉基因棉籽的水牛有早產,流產、不孕不育等現象十分可怕。在美國大約有24個農民報告說豬吃了轉基因玉米后出現不能生殖或假孕現象。在1996年的時候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將巴西堅果的基因轉入大豆中,結果對堅果過敏的人群這種大豆根本不能食用,這樣看來轉基因技術不是一勞永逸的。在我國,如果轉基因食物真的沒有危害,為什么我們的桶裝大豆油上面明確標出使用非轉基因大豆壓榨,說明我們國家政府還是不了解轉基因食品到底會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如果國家都沒有明確的出臺政策轉基因食品可以食用,我們斷然不敢大膽嘗試。
三、轉基因食品帶給人類的反思
人類不管走到哪兒,把地皮分成一塊塊長方形,在地皮上種養各種農產品,它們根本沒有自己打理本身的能力,如果從純天然的角度來看,農業本身就是一場極大的災難,如今我們所發展的農業足以養活70億人口,而它并沒有使得更多的物種走向滅絕,或者對地球的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我們今天探討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人們還沒有意識到至少40%的陸地面積拿來種莊稼這一事實,一個可以自我調節的星球,需要一個可以保持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我們不可能同時擁有我們的農作物和一個穩定的氣候,有些人懷疑轉基因作物會對生態系統破壞,這是合理的懷疑,因為所有的種植都會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然而轉基因作物帶來更大的生態破壞,還是帶來的更多的生態貢獻我們有沒有考慮過。轉基因技術使典型的人類進步,有人說轉基因作物干預進化,但是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一直在干預進化的過程,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這樣,并且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在干預,當我們開始馴養植物和動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進化帶來重大改變,我們每次改變環境的時候都是在干預進化,但是通過對基因重組的研究,并沒有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多大的風險,雖然它會加速我們干預進化的速度,但人和自然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的系統,我們之間的相互干預,互相改變。實驗室里任何一種創造,都需要與大自然千百年的進化所產生干預。
參考文獻:
[1]張忠民.轉基因食品標識閾值問題研究[J].食品科學,2014.
[2]薛亮.用科學的方法認識轉基因[J].農業經濟問題,2014.
[3]陳娟.我國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前景分析[J].食品加工,2012,18(3):116.
作者簡介:張淑涵(1994-),女,遼寧錦州人,現就讀于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科學技術哲學二年級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