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進步,出現的相機、攝像機、網絡甚至AI都不斷壓榨著個人的隱私,迫使我們暴露在公共空間里。“人肉搜索”、“cookies記錄”等等事件都提醒我們侵犯隱私權手段的進步,和保護隱私權的迫切需求。文章以一個隱私權糾紛為切入點,探討了空間范圍與隱私權的劃定,提出了判定隱私權邊界的參考因素。
【關鍵詞】空間范圍? 隱私權? 侵權行為
一、引言
權利應當有其邊界,但是權利的邊界劃分又是模糊且不統一的。在判定公共空間的自由權與個人隱私權的邊界時,往往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在分析隱私權侵權問題時,我們需要立足于傳統四要件,并參考其他相關因素。
二、案情簡介
原告與被告是上下樓的鄰居關系,原告居于樓上,被告居于樓下。被告在兩層之間的拐角處,位于其家對門墻上安裝夜視功能攝像頭。原告認為被告拍攝到樓道區域侵犯其隱私,請求拆除攝像頭并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被告認為拍攝范圍基本為樓道區域,且調整后拍攝區域主要是自家墻體及房門,不構成侵犯隱私權。法院二審皆支持被告。
三、本案論證
(一)論建筑物共有部分中權利劃分
首先應當分析案件發生空間是否存在法定的權利。本案發生在建筑物共有部分,物權法認為業主對建筑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也就是說樓道不是私人所有,是限于整棟業主的公共空間。在不妨害其他業主的情況下,任一業主都應當具有支配權,其他業主都有忍受的義務。例如,在不影響其他業主,不影響通道安全的前提下,在過道擺放幾雙鞋,即便占用了公共區域也是合法的。雖然從財產權劃分不能必然推導出人身權利劃分,但可以認可這與法官所說的公共區域還是有區別的。本案中,被告在共有部分所為行為本就不應當干擾到原告。而且即便是在完整的公共區域,也不必然認定主體失去隱私權,應當是認定隱私權受限。如果主體在公共區域持續被跟拍,影響人身安全、造成精神損害等也是可以認定侵犯隱私權的。從上可以推出,法官僅憑公共區域認定不存在隱私是不妥的,因為沒有哪個法律使主體在公共區域就完全地喪失隱私,他人就得到隨意侵害隱私的權利。
(二)論本案是否存在隱私權
基于法定權利劃分不能推導出隱私權范圍,就需要從事實權利論證。隱私權包括生活安寧和信息受到保護的權利,權利主體對該權利的讓渡具有決定權。拍攝范圍原本是樓道區域,那么內容就會涉及原告形象、進出和交往信息。應當認為這些內容會涉及主體安全和個人信息,屬于主體隱私的范圍。因為被告所用攝像頭性能是可以保存、隨時查看、回放監控內容,持續記錄出入情況,這對一般人都會造成精神壓力,更可能構成安全威脅。拆除攝像頭就符合一般人對隱私保護的要求。攝像經調整后拍攝范圍主要是被告自家墻體及房門。首先,監控是可以調整位置的,那么原告的隱私就隨時可能受威脅。如果被告微調攝像頭,原告也不能及時發現。不拆除攝像頭就等于將原告的隱私至于不安的境地。然后,調整后的攝像頭也不是絕對地不能拍攝樓道,只是主要限于被告所處區域。況且是能拍到人影的,該型號攝像頭清晰度很高,夜視功能也很強大,單從人影判斷過往人是誰也是可以的。那么,原告為了躲避監控視角,每次上下樓都必須注意監控范圍,這是對原告生活自由的限制,并且他要付出的注意義務是沒有法律依據和過于嚴格的。
(三)論本案是否存在侵權行為
既然涉及原告隱私,原告又沒有讓渡其隱私權。就需要論證被告的行為是否是侵權行為。
本案被告存在兩個行為:一是在樓道安裝攝像頭;另一個是使用該攝像頭進行拍攝的行為。需要注意的是,被告不是將攝像頭安裝在自己家門口,而是在其家對門墻上,也即公共過道的墻上安裝了攝像頭。該安裝行為本身就可能侵犯建筑物共有權,以物權作為請求權基礎也可能成立。而以隱私權為基礎,安裝一個攝像頭在公共過道的行為本身就會給過路人造成心理壓力。并且如前所述該攝像頭是由被告掌控的,即使以沒有拍攝為由的抗辯也不足以消除他人心理壓力。再討論被告的拍攝行為。隱私權強調自然人的信息不被利用、公開。原告的進出和交往信息無時無刻不被被告掌握,他可能利用原告的這些信息侵擾其生活和安全,更主要的是他掌握住這些私人信息本身就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這些信息是原告不愿意每天與他人分享的私密信息。但被告客觀上時刻都在記錄,也可能每天都查看了監控內容。這等于原告被動、被強制地公開了其隱私。
被告以其住所曾被盜為理由論證其行為的必要性并不成立。首先,這不是其侵犯隱私權的正當化事由,兩者沒有必然聯系。其次,小區安全問題可以要求物業以公共安全為由安裝小區攝像頭,被告也可以將攝像頭安裝在其住所內,這些都可以達到保護其住宅安全的目的。但其選擇在公共過道安裝就超出了合理范圍。
(四)論訴求合理性
原告請求拆除攝像頭并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鑒于以上論證,拆除攝像頭,消除對其隱私權的侵犯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請求精神損害撫慰金,需要原告舉證其由于被告的侵權行為遭受了精神上的損害和訴請一萬元撫慰金的合理性。顯然,原告沒有充足的證據支持。所以本案應僅支持原告拆除攝像頭的訴求。
參考文獻:
[1]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01).
[2]張新寶.從隱私到個人信息:利益在衡量的理論與制度安排[J].中國法學,2015,(03).
[3]李帥.大數據時代的隱私權保護[D].山東大學,2019.
[4]崔競文.公共場所隱私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9,(31).
作者簡介:林霞(1990-),女,江西上饒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7級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