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奮斗
周末跟女兒得意大吵了一架。
得意今年申請大學,選了15所學校,其中有7所是專業排名合適,她自己也喜歡的;剩下8所她沒感覺,但我們從排名和地理位置等方面考慮,認為應該申請。當時得意表示沒必要申請這么多。我說多點兒安全,可以暫時先選出這些,在申請的過程中再根據具體情況篩下去幾個。她同意了。
小姑娘一開始非常積極,夏天考完SAT(美國大學錄取的標準化測試),就馬不停蹄地開始查資料,寫大學申請論文,一根弦繃得緊緊的,讓她放松一下都不肯。到11月底,申請完7所她自己喜歡的大學之后,得意就堅持不再申請了,只說累了,看見common app(美國大學通用申請系統)的網站就想吐。
我跟她商量說:“那我們把剩下的大學篩選一下,再申請5所?”閨女不大高興,哼哼唧唧地說:“不信會那么慘,被7所學校都拒了。”
我說:“美國學生平均申請7到10所大學,咱們作為亞洲學生,怎么也得比這個數多一點兒吧?”
好說歹說,總算一起坐下來選出了5所大學。
隨后的周六,得意去參加同學的生日party,晚上11點回來。周日睡到10點半起床。中午吃完飯,我提醒她:“今天有作業嗎?沒作業的話寫申請文章吧?”
一點半左右,她開始坐在桌前寫申請文章,一開始還只是嘰嘰歪歪,一邊寫一邊抱怨學校問的問題。我安慰了幾句。沒多久只聽她鍵盤越敲越重,伴以肅殺表情,周身一層看不見的電網噼啪作響。
我越想越生氣:干嗎啊,申請大學是她自己的事,怎么弄得誰都欠了她似的。
切了盤水果端過去,問得意:“你想跟媽媽談談嗎?”
小姑娘陰著臉說:“這些學校都不是我喜歡的,你非讓我申請,每個學校都在問申請的原因是什么,最喜歡的專業是哪個。明明是我不喜歡的學校,怎么夸得出來……”
我耐著性子第一萬遍地解釋:“不是說申請了就必須得去,這幾個大學就是給你當保險的……媽媽想讓你做的,就是現在把所有排名適合的都申請上,多些后備,收到錄取信時也能多些選擇。”
得意根本聽不進去,說:“我真的很累很煩了,整整一年我都沒松過一口氣,那7所學校就是我能申請的極限,要真是這7所學校都不要我,別的排名再好的學校要我我也不會去的。”
就這樣來回扯了一個多小時,基本各說各的,我強調多些選擇有備無患,她堅持7所學校里肯定會有要她的,沒必要再申請。
你知道做父母的什么時候最能感受到代溝的無法逾越嗎?不是記不住孩子們喜歡的歌星的名字,也不是聽不懂現在的流行詞語,而是當你用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去試圖說服一個初生牛犢什么叫“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時,她那張沒被生活欺負過的小臉卻寫滿了“舍我其誰,寧缺毋濫”。
談不通,真的是談不通。
我愣了一下,說:“好吧,那媽媽不管了。”說完眼淚就下來了。
我申請大學那年,媽媽正好生病,我從留學生那里借了一本醫用漢英詞典,每次陪媽媽去醫院時都帶著,聽到不懂的詞就慌里慌張地低頭翻字典。坐在手術室外等媽媽時,她的好朋友D阿姨做了三明治來陪我,問我準備申請哪些學校。我努力咽著三明治小聲說:“就家旁邊這所。”
那一年,我只申請了一所大學。因為它便宜。
人都是這樣,自己不曾得到的,就希望能加倍給予孩子。總覺得只要我盡力了,孩子的人生便會少一些遺憾。
可惜我想給的,她卻未必想要。
過了一會兒,得意進來,一張小臉腫著,眼睛都哭沒了。小妞站在門口,癟著嘴帶著哭腔叫了聲“媽媽”,就又開始哭。我一顆心立刻軟成泥、化成水,過去摟住她:“咱們不吵架了好不好?你馬上要上大學了,明年這個時候媽媽想跟你說句話都得打電話了……”
說完娘倆哭成一團。
小丫頭抱著枕頭小聲解釋,說知道我的建議有道理,可每次我催她多申請幾所學校,都讓她覺得我對她沒信心。
“偏偏我自己也覺得人家要我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就格外生氣、難過……”說著,她用被子蒙住腦袋。
我湊過去哄,她怎么也不肯出來,執拗地縮在被子里,像只生悶氣的小寄居蟹,又兇又委屈。我嘆口氣,伸手摸她散在被子外面的頭發,軟軟的,順順的,又黑又長。
一歲之前的得意基本沒什么頭發。那時每次看著她的胖腦殼上稀疏可憐的幾根小黃毛,就想,什么時候頭發能長到耳朵邊,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小姑娘,該多好。
眨眼間,這個小姑娘長發披肩,要上大學了,想要去“藤校”,想要當醫生,平時心高氣傲厲害得不行,難過時卻會躲在被子里擔心心儀的學校不要她……突然間,心里郁結的那些氣,一瀉千里,都沒了。
我對著被子里的小人兒說:“寶貝兒啊,媽媽知道你有能力,你申請的這些學校里,哪個要了你我都不驚訝、不意外,都覺得是這些學校賺到了。但申請學校這件事,看的不完全是能力。而這個與能力無關的部分,卻正好是爸爸媽媽的短板……”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在某些建議和幫助上格外執著堅持,并非因為我們認定自己一定是正確的,而只是因為這是我們在能力范圍內所能給予的最好的。就好比給不了孩子鋼筋鐵骨,便總想讓她多穿件衣服,奢望著有衣服替我們為她遮風擋雨,摔倒時就不會太疼。
但這話我終究沒說出口。有些事情,還是應該讓她自己通過成長去慢慢理解,不想讓女兒小小年紀有心理負擔,覺得父母的付出,無論她認不認同、需不需要都必須接受。
畢竟,十幾歲的人生本就不該理解太多40多歲的無奈。
大概是我沉默的時間太長,得意從被子里探出半個腦袋,鼻音很重地安慰我:“可是,我真的覺得你做得很好了。你沒必要對自己要求那么高,我都這么大了,知道很多事情得靠自己,不能總靠你們。”
我笑,抬手把她額頭前亂糟糟的頭發順到耳后:“你覺得媽媽做得好就好。我就是想說,我們大人很多時候的焦慮,不是對你們沒信心,而是對我們自己沒有信心。所以,你別一看到我焦慮就認定我是對你不滿意,沒有的事兒,媽媽對你,從來都是百分百的滿意和有信心的。”
小姑娘“哦”了一聲,垂下眼不知在想什么,過會兒,問我:“你從來沒有對我不滿意過嗎?”
我認真看她:“沒有,從來沒有,一直都滿意得不得了。”
得意不信:“每次吵架時,我看你都好生氣,一副后悔生了我的樣子,那種時候你肯定對我很不滿意。”
“我是很生氣,但還是對你很滿意,這兩個不沖突啊。”
她搖頭:“一個人怎么可能對別人既生氣又滿意呢?”
我想了想,語重心長地說:“你小時候啊,是個小禿子……”
曾經的小禿子憤憤然:“Nice, thank you very much!”
我說:“媽媽想說的是,在你又丑又禿半夜鬧覺的時候,我對你就已經滿意得不得了了。你現在再惹我生氣,也不可能比那個時候更糟,所以,我就是可以對你又生氣又滿意啊。”
小姑娘繼續搖頭,一副聽不懂想不明白的樣子。
寶貝兒啊,媽媽沒騙你,世上就是有一種感情是既生氣又滿意,既深愛又無奈。你現在不懂沒關系,將來有一天,總會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