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摘? ?要:隨著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較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開拓,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思政課程是我國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人生觀念和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對學生整個人生的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高校思政課程中采用問題教學法能夠促進課程實效性的提高,將問題意識與教學主體進行有效契合,并且切實貫穿于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工作中,促進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問題意識;高校思政課;契合
高校思政課教學主體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教育者,即老師,二是受教育者,即學生,二者同屬于教學活動中的教學主體,并且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問題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思想的進步,標志著思想的創新,因此,問題也被看作是思想的生長點。問題意識指的是人產生的一種思維的問題性心理,指的是人在對一些客觀事實或者是客觀真理進行學習時,所產生的一種疑惑的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積極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問題意識與高校思政課教學主體的契合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問題意識與學生的主體性發展。(2)問題意識與教師的主體性發揮。(3)問題意識與教學主體的對話融合。從3個方面入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以及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有效改革。
1? ? 問題意識對高校思政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高校思政課程有著非常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新課改背景下,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時,要注意將國家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主動性結合,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的進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學生自覺對教學目標、內容等進行認同,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對自身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達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1]。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進行明確,還要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充分的培養,使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提高。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最重要的是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并且對問題有積極探究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在高校思政教學課堂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處于比較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問題教學法在思政教學工作中的滲透,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現實問題、理論知識的思考,從而使學生對相關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從而促進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
2? ? 問題意識對高校思政課老師的主體性發揮
問題意識的形成不僅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同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是思政教學工作的引導者,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方式以及教學方式有著非常大的選擇權和決定權,為了進一步促進思政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教師要積極地樹立科學的問題意識。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課堂中,很多教師的教學主體意識比較薄弱,在進行思政知識講解時,自身也沒有深入體會到其內涵,采用的教學方式仍舊是傳統的“照本宣科”,教師在教學工作起到的教學效果微乎其微,導致思政課堂的教學氛圍沉悶,所取得的教學成果也十分有限。因此,為了加強教師問題意識教學的影響,并且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2],采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并且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思政學習的重視度,提高吸引力。
3? ? 問題意識與高校思政課教學主體間的對話融合
教師和學生是高校思政教學活動中的兩大主體,兩大主體間的交流主要通過對話的形式,這是現在高校主體間呈現出來的交流趨勢。對話融合指的是師生之間通過對話進行理解、信任和思想共識的一種狀態,而教學對話更多的則是在對話融合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溝通,并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問題教學的開展主要是以學生的相關問題為基礎來進行教學對話,從而促進教學主體意識的產生,能夠較大程度上促進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更好開展,同時對各種形式的對話教學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3]。問題意識能夠促進師生共同探索知識內容等多種思想觀念、教學觀念與學習觀念的形成,從而促進學生今后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4? ? 結語
問題意識的形成對學生、對教師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傳統思政教學模式下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為學生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瑞娜.樹立問題意識,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J].文教資料,2019(9):195-196.
[2]王琳.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的過程探析[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4):61-62.
[3]程艷.問題意識與高校思政課教學主體的內在契合[J].教育教學論壇,2015(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