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孫嘉 張修遠

摘? ?要:經過40多年的發展,產業園區發展成為改革開放的縮影,見證了城市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成功。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對產業園區也提出新的要求,反向促進產業園得升級轉型。產業園區不同發展階段,對交通的訴求不同,體現出來的交通特征也各異,未來交通發展方向需提前做好把控。文章以南京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例,解析園區交通特征,對未來需求進行預判,為產業園交通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園區;交通發展;特征分析;需求預判
南京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區正式掛牌于2018年,成立時間雖短,但發展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南京于葛塘片建立科技工業園區;2007年,為呼應南京“跨江發展”戰略,中山科技園區成立;2016年,成立初步的智能制造產業園,在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2018年,為進一步打造產業集群、激發創新動力,與中山科技園進行整合,形成了現有的智能制造產業園。
1? ? 現狀特征分析
園區目前正處于更新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交通層面,仍沿襲著傳統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和特色。對園區現有的近百家企業深入調研(結合企業門類、地產均值和容積率取樣調研,取樣率超過20%),總結出交通特征如下。
1.1? 人員分布
園區與鄰近生活組團聯系緊密,60%~70%的員工居住在附近的六合、大廠等地,僅20%左右的員工居住在遠離園區的浦口、市區等地,其余住在公司宿舍。
1.2? 職位構成
60%~70%人員以傳統技工為主,僅20%左右為管理人員及高端技工,其他為實習人員等。
1.3? 出行方式
受到員工居住分布影響,交通出行最重要的方式為非機動車交通,占比約在50%~60%之間,小汽車方式占比約在20%~30%之間,另外,通過單位班車實現通勤出行的比重也在20%~30%之間,公共交通服務相對較弱、占比很少。
1.4? 出行時間
80%以上為通勤出行,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與企業工作規定工作時間相關,早高峰約在8:00~8:30之間,晚高峰約在16:30~18:00之間,早高峰相對更集中。
2? ? 未來趨勢預判
隨著園區轉型發展,內部產業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升級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人員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專業技工等大幅度增加,傳統技工比重相對下降,交通特征和訴求也發生變化[1]。
2.1? 出行范圍更加拓展
未來出行的主導方向仍為大廠,但與江南主城、江北主城聯系加強。預測大廠、六合方向出行占比仍將達到60%左右;其次為江北主城、江南主城方向,總占比約為35%;其他片區聯系較弱,占比僅10%左右。
2.2? 出行總量成倍增長
基于片區用地及人口規劃,預測片區未來交通情況,未來年用地開發成熟后,出行量將超過10萬人次/日,相比現狀增長4倍以上。
2.3? 出行時間仍保持雙峰特征
交通出行總體分布仍保持“雙峰特征”,晚高峰(17:30~18:30)相比現狀有推遲趨勢,逐漸向市區靠攏,另外午間和晚間出行顯著增加。
2.4? 出行方式更加多樣
短距離出行非機動車仍占據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公共交通出行優勢逐漸凸顯,另外,交通方式的選擇隨出行距離發生變化,交通方式比重分析具體對比如表1所示。
3? ? 交通發展建議
隨著城市的發展,產業園區功能過分單一、結構失衡,引發城市交通、環境等多重問題,反向制約著產業園自身的發展。新時期產業園轉型升級,開始提倡“功能適度綜合”,尋求“工業生產”與“生態生活”之間的平衡,走上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其中,交通先行,提供良好的出行環境,是最基礎的一步。對于交通發展方向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3.1? 促進客貨分離
客貨分離是在保障客運交通、貨運交通需求的同時,盡可能實現通道和路線的分離,能夠提高道路運行效率、提升出行環境、降低安全隱患,同時,可以結合客運、貨運不同使用對象的訴求配套相關服務設施,實現資源的集約布設和有效利用。
3.2? 引導公交優先
公交服務弱、公共出行難是產業園區歷來的交通痛點。目前園區交通結構尚未穩定,處于非機動車占優的起步階段,未來走向是傾向于私人化機動出行還是公共出行,與公交及慢行服務密切相關,亟待積極行動引導健康合理的出行結構。
從公共交通出行環境來看,產業園東側已建地鐵8號線,地鐵葛塘站與園區距離在5 km以內,未來規劃地鐵11號線也將接入葛塘站,公交出行環境相對較好。建議結合需求,分級布設公交線路,采取“地鐵+常規公交+園區小巴”多模式一體的發展策略。0~5 km以內,以地鐵接駁短線為主,打造快捷靈活的小巴服務;5~10 km以內,可采取“公交服務+小巴加密”同步的方式,實現園區與重要居住社區“門到門”的聯系;10~15 km以內,適宜城市常規公交運行,建議加密線路、減少換乘、保障品質;15 km以上,應以地鐵為主。
3.3? 提升品質環境
產業園升級發展的目標是實現“高端生產+優質生活+綠色生態”三生一體,打造現代化產城,從交通層面來看,環保、舒適、多元、一體的優越出行環境,一方面顯著提升園區形象,另一方面從宜行到宜居也能夠有效帶動生活人流聚集。
[參考文獻]
[1]俞斌,王煒,陸建,等.城市工業區公共交通發展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高新區為例[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5(4):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