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建材集團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納百家之長 集大成之新
——記中國建材集團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洋

2020-04-17 06:09:28李曉文
科學中國人 2020年2期

李曉文

蔣洋在新澤西理工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留影

如果創新領域也能頒發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獎章,那么蔣洋當之無愧。

從大學到上市公司,從央企總部到地方政府,從海外企業到研究設計院所,從科研、設計、工程到產業,無論政產學研的哪一個領域,蔣洋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說,創新的概念不狹隘,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商業模式和管理的創新,“只要最終能創造新的價值,我認為就是創新。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動力”。

從基礎研究到交叉跨界

1988年,充滿朝氣的中國遍地洋溢著向往科學與知識的喜悅。未滿16歲的蔣洋憑借優異的成績毅然決定提前結束高中生涯,報名高考,第一志愿填寫的是當時湖北省最好的學校——華中理工大學(后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生物系。但沒想到,高考成績已超錄取線的蔣洋竟然未能如愿。“那一年他們的招生規定是不準提前參加高考,高中只讀兩年的不收。”蔣洋笑著回憶。

不想再回高中的蔣洋,最終投入了第二志愿——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系的懷抱。沒想到的是,這一決定不僅讓他就此與材料結下不解之緣,同時也誤打誤撞進入了國內最好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學習。在后來考取清華大學博士生的面試過程中,材料系的教授們看到蔣洋親手做過的一些材料測試分析結果時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有不少儀器設備是當時他們都沒有的。“我一直都覺得武漢理工大學在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蔣洋說。

碩士階段,蔣洋扎根基礎研究領域,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和實驗研究相結合,提出了鹵化物玻璃一系列結構模型和晶化特征,發表了多篇論文,成為國內最早一批用計算機模擬材料結構研究的學者。時鐘轉到2012年,盡管彼時的蔣洋早已聚焦于應用研究,但基于此前在玻璃結構和模型研究領域的貢獻,他仍被國際玻璃學會(ICG)原子模擬和模型技術委員會(TC27)聘任為委員,并且成為15位委員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專家。材料結構研究屬于典型的基礎研究,離應用很遠,但他認為這至關重要。“我覺得搞應用研究的人最好有一些基礎研究的經歷,會有利于他們在實踐中更深入、更透徹地理解所遇到的問題。基礎研究的扎實訓練對應用研究和開發會非常有幫助。”蔣洋說道。

在清華讀博期間,蔣洋轉向應用研究,不斷展現他創新的天賦,獲得了清華大學“挑戰杯”創新大賽一等獎等獎項。1999年年底,獲得材料學博士學位后,蔣洋又一次面臨著職業生涯的選擇。這時,清華大學生物系向他拋來了橄欖枝,邀請他去生物系做博士后,從事生物材料的研究。要知道,這一專業正好是蔣洋當年報考大學時錯過的第一志愿,對他有不小的吸引力。但已經填寫表格的蔣洋在最后一刻還是放棄了,“覺得還是要去工作,因為我缺乏實踐”。就這樣,蔣洋正式拉開了漫長且豐富多彩的工作旅程。

首先是第一站——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這是一家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共建的研究院,旗下在孵化不少初創企業,而蔣洋走馬上任的第一站就是擔任其中一家初創民企的副總經理,負責該公司主營材料的技術研發與科技項目推廣工作。10個月后,已做出不少成果的蔣洋決定離開,用他的話說就是,“我的好奇心很重,想趁年輕更好地豐富閱歷、開闊眼界”。

這個決定讓他來到了第二站——于1997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的北新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新集團”),一家大型的新型建材企業。彼時,正逢北新集團在北京市的支持下設立中關村科技園區北新材料園,蔣洋的加入對于北新集團而言恰逢其時,他一加入就被同時任命為中關村科技園區北新材料園辦公室副主任,北京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以及北新建材投資部副經理,負責科技研發與成果孵化工作。來到北新集團,蔣洋一方面帶領團隊走向工業化和應用創新,開發出一項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另一方面也經歷了從被孵化到孵化別人的角色轉換,接觸了大量初創公司。在支持這些團隊創業開拓的過程中,體會了創業的酸甜苦辣,培養了冷靜對待創新過程中失敗和挫折的心態,為他后來的一系列科技成果管理與轉化事業打下了深厚基礎。

一年半后,因其出色的組織能力與專業的知識背景,蔣洋被調到了上級單位中國建材集團科技部擔任主任,負責集團科技管理工作。中國建材集團作為中央企業,旗下聚集了原國家建材局的十幾家國家級專業型科研設計院所,是建材科技界的“老國家隊”。但這些院所改制為企業后,與政府脫鉤,承擔國家任務急劇減少,普遍面臨著與市場缺乏磨合、人才老化、團隊青黃不接等諸多問題。借助于中央科技興國戰略的東風,依托集團雄厚的科技底蘊,蔣洋策劃、組織、申報和實施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課題,包括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防配套科研項目,并組織完成了一系列行業重大科技規劃的編制和咨詢工作。一批批國家和地方科技項目在各地漸次開花結果,這些項目的開展,促進了集團內外產學研的對接與合作,穩住并充實了集團的科技人才團隊,有力地支撐了集團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

向地方領導介紹產業化成果

蔣洋喜歡提問,對新鮮事物的感覺非常敏銳。在帶領集團科技骨干訪日考察學習的過程中,他意識到三菱材料九州水泥工廠的水泥生產+垃圾消納模式的巨大潛力,問了日方很多問題,回國后力促集團所屬院所和水泥企業合作預研相關技術和裝備,并發表文章力推垃圾分類。如今,生活垃圾協同處理已經成為集團水泥企業一個新的利潤來源,同時,還為地方解決了環保難題,得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一個接一個產學研合作項目的統籌和實施工作中,從特種水泥、新型玻璃、墻體材料、復合材料,到碳纖維、智能裝備、環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無不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跡。他從基礎研究理解創新的深度,從科技管理延伸創新的廣度,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過程認識創新的高度,到一線和市場去感受創新的溫度。他善于發現、善于集成,并懂得營造好機制,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層次。

“如果說基礎研究關系到對一個行業認識的深度,那么這段集團和行業科技管理經歷相當于從全局的角度提升了我認識的廣度。現代社會,科技加速度發展,創新越來越走向交叉、跨界和融合。不跳出自己的領域,你很難擁有全局的視野。只有在更廣的視野之下,你才知道別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是什么,進而思考如何組織管理好科研開發的全過程。只要善于發現、善于集成,并懂得營造好機制,創新的機會就能夠在其中孕育和發生。”蔣洋說道。

在這些過程中,蔣洋深刻地認識到,一個行業的創新效率不僅在于科研本身,也在于其管理和機制。他在開展科研項目的同時,不斷進行科技管理的創新,營造創新創業的機制,激發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在他的不斷推動下,集團有了第一批外國專利,為走出去戰略構筑了防線;集團科技成果轉化率創造新高,數倍于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平均水平;由他參與完成的“新型建材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系統”等項目還獲得了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第18屆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一等獎等多個管理類獎項。

2007年7月,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的蔣洋被中組部選派到地方政府掛職工作,擔任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寧國市委常委、副市長,負責地方科技和產業發展工作。期間,他著力推進企業聯合重組,直接促成了中國建材集團所屬瑞泰科技股份公司重組寧國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等一系列重要并購、技術服務與整合工作,直接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隨著一批批研究生不斷從北京來到寧國,研究解決工廠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央企實力+民企活力=市場競爭力”的有機組合發揮了威力,安徽瑞泰迅速完成了壯大和升級,從一個默默無聞、瀕臨破產的民營小企業蛻變為當地的年年納稅大戶,還承擔完成了多項國家原“863”等科技項目課題,實現了央企和地方政府、地方企業的多贏。他兩年掛職期間分管的科技工作也是可圈可點,寧國市于2009年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試點,在2008年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的考核成績居省內第一。

“回想起來,貫穿于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過程的科技管理,讓我對創新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高度,知道如何整合資源,如何集成創新,如何構建機制,即使遇到再難的問題也不畏懼,有挑戰,就會帶來機遇。”蔣洋介紹。

科研設計和工程應用的結合

從深度、廣度到高度,辦公室以及實驗室內的項目漸漸無法滿足蔣洋的能力和需求,接下來做什么?蔣洋的答案是實踐,走到一線,把創新和實際的需求與應用結合起來。

2011年,蔣洋來到了集團重要的研發應用平臺——原國家建材局所屬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蚌埠研究院”)擔任副院長。這一全球最大的玻璃研究和設計院,整合了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和中國聯合裝備公司等平臺,具有雄厚的工程與設計實力,具備了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實施的綜合能力。在蚌埠研究院工作期間,蔣洋組織、申報的“超薄信息顯示玻璃工業化制備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開發”等3個項目,分別于2012年、2014年、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及1項中國工業大獎,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實屬鳳毛麟角。蔣洋深刻認識到,重大創新項目的產業化,只在象牙塔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研發、設計、工程等團隊有機整合起來,才可能完成。事實也是這樣,在玻璃行業皇冠上的明珠——信息顯示超薄玻璃的研制和產業化過程中,幾乎每一個關鍵工段,研發隊伍都需要和設計人員緊密配合進行優化設計,實現材料制造過程中的靈活工藝控制;兩者還需要和工程人員充分溝通乃至進行必要的工程實驗,再確定細節并付諸工程實施。甚至有時候,設計和工程的水平,會對研發成果的實現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蚌埠研究院在一次次承擔國家和地方科研任務和完成國內外一批批玻璃和水泥工程項目中,鍛煉了多方位的能力,打造了一支多專業多工種特混艦隊,這在國內是比較稀缺的。基于此,蚌埠研究院在國際玻璃界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一次次填補國內空白,助力我國玻璃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領域真正踏入了世界頂級舞臺,院長彭壽也于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蔣洋結合國內外房屋產業化發展趨勢與新能源應用技術,首次提出了“創能、智能、節能、儲能”的新能源集成房屋理念,在中建材寧國公司主持設計并完成了我國首例零能源工業化集成房屋示范工程,被評為“中國低碳典范”項目,在行業迅速得到推廣,不僅推動了后來太陽能建筑一體化(BIPV)系列政策的出臺,還帶動了一系列太陽能電池材料及BIPV國家標準體系的建設。2013年,基于新能源建筑等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蔣洋被中國建筑學會授予“當代中國杰出工程師”稱號,并于2015年獲得國際綠色設計組織“年度特別貢獻獎”,這些都是設計界的獎項。

與日本合作開展環保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向軍方領導介紹軍民融合產品

“走到一線,走向市場,你會發現創新過程不論是前端的需求還是最終的應用,打交道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你會感受到創新的第四個維度——溫度。和他們的交流會帶來創意,也讓我們的工作更加有趣,還可以賦予創新過程更多的生機和活力。”蔣洋對此深有感觸。

國際合作與自主創新的融合

2014年,蚌埠研究院進軍新能源行業,并成功重組了國際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的翹楚——Avancis薄膜太陽能公司,將其在慕尼黑西門子研發中心的核心技術團隊和位于德國東部托爾高市、韓國清州市的兩個工廠全部納入麾下,為參與全球薄膜太陽能領域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并購重組之后的團隊面臨著巨大挑戰:一是需要完成國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將這支德國技術和產業團隊真正融合為蚌埠研究院的核心力量,為國內大規模的生產制造計劃服務;二是帶領研發團隊攻克關鍵材料問題并實現國產化,降低成本;三是繼續提高轉化效率,并根據市場推出多功能產品。2016年年初,蔣洋再次臨危授命,作為董事長代表遠赴德國,總體組織協調這支由50位德國專家和260余名德國工人組成的團隊。

在慕尼黑、托爾高和清州,從產品的改進方案,到新生產線的規劃設計,蔣洋與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多次進行詳細的討論和計算,并馬不停蹄地與法國、日本、荷蘭等國的技術合作方展開調研和論證。春去秋來,經歷了不同專業、不同經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叉和碰撞,從挫折、爭執,到互相學習和尊重,在這一年里聯合團隊在關鍵材料的國產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背電極玻璃的研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薄膜太陽能電池由上下兩片玻璃和中間的半導體膜系組成,其中,下面的一片背電極玻璃技術要求極高,需要承受一般玻璃不能承受的高溫,同時還要在上面鍍一層特殊的導電膜,該膜有導電率、耐腐蝕性等一系列要求。鑒于這些門檻,背電極玻璃產品基本被國外幾個公司壟斷,供應價格非常高。

彼時,盡管法國的原供應方在Avancis轉讓給蚌埠研究院時承諾交付背電極玻璃的配方和工藝,但背后的Know-How卻沒有任何說明。我們發現,如果僅僅按照對方的專利“照葫蘆畫瓢”,根本無法根據需要進行有效的調整,在產品升級和工藝更新時非常被動;并且,法國公司早有準備地拋出了從鉬電極到鉬合金電極的升級工藝,并購完成一年半之后,他們就停止供應了原有的鉬電極。新的鉬合金產品價格更加高昂。面對如此被動的現狀,究竟該如何是好?

“這件事情無疑給我們敲了一記大警鐘,大家意識到,此時自力更生是唯一道路。”蔣洋感嘆道,“合作和競爭是并存的。一方面,這個地球村里,聰明的人很多,大家各有所長,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不可能什么都達到或超過別人的水平,所以要想避免落后、加快發展,必須善于學習,勇于開放和合作,要面向全球整合資源;但是,合作中必然有競爭,要善于在競爭中合作,才能讓別人認識你的價值。關鍵時刻要靠自己。”

國產化目標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錘定音,蚌埠研究院立刻組成了一支涵蓋玻璃工藝、設計和工程隊伍的背電極玻璃研發團隊,由蔣洋負責總體協調,德國專家及制造團隊共同參與研發和應用測試。整整10個月,團隊成員不斷設計、實驗,但出來的一批批樣品均不能達標,尤其是在耐腐蝕性方面,產品極易吸潮,不能正常使用。

和德國工廠總監討論新一代生產線的總規劃設計

慕尼黑研發團隊

陪同集團負責人與希伯萊大學對接技術合作

與公司顧問諾貝爾獎獲得者謝爾頓·格拉肖交流

冥思苦想間,在一次會議的閑暇時終于解決了困境。2016年6月,在參加每年一次的慕尼黑光伏展時,蔣洋與國內研發團隊的帶頭人夏申江博士一邊感嘆研發的不容易,一邊走出展館,忽然看見門口噴泉旁邊有小朋友在玩水,大人們不停地讓孩子離遠一些,避免衣服被打濕。他們忽然想到,是否可以換一種思維,不去改變材料親水的天性,而是想辦法給材料套一層膜?興奮之下,回去后他們立刻調整方向,按照新的思路不斷設計、試驗,最終直接找到了耐腐蝕性能最好的工藝方案。

2017年春節前,首批國產化鉬電極和鉬合金背電極膜均在線試產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背電極中應用了鉬合金技術,某些工藝性能甚至超過了法國原供應商的水平,與原來的鉬電極背板玻璃生產的組件相比,光電轉換的平均功率增加了3%~4%!并且,由于純鉬的價格比常規金屬相比要高數倍,采用鉬合金,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貴金屬鉬的使用量,可以降低40%的金屬靶材成本。

尤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在蔣洋的支持下,耐高溫的高應變點玻璃國產化也傳來捷報,下線后經多次調校,技術指標通過了國際同行的苛刻認證。在上面鍍上自主研發的鉬合金背電極膜,我國自己的背電極玻璃研制完成!送到德國,慕尼黑研發團隊在該背電極玻璃上又研制出30cm×30cm、效率17.9%、全尺寸效率16.4%的銅銦鎵錫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經德國TUV認證,斬獲了當時該尺寸的世界紀錄,一時震動了整個業界。

目前,蚌埠研究院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鉬合金背板玻璃生產基地,并且產品已實現批量出口。短短兩年時間,從受制于人到反向出口創匯,他們創造了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中國奇跡”!

“出征”德國的近一年時光,不僅給蔣洋留下了創造世界紀錄的精彩記憶,同時也讓他對于創新的開放與融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聞名中外的德國人嚴謹的工作精神自然首當其沖。蔣洋非常欣賞德國人每天早上到班開早會的習慣。首席運營官(有時候CEO和CTO也會參加)和各工段長會利用30分鐘時間,交流前一天的數據,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討論改進方案,并明確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和安排,避免了銜接不暢以及信息孤立的狀況。遇到項目關鍵時期,核心工人也會一起參加早會,而這些工人的高素質同樣給蔣洋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國工人的水平都非常高超,他們本身就是一線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人近乎苛刻的認真態度也給蔣洋帶來了深深的思考。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段時間,托爾高生產線的產品總是出現問題,在反復檢查之后,發現罪魁禍首竟然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這絕對不是夸張,因為使用該螺絲釘的設備是一個精密的真空設備,操作手冊中明確規定,這種螺絲釘應由指定廠家生產,所以該螺絲釘的成分組成是固定的;而被當班操作員無意中更換的那顆螺絲釘,雖然與原來的外形大小完全一樣,但關鍵在于,其沒有采用手冊指定廠家的產品,該螺絲釘的組成成分和操作手冊規定的不一樣!這些不同成分的微量元素揮發到真空中,對正在高真空環境加工的敏感材料造成了污染,并最終影響了產品質量,“蝴蝶效應”就此形成,給生產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失敗一定是有其理由的。成功與失敗之間往往取決于細節。”

另外一個突出的感受是中外團隊方面的差異。盡管德國人工作非常認真,但在工作效率以及勤奮方面的確不如中國。“他們每年的休息時間都接近半年,到了休息時間或假期,直接甩手離開,所以經常出現這個或那個不在的現象,對項目的開展和進度肯定會產生一些影響。為什么這些年中國競爭力越來越強?其實與中國人的勤奮努力分割不開。”在蔣洋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還是企業,再好的資源,沒有一個好的管理同樣不行,“創新需要一股蠻勁和狠勁。如果不好好管理,助長了惰性,必定會造成企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的弱化,對德國人也是一樣”。

集成創新和需求導向

從德國回來不久,中國建材集團以蚌埠研究院為中心,聯合洛陽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聯合裝備集團以及部分新材料上市公司的力量,組建了凱盛科技集團新興產業平臺,旨在通過有效地整合資源,實施集成化、產業化、工程化、國際化戰略,大力發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產業。蔣洋調入這一創新產業平臺,分管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工作。

由于蔣洋是一名跨領域專家并具備科研、工程、產業方面的豐富經驗,在他眼里處處充滿機遇。在擔任國家“十三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爐窯煙氣余熱深度利用及污染物高溫減排一體化技術研究”負責人的工作中,他從與國外合作開發的全新材料入手,試圖給傳統煙氣處理和固廢利用技術帶來跨越式的改變;在他提出的非金屬礦高效利用和清潔發展計劃中,他把智慧開采、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環境修復等關鍵詞注入全過程,試圖將礦山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非金屬礦山開發的全產業鏈涉及能源、材料、環保等多個行業以及政產學研多方力量的整合協調,還需要對諸多技術熟悉把握和精準掌控。正因如此,過去20余年獨特的工作經歷,恰好給站在全行業制高點縱覽全局的蔣洋創造了機會。結合當前國家供給側改革、產業升級和環保治理工作的需求,天時地利人和,正如蔣洋所言,對礦山開發的集成創新“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如今,蔣洋正在打造礦產資源智慧勘查—精細選礦—集約開發—精深加工—新材料應用—尾礦再生—環境修復產業鏈,提高礦山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非金屬礦山是建材和諸多其他工業的‘糧食’。針對不同礦山進行個性化分析與開發,讓每一份資源發揮到最大價值,這樣的集成式創新,就是以多方共贏為原則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模式。”蔣洋說道。

與法國法孚集團討論技術合作

20多年的創新生涯,在大學、民營企業、央企總部、科研設計院所、上市公司、基層政府和海外企業的工作經歷中,蔣洋收獲了獨一無二的寶貴財富,對創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不僅是出色的科技研發帶頭人,同時也是非常獨特的創新組織和管理者,擅長把科研開發、產業化應用和研發組織管理高效結合起來,把國際并購、引進、合作與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把科研開發、工程設計和產業制造結合起來。蔣洋組織的創新和研發活動直接面向產業升級和應用服務,有益于實現研發—工程—產業—研發的正向循環,縮短我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時間。不僅如此,通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等跨領域集成創新,還有效地整合了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資源,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在推動集團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時,蔣洋觀察到,麻省理工的研發活動幾乎都來源于市場和企業的需求,這一導向就使得創意和創新緊緊結合到未來市場和實際應用,使研究的選題更加精準,也更能得到企業的支持,從而搭建起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機制。他在2018年赴美做訪問學者期間,一方面聯系指導凱盛-新澤西理工大學薄膜光伏研究中心的工作,另一方面選修了3門課程,其中一門居然是和他專業完全不同的“市場營銷”。“創新者一定要熟悉市場的機制和作用”,蔣洋對記者說,“現在可以回答您的問題:我們的創新應該從哪里來,要到哪兒去?我覺得,創新要從市場中來,要迎合或創造需求;創新的過程是根據需求去有效地整合資源,對企業來說這個過程更多的是在整合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創新的目標一定是多贏:到應用中去,構建開發者、使用者和社會的多贏。”這就是蔣洋對創新的感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99精品欧美一区|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四虎永久在线|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91九色国产在线| 就去色综合|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中文纯内无码H|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丝袜第一页|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a天堂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五月激情综合网|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一级片免费网站| 538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久久国语对白| 2022国产无码在线| 久久国语对白|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看片网| 成年人国产视频| 日韩二区三区无| 亚洲91精品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日韩黄色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综合成人国产|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午夜日b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www|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丝袜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