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旺生 (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安徽 宣城 242300)
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被安徽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黑臭水體治理等難題。下文就南山公園水環境治理EPC項目做簡要闡述。
南山公園湖原為沖口大塘,傳說朱元璋曾在此釣過魚故附近留下釣魚臺路、釣魚臺村民組的美名。2005年開發區發展前,四周群山環繞,草木豐盛,湖水清澈。隨著開發區企業持續擴建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開發區管委會于2013年動工建設南山公園項目,將沖口大塘納入整體建設工程中,改造成供市民游玩的景觀水體,2015年竣工后將其更名為南山公園湖。2016年底,由于附近生活小區及居住人口驟增,污水混入雨水管道造成湖水受到嚴重污染。開發區管委會先后通過采取補水、打撈漂浮物等措施進行了數次清理,但由于上游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效果不佳。自2017年以來,群眾關注度逐年增高,且被列為寧國市黑臭水體治理重點整改水體。
南山公園湖東南角DN1500MM雨水排水管即使晴天也有不少水流出,此管道是南山公園施工時,考慮補充雨水將道路雨水干管接入湖中。初期水質尚好。后期隨著南山公園湖周邊企業污水、小區生活污水混入雨水管道流入南山公園湖。致使湖中生態鏈破壞,水體呈現黑色并伴隨著腥臭氣味,成為劣五類的黑臭水體,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違背了建設南山公園湖補充雨水的初心。
2016年為解決日漸嚴重的南山公園湖污染問題,啟動了截污工程,工程總投資約60萬元。為解決雨污合流問題在小區雨水出口加裝截污裝置,平時管道雨水流量很少主要是生活廢水、污水,大雨時排入雨水管道。設計思路較好,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如下:截污裝置設置未全面覆蓋,效果有限。大雨時,雨水流量大設計思路能稀釋污水,由于暴雨帶來檢查井、化糞池等大量排水系統殘留物。由殘留物在管道附近發酵造成湖水重度污染,由于南山公園湖無活水補充。即使補充自來水,污水不斷流入持續發酵造成湖水重度污染。
為打造“綠水青山”的群眾休憩環境。2018年5月,開發區管委會決定采用外源截污內源治理方式對南山公園湖進行綜合治理。外源截污是將雨水管道改道,引至污水提升泵站,提升至污水處理廠,從源頭上截斷污染源。內源治理即南山公園湖水環境生態治理項目。項目實施方案優先采用生態治水理念,盡量不用曝氣機等用電設備,由于湖水最大水深8m,湖底沉積平均厚度80cm淤泥。湖水治理考慮到采用傳統的清淤方式“簡單粗暴”、不但工程量大、效率低,而且污泥需要堆場,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經多方咨詢比選,擬采用了淤泥原位處理生態修復技術。將工程的設計、采購、施工(簡稱EPC)在網上公開招標。招標文件明確淤泥就地處理,不采用曝氣機等用電設備等要求。

項目水生態系統構建圖
南京中科水治理股份有限公司中標,工程造價3866374.81元,施工工期90日。南山公園湖水域面積17062㎡,設計最大水深2.5m。2019年3月南山公園湖周邊截污工程全部完成后,立即實施南山公園水環境治理項目并進行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首先對南山公園湖基底環境進行改善,基底環境改善主要包括底質改良、地形改造和活化底質。底質改良即對淤泥進行原位處理,投加生石灰消殺病原體和降低淤泥含水率,投加鎖磷劑抑制底泥磷的釋放;地形改造即在深水區進行素土回填,考慮到水生態系統構建適宜最大水深為2.5m,故南山公園湖區設計最大水深2.5m。在基底環境改善的基礎上,南山公園湖區內構建“草型”清水態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水生態系統構建以恢復沉水植物為主,沉水植物設計蓋度為74.2%,挺水植物與浮葉植物相映搭配布置。主要工程內容有:底質改良17062㎡,湖底土方回填18460m3,挺水植物群落恢復共336㎡,浮葉植物群落恢復共113㎡,沉水植物群落恢復共12658㎡,底棲動物群落恢復共12658㎡,魚類群落恢復共17062㎡。施工完成后,生態系統優化調整一年,生態系統管理養護兩年。
南山公園水環境治理工程總承包(EPC)項目,嚴格按照設計的施工方案執行。現在湖區水質各項指標均已達到設計標準,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已經初見成效。治理前通過對湖區及排口水質進行檢測,湖區水體污染嚴重,為劣Ⅴ類水質,COD、TN、TP、氨氮超標嚴重,其中氨氮占總氮比重92.17%,為典型富營養化水體。治理后,寧國市環保局檢測站對湖水進行檢測,水質達到三類水標準(設計為Ⅳ類水標準),透明度最低達到1.8m(設計為 1.5m)。同時委托安徽博信檢測有限公司對水體進行檢測。懸浮物12m g/L,COD5含量9m g/L,BOD5含量3.2Lm g/L,氨氮 0.143m g/L,未檢出總磷。均達到或優于三類水質標準。

治理后南山公園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南山公園湖水環境治理項目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治水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