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安 ,董新元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鋼框架腹板開圓孔節點不僅可以實現塑性鉸的轉移,減緩梁柱焊接節點處的應力,而且腹板開圓孔處還有利于設備安裝管線的穿插,降低層高[1-2]。但由于鋼梁在腹板開孔處削弱過多,導致構件承載力不足,變形過大,故需要對腹板開孔部位進行補強。我國規范[3]針對腹板開圓孔節點提出了在腹板開孔處設置套管、環形加勁肋、環向板等補強措施。楊應華、吳言亮等[4]對鋼梁腹板開圓孔處設置鋼套管節點進行了有限元分析,結果表明,該節點抗震性能優越,既能滿足塑性鉸從梁柱焊縫處轉移到腹板開孔范圍內,又能滿足節點承載力的要求。張小林、劉二浩[5]等提出了鋼套管加強梁腹板開圓孔梁柱端板連接的削弱型節點形式,并利用數值模擬軟件進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得出了此種節點峰值承載力較高,梁柱焊縫處的應力分布較為均勻,同時塑性鉸實現了轉移,節點受力較為合理。廖文遠、周東華[6]等對腹板開孔節點提出在孔洞處設置人字形加勁肋、圓弧形加勁肋,并運用數值分析軟件ANSYS分析了其抗震性能,結果表明,人字形加勁肋、圓弧形加勁肋較傳統的補強方式延性稍差,但節點承載力提高顯著,腹板開孔處的變形減小,滿足了實際工程的需要。
可見,通過對削弱部位進行加強,可以提高節點承載力的同時,還可以降低節點處的等效塑性應力,本文針對腹板開圓孔節點的不足,提出了一種新型補強方式:槽形鋼板補強,通過在鋼梁開孔腹板兩側設置槽鋼,一方面使削弱部位得到了加強,另一方面有不影響設備管線的穿插,如圖1所示,并用有限元軟件ANSYS模擬分析其力學性能,為廣大設計人員提供了參考依據。

圖1 槽鋼加強腹板開圓孔復合型節點
本文創建了兩個節點模型進行有限元分析,分別為RBW-base、RBW-U。分析模型中梁、柱、柱腹板加勁肋、槽鋼的截面尺寸見表1。
分析模型均采用Q235鋼材,鋼材的本構模型采用三線性模型,并考慮鋼材強化段的影響,鋼材的彈性模量E=2×105N/mm2,屈服強度為 f=294MPa,屈服應變為εy=0.0013,極限強度fu=415MPa,極限應變為 εu=0.22,泊松比v=0.29。模型有限元網格劃分采用solid92單元,并在節點及腹板開孔區域網格劃分加密,網格劃分尺寸為20mm,其余部分采用稀疏網格,網格尺寸為50mm,減小了計算所需的時間。
柱上下端為鉸接,故施加X、Y、Z三個方向的自由度,梁柱采用“綁定接觸”來模擬焊接。加載方式采用位移加載,單調加載時,位移加載至120mm,共分40個荷載步加載完成,每個荷載步增量為3mm。循環加載時,以層間位移角控制加載,具體加載制度參考美國抗震規范[7]。y
表2為模型 RBW-base、RBW-U的承載力及延性系數。從中可以看出,模型 RBW-U的承載力為 387.41kN,較RBW-base模型提高了88%,屈服位移、極限位移分別提高了 67.6%、138%,延性系數提高了42.86%,增幅效果較為明顯,說明在腹板削弱部位設置槽鋼,節點的力學性能得到了提升。

分析模型參數 表1

承載力及延性系數 表2

圖2 各模型荷載-位移曲線分布對比
圖2為各模型荷載-位移曲線分布對比,從圖中可以得出RBW-U模型的峰值承載力、屈服位移、極限位移較基本模型均大幅度提高,當進入彈塑性階段時,RBW-base荷載-位移曲線出現了明顯的突降,剛度退化現象嚴重,而RBW-U模型在塑性階段比較平穩,剛度退化速率小,說明加強與削弱復合型節點的剛度較基本模型增加。
圖3為各模型加載至0.04rad時的破壞模式,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加載至0.04rad時,RBW-base模型在腹板開孔區域由于截面削弱過多,抗剪、抗彎承載力不足,導致腹板發生了嚴重變形,試件的剛度退化較大,試件破壞,而RBW-U模型加載至0.04rad時,在腹板開孔位置幾乎無屈曲變形,孔洞形狀變化較小,說明設置槽鋼增加了削弱部位的剛度,延遲了構件破壞所需的時間,增加了節點的延性。

圖3 各試件破壞模式
圖4為各模型的滯回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各模型滯回曲線都較為飽滿,無明顯的捏攏顯現,但模型RBW-U的滯回曲線所包圍的面積顯著大于基本模型RBW-base,并且RBW-U的滯回曲線呈紡錘形,無明顯遲滯現象,而RBW-base模型滯回曲線呈梭型,加載至后期由于腹板發生了嚴重的變形,導致構件剛度退化嚴重,故滯回曲線發生了嚴重的滯后現象,在地震作用下耗散的能量較小,耗能性能顯著低于RBW-U模型。
圖5為各試件骨架曲線分布對比,從圖中可以看出,模型RBW-U的承載力、屈服位移、極限位移均較基本模型有較大提高,呈線性分布;在彈塑性階段,RBW-U模型的骨架曲線較基本模型RBW-Bbase幾乎呈平直線分布,下降速率較緩,說明試件剛度退化現象得到了控制。

圖4 各模型滯回曲線

圖5 各試件骨架曲線對比分析
通過運用有限元軟件ANSYS對兩個模型的承載力、位移延性系數、構件破壞特征、骨架曲線、滯回曲線等進行了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