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孟斌,王長平,向 偉,楊 峰,李羽頎,范 丹
(深圳市深水寶安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01)

深圳市上南水廠作為一家使用高純ClO2為前投加預氧化劑的水廠,一直致力于探索對殘液綜合處理的生產性技術研發,通過酸堿中和法聯合水廠排泥水處理系統,建立廢酸殘液減量化、資源化的處理工藝。
中和試驗探究采用水廠ClO2發生器產生的殘液進行,采用H2SO4、H2O2、NaClO3制備ClO2氣體,反應方程如式(1)。
2NaClO3+H2O2+2H2SO4→2ClO2+2NaHSO4+O2+2H2O
(1)
反應后殘液呈黃綠色,屬酸性危險廢水,其檢測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殘液檢測指標一覽表Tab.1 List of Residual Liquid Detection Indicators
目前,ClO2反應殘液產生量最高為0.35 m3/d,殘液桶儲存1 d殘液量。石灰溶液為料倉自動配藥,石灰泵流量為2.80 m3/h。反應桶結構參考重力污泥濃縮池原理設計,采取邊進邊出方式,水力停留時間為4 min。
石灰溶液按照0.7%濃度配置,殘液為原液,兩種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泵入反應桶內,進行酸堿中和反應后溢流進入500 L儲藥桶。緊接著泵入水廠污泥調節池,與水廠排泥水混合后,進行污泥脫水和泥餅外運處置。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殘液中和處理裝置圖Fig.1 Device of Residual Liquid Neutralization Treatment

Ca(OH)2+H2SO4→CaSO4+2H2O
(2)
Ca(OH)2+2NaHSO4→Na2SO4+CaSO4+2H2O
(3)
水廠排泥水處理設施實際規模為900 m3/d,殘液中和后反應液產生量為70 m3/d,占排泥水量的7.80%。經過排泥水混合稀釋后,反應液pH值上升至7.20左右,達到污泥調節池上清液回收或外排水質條件,最終實現殘液的零排放、無害化處理。
殘液處理系統于2019年7月10日投入運行,分析運行前后的各項數據,探究最合理的石灰殘液比以及反應液對水體的影響。
設定石灰投加泵流量為2.80 m3/h,統計不同石灰濃度前提下的殘液流量和處理后溶液pH的變化關系(圖2)。

圖2 不同石灰濃度的殘液流量與pH的變化曲線Fig.2 Variation of Residual Liquid Flow and pH Value under Different Lime Concentrations
由圖2可知,隨著殘液流量的增加,反應后溶液pH逐漸降低,且隨著石灰濃度的升高,pH也逐漸上升。石灰濃度為1.10%的變化趨勢與1.30%接近,且考慮管道以及泵體設施石灰雜質或結垢堵塞問題的存在,選擇1.10%的石灰濃度進行反應。一級pH值控制在4.00左右時,殘夜流量選擇20 L/h,可以滿足水廠ClO2反應殘夜的處理量。
殘液處置系統是在水廠現有的石灰投加系統基礎上建立的,水廠石灰采用額定流量為2.5 m3/h(常規運行為2.8 m3/h)的變頻泵投加。在考慮現有石灰量和石灰濃度前提下,控制一級反應后溶液pH值為4.00,反應后溶液進入污泥調節池,利用其排泥水稀釋作用,二級反應后溶液pH值控制為6.50~9.50,達到回收水水質標準。一級反應后溶液pH值為4.00的殘液流量處理量,滿足水廠的殘液產生量。若pH值<4.00,則處理量無法滿足水廠生產;pH值>4.00,則石灰流量增加,易造成石灰管道堵塞。
對運行后1個月的反應桶溶液、排泥水原液以及混合后上清液pH值進行統計,分析其數值變化規律(圖3)。

圖3 不同單元的pH變化曲線Fig.3 pH Values of Different Units

對運行前后的污泥調節池底泥含水率變化進行統計如圖4所示。

圖4 改造前后的底泥含水率曲線圖Fig.4 Sediment Moisture Content Curve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水廠殘液產生量穩定在0.345 m3/d,則按照中和比例為0.36 kg/L。按照石灰單價為300元/t計算,中和成本為0.10元/L,中和裝置用電成本為0.04元/L,計算處理殘液的成本為0.14元/L。而改造前水廠殘液的外運處理費用涵蓋在H2SO4的購買費用里(H2SO4單價由1 500元/t增加到3 550元/t),換算出殘夜處理成本為2.05元/L,改造后殘液處理成本降低93.17%(表2)。

表2 改造前后處理成本對比列表Tab.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sts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比較生產運行成本投入,酸堿中和方法處置殘液的方式具有較大優勢,表3為酸堿中和法和目前研究較多的幾種方法成本對比概況[5]。
通過優化設備選型及運行條件選擇,將所有設備置于集裝箱式平臺上,集自控和工藝于一體,配合自來水廠自有的污泥處理設施,建立一套日處理量為400~600 L/d的技術成熟的可移動式ClO2反應殘液處理系統。設備簡易,操作維護便利,該殘液處理系統可參考ClO2發生器配套的硫酸亞鐵還原裝置模式,作為ClO2發生系統的附屬產品推出。目前尚無經濟有效的殘液處置設備,該系統具有極強的市場化應用價值。

表3 不同殘液處理方法成本比較一覽Tab.3 Comparison of Costs for Different Residual Liquid Treatment Methods
本套設施應用閉環自動控制技術,實現自動化反應處理。將反應后pH值設為3.00~5.00,計算給定值與實際反應值的差值。根據差值調整殘液打料泵的頻率,進行PID(閉環自動控制技術)調節,各投加泵根據桶液位實現自動啟停,真正意義實現一鍵啟動。

圖5 設備PID控制工藝流程圖Fig.5 Process Flow Chart of Device PID Control
(1)本文根據殘液分析檢測數據,探究酸堿中和法處理ClO2反應殘液的最佳反應條件,建立ClO2反應殘液的處理工藝:殘液+石灰→中和反應→污泥混合調節→污泥脫水外運,最終實現殘液連續、穩定、無害化處理。
(2)酸堿中和法聯合排泥水處理工藝處理殘液可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處理成本為0.14元/L,改造后處理成本降低93.17%。
(3)反應后液體全部進入污泥調節池,底泥含水率降低0.90%,PAM藥劑成本下降0.44元/t,且最終以污泥外運方式解決,無任何廢液產生,產生了較好的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