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玲
吉林省磐石市紅旗嶺鎮畜牧獸醫站,吉林磐石 132311
作為一種急性或慢性細菌性疾病,雞大腸桿菌病的致病因子來源于雞大腸中的桿菌。此疾病在我國較為常見,給雞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有必要進行雞大腸桿菌病防治要點的深化研究。
雞大腸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其形體大小多為1.1~1.5 μm×2.0~6.0 μm。當患有該疾病時,雞群之間會發生較為嚴重的惡性傳染事件。從癥狀表現來看,其會使得患雞出現精神不振、呼吸困難的問題,有的患雞還有啰音和咳嗽等癥狀。患病嚴重時,其會使得雞群出現全眼球炎、腹膜炎、氣囊炎、急性敗血癥,有的患雞還會有腹膜炎及輸卵管炎、出血性腸炎。這嚴重影響了雞群整體的健康,給養殖戶帶來了較大經濟損失。有研究顯示,雞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約為30%~60%,在我國,每年因該疾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3億元[1]。
疫苗防疫是雞群防病管理的重要工作,然而,雞大腸桿菌的血清形式較多。現階段發現的雞大腸桿菌血清達50多個,同時在不同地區,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具有差異性,繁雜的血清類型給疫苗研制工作帶來較大難度。在雞養殖中,部分養殖戶并不了解本地區雞大腸桿菌血清形式,這使得其選擇的疫苗匹配度不高,影響了實際的免疫效果。
影響雞群健康的重要因素,當養殖環境管理不當時,雞群患大腸桿菌的概率會有所上升。譬如,在實際養殖中,一些雞場的飼養環境差,一方面,雞舍較為簡陋,設備條件較為落后,這使得雞糞隨意堆積;另一方面,養殖人員在飼料使用、雞舍通風、雞群密度管理、種雞受精、孵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漏洞,這使得雞群本身的抵抗能力較弱,患雞大腸桿菌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雞群還容易因其他疾病而誘發大腸桿菌病。其中,支原體感染是誘發大腸桿菌的重要原因。具體而言,大多數雞場存在一定的支原體,當雞群發生支原體感染后,呼吸道疾病隨之出現,這會使得呼吸道黏膜受到損傷,而大腸桿菌便會因此而侵入。此外,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貧血、網狀內皮增生癥等也會降低雞的免疫能力,增加雞大腸桿菌病的患病概率。
日常飼養管理是雞養殖管理的重要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的進行雞群養殖,能減少雞患大腸桿菌病的概況。首先,養殖戶應注重雞舍基礎建設,確保雞舍硬件設備齊全,且衛生狀況良好。其次,在日常養殖中,注重雞舍打掃、消毒、通風及溫濕度管理,同時合理控制雞養殖密度,避免密度過大造成疾病擴散。此外,應加強種雞的管理,在種雞孵化的過程中,既要嚴格控制孵化環境,同時應加強營養管理,確保種雞及雞仔狀況良好。最后,在雞群飼養,尤其是雛雞飼養中,應適當的在飼料中增加抗生素,增強雞對大腸桿菌的抵抗能力。
在對雞進行免疫接種管理時,應重點考慮大腸桿菌病血清型和疫苗的匹配性問題,在疫苗選擇中,建立采用當地發病雞群的多個菌株,并將其支撐疫苗來使用,提升疫苗的適用性。
合理使用藥物,能有效預防雞大腸桿病發生。在藥物使用中,首先應關注雛雞的藥物使用。在3~6 d階段,應給雞喂食具有敏感性的抗菌素和中草藥,合力控制藥物用量,預防大腸桿菌病發生。而在成雞藥物預防中,可采用氟苯尼考、阿米卡星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合理控制藥物用量,實現用量與耐藥性的統籌。這是因為大腸桿菌容易對多種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產生耐藥性,盲目使用容易增加養殖成本。
此外,應通過藥物,預防禽霍亂、禽流感等疾病,避免這些疾病引起繼發性的大腸桿菌病感染。
如果雞群已經發生了大腸桿菌病,應及時地進行治療處理。在治療時,應先將患雞進行隔離處理,并對整個雞群進行檢查和消毒處理。其次,應將大腸桿菌進行分離,在進行藥敏性試驗后,合理選擇藥物,并將藥物混入飼料或飲水中,進行疾病治療。最后,在后期管理中,應選用對此類疾病有效地中草藥、益生菌制劑和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混入雞飼料服用,實現大腸桿菌病的進一步控制管理。
雞大腸桿菌對于雞群具有較大危害,其發病率較高,傳染性較強。在雞養殖中,養殖戶只有充分認識到該疾病的危害和發病原因,然后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治療,才能降低雞大腸桿菌病對雞群的危害,保障雞的成活率和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