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股在十天內經歷四度熔斷,遭遇史詩級暴跌之后,本月底又經歷了兩輪暴漲。“黑天鵝”在股市舞臺翩翩起舞,吸引了全球關注,人們不禁要問,美股怎么了?
“美股暴跌是建立在過去11年的持續上漲基礎之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先后推出了三輪量化寬松政策,之后美國企業抓住了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實現了較快的發展。這使得美國股市在過去接近11年的時間里,走出了一輪非常罕見的‘慢牛走勢,其持續時間和上漲幅度在美國歷史上能夠排進前三名。由于它過去的上漲非常引人注目,使得本輪下跌也以另一種方式引發世人關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博士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
今年3月,美國股市遭遇了多重打擊。王軍分析,五重沖擊導致美股出現了超過30%的暴跌現象。
第一重沖擊源自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截至3月28日19時,新冠疫情已蔓延至美國及全球199個國家。
第二重沖擊源自中國經濟受疫情的負面打擊較大。前兩個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出現較大下滑,預計一季度大概率將是負增長。
“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中國經濟的放緩肯定會影響到全球經濟。”
第三重沖擊源自美國投資者對經濟出現衰退的擔憂。
“美國企業自身盈利能力放緩,疫情沖擊使投資者擔心美國經濟可能在今年進入衰退期。”
第四重沖擊源自股市上漲的模式和邏輯難以為繼。美聯儲多年來的寬松政策鼓勵企業以低息負債的形式不斷回購自身股票,進而推動公司股價上漲。隨著美國股市內在脆弱性和不穩定性日益加劇,這種“擊鼓傳花”的模式很難再繼續。此外,美國的一些對沖基金遭遇經營困難甚至虧損的傳聞也對美股造成了沖擊。
第五重沖擊源自國際原油市場暴跌。
“美國實現了頁巖氣革命,大量頁巖氣企業由于資本開支巨大,在市場上發行了很多復雜債務工具來籌集資金。原油價格近期暴跌給頁巖氣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很大壓力,其債券還本付息壓力也在加大。這對美國股市構成很大壓力。”
“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引發美股在短時間內出現巨幅下跌,并導致全球股市暴跌,這不啻為由疫情帶來的一個嚴重次生災害,這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和負面打擊。”王軍說。
美股暴跌可能會拖累世界經濟再次滑入輕微衰退甚至是蕭條的邊緣。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預測認為,今年一季度美國和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出現負增長。第二重打擊在于,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加劇了全球投資者的恐慌情緒。疫情失控、原油暴跌、全球金融市場進入技術性熊市,投資者擔心由此引發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
目前,業內對全球經濟衰退無爭議,但對全球金融危機是否會發生仍有分歧。就目前情況而言,本次股災未出現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諸如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等大型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的現象,它更像是一場“復合型危機”,其后續深遠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現在就判斷全球經濟將進入一次新的世界性經濟蕭條或者全面經濟危機還為時尚早。
王軍告訴記者,業內人士目前傾向于認為,2020年的美股危機更像是過去100年來三大危機的疊加:1918年大流感、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以及2008年金融大海嘯。
“目前金融體系、銀行體系整體比較健康,截至目前并未出現貨幣危機、銀行危機、信用危機、債務危機、國際收支危機,僅在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困難,因此是否能把它定性為金融危機,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和時間。”
美股暴跌、疫情蔓延還導致全球供應鏈受到破壞。當前全球范圍內人流、物流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停擺狀態,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恐將繼續萎縮。如果全球供應鏈恢復緩慢,將成為引發金融市場再次震蕩的重要原因,而金融市場風暴反過來將進一步加深全球供應鏈的恢復難度。
美股暴跌之后,美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國會近期通過了2萬億美元的一攬子計劃,該計劃將向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勞動者以及醫療系統提供緊急救助。美聯儲連續兩次降息至零利率、推出無限量QE和三大有助于緩解流動性危機的流動性工具,這些措施使美股暫時企穩反彈。
王軍分析,未來能否避免再次出現暴漲暴跌現象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大企業、大銀行是否會出現破產、倒閉現象,民眾是否大量失業。
“美國金融市場長期以來的脆弱性以及突發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是導致美股暴跌的深層原因。”正因如此,內生原因及外部沖擊難以靠傳統的降息、量化寬松、市場流動性釋放等手段得到徹底解決。這些手段并不能消滅病毒,靠零利率提振市場信心的同時也會加劇市場的擔心,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從長期來看,零利率勢必使未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操作空間被進一步擠壓,政策效應未來會逐步遞減。
另一方面,美聯儲不斷推出的救市政策也使市場對它的期待非常的高,一旦它的政策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也會加劇市場的波動。因此,政策本應成為穩定市場的重要機制,如今已經成為市場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也應看到,短時間內及時出臺的眾多救市措施,也體現了美聯儲的判斷力、行動力與執行力,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預期及投資者信心,緩解了市場的恐慌及焦慮情緒,避免了流動性風險進一步上升,對當下全球金融市場的暫時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如何規避可能到來的全球金融動蕩風險對中國國內產生“倒灌”效應?
“在疫情沖擊下,政府有必要引導社會預期,適當調整經濟增速目標,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注重解決短期經濟困難,也要重視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王軍答復本刊記者。
目前來看,中央政府有必要及時加杠桿來替代很難再繼續加杠桿的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中央已經決定,適當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發地方政府專項債,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有效紓困小微企業及弱勢群體,有助于穩定就業市場,避免發生大規模失業情況。
王軍認為,近期應盡快采取有效措施穩定我國金融市場,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穩定房地產市場,避免房價在內外因素沖擊下出現大起大落;激發和釋放民間投資的活力,鼓勵創新商業模式,積極發展在線經濟、非接觸經濟等新業態等。從全球角度看,當下最需要緩和與穩定對外經濟關系,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避免過去一段時間內在全球泛濫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和貿易摩擦再度抬頭。政府也要進一步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及防控風險能力。
對于個人而言,需要更好地平衡收支、平衡工作與生活、健康的關系,減少不必要支出,穩定收入及現金流,主動控制過高過快上升的杠桿率。
王軍表示,從個人資產配置角度來講,可以增加健康險、養老險等防御性保險資產配置,同時降低風險資產的比重。
“當然最重要的是,勞動者個人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身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競爭力。”王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