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強 寧志怨 張殿興
摘 要:該文介紹了草莓根腐病的癥狀,分析了草莓根腐病發生的原因和發病規律,從避免重茬與土壤消毒、種苗優選與處理、科學種植與合理密度、帶土起苗與定植、科學施用肥料、科學澆水與控濕、合理調控溫度和藥物防治8個方面提出了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措施,為草莓根腐病的科學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莓;根腐病;癥狀;原因和規律;科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6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6-0087-02
草莓根腐病是影響廣大草莓種植戶收益最大的病害之一,以草莓定植后發生最為嚴重,具有發病廣、危害重的特點,表現出葉片發黃、變褐、壞死、卷縮、萎焉以及黃枯干死的現象,嚴重時造成大面積死亡,甚至絕產。目前,草莓根腐病的發生有逐年上升趨勢, 已成為制約草莓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1]。
1 發病癥狀
1.1 根部 發病初期,病根上出現不規則的變色小病斑,整個病根的顏色會逐步加深(變紅、變褐、變黑等)、組織細胞壞死,導致整個根系黑褐色腐爛或干枯死亡,切開病根,病根的纖維管、木質部等組織已經呈變黑褐色腐爛。
1.2 植株 草莓植株上葉片的外葉邊緣會逐步的退綠變黃,呈現出變褐或紫褐、萎焉、卷縮、壞死、枯萎等癥狀,由根基部老葉向頂端新葉蔓延的順序發展,后期會因根系完全腐爛而導致整株苗株黃、萎、枯死亡。
2 發病原因和規律
2.1 發病原因 草莓根腐病發生與草莓生長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水肥營養、栽種模式以及田間管理方法不當等因素有關。
2.1.1 土壤環境 長期重茬栽植,土壤中的病原菌累積,病原菌能夠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從而大幅增加了根腐病發生的風險,而且草莓重茬年限越長,草莓根腐病的發病率就越高、危害程度就越重[2]。
2.1.2 濕度過大 草莓根腐病菌屬于低溫高濕的土傳病害類型,低溫高濕的環境有利于病害菌的繁殖和侵染。草莓生長期內遭遇持續低溫多雨、經常澆灌大水、土壤瘠薄或黏性重或板結、地勢低洼積水、雨后排水不及時、土壤濕度過大等不良生長環境時,發病機率就會大幅增加。
2.1.3 管理不當 在草莓種植管理過程中,未使用抗病抗逆性品種、種苗帶菌而未消毒處理、平地平畦種植、種植密度過大、中耕或施肥不當傷根、整枝除葉不及時、田間郁閉透風透光條件差、過量使用氮肥而有機肥、磷鉀肥使用不足等,都會造成根腐病頻發,引發大量爛根或死棵現象。
2.1.4 苗株偏弱 對于苗株長勢較弱、根系損傷、土壤濕度較大以及長期重茬種植的種植地,其發病率和受害程度,均要更加嚴重。
2.2 發病規律 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一般潛藏在土壤中,在田間土壤濕度較大的情況下,草莓根腐病菌在10~20℃左右的溫度環境中不斷的繁殖、侵染,其中8~13℃左右的溫度環境最有利于發病,當溫度超過25℃時,病菌繁殖侵染會嚴重受抑。
3 防治措施
草莓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類,要樹立“防早防小、防大于治”的理念,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進行科學防治。
3.1 避免重茬與土壤消毒
3.1.1 清除殘留病原菌 對前茬作物殘留下的殘枝、落葉、枯草、病株、碎石等進行全面清理,集中移出田外進行焚燒深埋處理,保持田園清潔,減少病原菌殘留數量。
3.1.2 輪作換茬 選擇3年以上、沒種過草莓、茄子等作物的地塊,建議采用與禾本科作物、十字花科或百合類作物等作物進行4~5年及以上的輪茬種植,最好能與水稻等水田作物進行輪茬,減少或控制土壤中長期積累殘留的病原菌數量。
3.1.3 土壤消毒 在草莓育苗、移栽定植前,進行土壤消毒殺菌處理,利用夏季歇棚高溫季節,采用干濕交替高溫熏棚的方法進行土壤消毒處理(悶棚20d左右,10cm土壤濕度65%左右、溫度70℃左右),在悶、熏棚時,配合使用石灰氮、棉隆、威百畝等土壤消毒劑,提高悶、熏棚的防治效果。
3.1.4 增施生物菌劑 土壤消毒殺菌后,在整地施肥時適量增施生物菌劑或生物菌肥,促使草莓種苗根際周圍形成較強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落。
3.2 優選與處理種苗 選用葉片、葉柄無病斑、無畸形,基部不發紅發褐、主根縱剖后髓心不變色、不發黃的優質脫毒苗作為草莓育苗時的種苗。種苗移栽前用嘧菌酯+甲霜惡霉靈+1.8%阿維菌素對種苗進行沾根殺菌處理。
3.3 科學種植
3.3.1 高壟覆膜 避免平畦種植,按照壟高25cm、壟距80cm、壟上寬40cm的方法起壟,采用高壟覆膜種植模式。
3.3.2 合理密度 種植密度掌握在15~18株/m2左右,土壤肥沃、地力高的地塊可以增加栽種密度至23株/m2,土壤貧瘠、地力地的地塊可以降低栽種密度至12株/m2。
3.4 帶土起苗與定植
3.4.1 起苗 起苗前應提前澆水,帶土起苗,避免幼苗根系發生較大的損傷;在定植時,使用甲霜惡霉靈、苯醚甲環唑、咯菌腈等藥物進行蘸根,以此來切斷病菌侵害草莓根系的途徑。
3.4.2 壯苗定植 選用4葉1心、根系發達、莖粗1.0cm左右、株重25g以上,且植株矮壯、葉色黃綠的健壯苗定植;定植時,施入45kg/hm2的枯草芽孢桿菌,采用深溝弓背的畦面種植。
3.5 合理施用肥料 嚴格按照“有機生物菌肥為主、氮磷鉀化肥為輔”、“適量增施磷鉀肥、控制使用氮肥、及時補充中微量元素葉面肥”的原則進行。
3.5.1 基肥與追肥 基肥按照每施有機質≥45%、優益菌≥200億/kg工廠化生產的有機生物菌肥600~750g[3]、氮磷鉀等元素三元復合肥60~75g;在草莓顯蕾期、第1批果實膨大期、第1批果采收后分別隨水追肥1次,每m2追施8~12g含鐵的氮磷鉀水溶肥。
3.5.2 葉面補肥 及時補充中、微量元素葉面肥,促使植株健壯、抗逆防病。從草莓開花開始,每隔10d左右用0.3%的磷酸二氫鉀、0.2%~0.3%的硼酸或硼酸溶液、1%過磷酸鈣濾液等葉面肥配合甲殼素、腐殖酸、蕓苔素內酯等功能性葉面肥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
3.6 科學澆水與控濕
3.6.1 適度澆水 在定植移栽緩苗后到開花前,適度控水蹲苗;當草莓進入到開花坐果期時,每隔10~15d澆水1次,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75%~85%左右;草莓果實即將成熟時,適當控水。
3.6.2 降低濕度 避免大水漫灌,采用噴灌、膜下滴灌或早晚小水勤澆方式,每次澆水后要立即通風排濕,以防田間土壤濕度過大而誘發根腐病。遇持續陰雨天氣或大雨時,應及時清溝挖渠、排水排澇,做到雨后2h地面無明水,并及時進行中耕劃鋤,促進土壤水分盡快散發。
3.6.3 分區澆灌 為防止病害田內草莓根腐病菌通過澆水傳染,對草莓發病區域未發病區分開澆灌。
3.7 適時調控溫度
3.7.1 各生育期溫度調控 草莓最適合生長溫度在15~28℃左右,根系旺盛生長期溫度調空在17~22℃左右,莖葉旺盛生長期溫度調控在20~28℃左右,在草莓花芽分化期溫度調控在10~18℃,在草莓花期溫度調控在15~25℃左右,在漿果膨大期溫度調控在18~20℃左右,在漿果成熟期溫度調控在18~25℃左右。
3.7.2 適時調控 溫度過高,應當及時揭開覆蓋物和棚膜,進行通風降溫,溫度過低,應當及時加蓋增溫或臨時升溫,盡量避免溫度低于12℃以下。
3.8 及時藥物防治
3.8.1 灌根與蘸根處理 在草莓定植時,結合施肥使用適量的枯草芽孢桿菌+氨基酸進行灌根1~2次,或者用甲霜惡霉靈、嘧菌酯、咪鮮胺等殺菌劑進行蘸根處理;
3.8.2 及時清除病株 對零星發生根腐病的草莓植株,應及時拔出病株,并用石灰水、甲霜靈、吡唑醚菌酯等噴灌病穴周圍,進行殺菌處理。
3.8.3 對癥用藥 對于大面積發生根腐病的草莓園,在發病初期時使用1500倍的甲霜惡霉靈、1200倍的惡霉靈、1000倍的福雙美、1000倍的咯菌腈、4000倍的苯醚甲環唑、500倍的霜脲錳鋅、600倍的甲霜錳鋅、1000倍的惡霉福美雙等藥物進行噴施。
3.8.3 生物防治 對于草莓根腐病的防治,可以增施適量的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也可以使用中生菌素、申嗪霉素、氨基寡糖素、嘧啶核苷類抗生素,同時進行藥物噴施和灌根,還可以搭配大蒜油、有機硅等一起使用,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寧志怨,董玲,廖華俊,等.安徽省長豐縣草莓根腐病病原的鑒定[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7,44(01),130-134.
[2]路河.日光溫室草莓紅中柱根腐病癥狀識別與綜合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8(2):48-49.
[3]錢小強,張殿興.皖北地區設施草莓重茬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5(20):60-61.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