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凡森 孫婕
【摘 要】淮劇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淮劇是江蘇省優秀戲曲劇種的代表,同樣也是江蘇省的標志性文化形象和代表性文化品牌。本文主要運用了文化社會學理論,借鑒了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文化遺產學等方法。本文除了引言和結語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淮劇的起源與發展,對淮劇劇團這個載體的歷史發展進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深入了解這些民間淮劇戲劇團,以鹽城淮劇團為代表,就其發展狀況提出建議,對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進行了敘述。
【關鍵詞】淮劇;淮劇團;鹽城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10-02
一、淮劇的起源和發展
淮劇,又叫江淮戲曲,流行于江蘇省大部、安徽省和上海市部分地區,起源于清代阜寧縣和鹽城縣。流行于揚州府和淮安府(今天的鹽城市和淮安市)兩個地區。多元的文化形成了江淮文化的風格和氣韻,培育了淮劇藝術這朵鮮花。淮劇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的清代乾隆時期、嘉慶年間,至今已延續了幾百年。古代鹽城因為盛產“淮鹽”而得名,所以鹽城又被稱為“淮夷地”,到了清代中葉,鹽阜地區因為盛產海鹽,吸引了大批的客商,商業的發展,促使了“香火戲”的繁榮與發展。后來,淮劇加入了徽劇的一些成分,這使得鹽阜地區的戲曲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
二、淮劇劇團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轉變,“淮調”“拉調”“自由調”作為淮劇音樂的三大核心板塊,結合不同歷史文化背景,逐漸增加了悲調和三截調(馬派自由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從“香火戲”衍生為淮劇、鹽淮小戲、江淮戲。據不完全統計,從明末清初到解放初,從解放后到“文革”前,鹽城共有劇團三百多個。在歷史的演變發展中,特別是“文革”時期,淮劇藝人流離失所,所有淮劇表演團隊被迫撤銷。演藝人員被下放到農村和工廠,他們的身心都受到了極大打擊,致使淮劇幾乎滅絕。同時,一大批珍貴的淮劇資料,如劇照、劇本、曲譜、圖書以及服裝、道具、布景和樂器等都被毀棄。 “文革”后,淮劇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開始邁出新步伐,走向振興。淮劇團也慢慢發展并壯大起來,由鹽城市淮劇團為首,鹽城市各縣區淮劇事業逐漸發展起來。如阜寧縣淮劇團、建湖縣淮劇團、響水縣淮劇團、大豐淮劇團等。
三、走進鹽城地區淮劇團
鹽城市是淮劇的發源地,因此其管轄范圍內注冊登記的民間淮劇團有15個左右。筆者選取了其中的鹽城市淮劇團、鹽城市阜寧縣淮劇團、鹽城市建湖縣淮劇團作為調查對象,簡要介紹這三個淮劇團。
一是鹽城市淮劇團。該團成立于1957年,前身是王月奎先生代表的“藝同淮劇團”和顧如久代表的“大眾淮劇團”,在1957年合并為“鹽城縣淮劇團”。改革開放以來,劇團年演出場次超過一百余場,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榮譽。
二是阜寧縣淮劇團。該團1954年創建,建團初期是由淮陰淮劇團發展而來,至今有劇目一百多部,精品劇目有《旱地稻花香》《羅英訪賢》,《緝拿王釗》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創作獎和音樂創作獎。
三是建湖縣淮劇團。該團1954年創建,1974年恢復組建,創作方向由幕表戲轉為臺本戲。組團以來,劇團劇目有五十多部,大部分以現代戲為主。該團走出了一批卓越的淮劇藝術表演家,建湖淮劇團也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四、鹽城淮劇團的發展狀況
一般淮劇團的組成人數在5-30人之間。大部分以家庭為背景,由主要發起人擴充演職人員。他們一般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演員;二是以伴奏為主的樂隊;三是其他人員。通常情況下,有名聲、唱得好,戲價都要超過其他劇團,另外團長的精益管理理念也決定了劇團的戲價。筆者采訪的鹽城淮劇團團長說,每年劇團的戲價都不一樣,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所以對于有些唱得好的演員來說,他們會不滿現狀離開劇團去其他好的劇團。這樣就使得原本演出情況就不好的劇團發展更加艱難。而且現在看戲的多半是老年人,年輕人根本不去看,淮劇以鹽城方言為主,很多城市里的孩子根本聽不懂。
五、對當下劇團出現的問題提出生存建議
(一)劇種要創新
中國戲曲是廣大農村生活的產物,具有草根文化的特質,所以我們要從最根本出發,不僅要為政治生活服務,也要為社會的基層服務。首先,要求淮劇工作者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敢于開拓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新思想觀念。其次,淮劇戲曲本身要進行改革和創新,充分了解群眾審美需求,緊密聯系群眾。服裝方面要敢于創新,充分融入現代人的審美;舞臺方面要添加LED大屏、升降舞臺等設備;唱腔方面要進行改革創新,吸收各個戲曲的藝術精華,求同存異,去粗取精;伴奏方面要大膽加入西洋樂器,融入西方的音樂元素,豐富音樂的旋律織體,增強觀眾的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再次,劇團演員要不斷充實自己,練好基本功,要有極大的興趣去聽和唱淮劇,要高標準要求自己。最后,淮劇的市場化營銷手段應與時俱進,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演出場次。
(二)堅持精品創作,提高作品質量
劇團要有精美的作品展示給大家,進而留住觀眾,新劇創作得好,才能深入人心,傳遍大街小巷。優秀的作品就好似一個劇團的名片,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劇團的綜合實力、隊伍水平和思想高度。所以,這就需要劇團要在競爭中克敵制勝,在關注演出場次的同時提高演出品質。劇團每排一部戲都要邀請專家來指導,改進不足,把作品打造得更完美。如《九蓮十三英》是一部很優秀的淮劇作品,是鹽城市淮劇團的經典保留劇目。在鹽城市文化館年度淮劇文藝晚會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筆者認為,如果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成不變的話,那第一次表演之后的表演就都成了模仿。所以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好好揣摩劇本,進行大膽創新與研究。
(三)培養人才
淮劇作為古老的藝術,其表演人員的培養需要有計劃性。不僅要擴大劇團的規模,引進優秀的淮劇表演人才,同時要和政府、文化部門保持溝通,定期去專業學校挑人才,去藝校招收學員,挖掘淮劇苗子。淮劇劇團以幕表戲為主,這就需要編劇們以此為突破口,創作風格不同的劇目讓演員進行表演。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創作元素,在表演過程中能起到很強的聽覺效果。另外,要注重劇團人才隊伍管理。管理者要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養,對人才的培養要靈活有效,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愛才之心,這樣才能留住演員。所以劇團團長的科學管理方法很重要,同時還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多和政府、文化部門聯系,多和專業的劇團合作,共同承擔當地戲曲藝術的發展。
六、結語
淮劇團作為淮劇的一個重要載體,如何能讓淮劇這個優秀的劇種擺脫“舊”文化,在“新”的希望下勃勃生機地成長,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需要優秀的淮劇人不停地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丁和根.淮劇藝術的文化品格——淮劇文化考察之二[J].藝術百家,1998.
[2]傅謹.草根的力量[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張蘊如.中國淮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5.
[4]鄧涵彬.當代戲曲交流語境的危機與應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73-278.
作者簡介:卜凡森(1994-),男,漢族,江蘇徐州市人,音樂碩士,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表演。孫 婕,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生導師,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