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眾所周知,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戲曲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戲曲和聲樂之間存在著很多關聯性和相似之處,戲曲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們的聲樂水平有著非常良好的幫助作用。越劇是起源于我國浙江省的一種地方性戲曲類型,越劇中所使用到的很多演唱技巧在聲樂學習中也有著非常高的適用價值。本文就民族聲樂教學對越劇演唱元素的借鑒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民族聲樂;越劇;演唱元素;借鑒分析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22-01
無論是民族聲樂還是戲曲,追本溯源,都是建立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之上。從理論層面來分析,戲曲應該是囊括在民間聲樂范疇之內的,民族聲樂在很多地方都借鑒了戲曲的演唱方式和方法。越劇之所以成為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點借鑒內容,是因為越劇本身在演唱方式和表演風格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其不僅具有著顯著的地方戲劇色彩,而且有著非常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恰恰是民族聲樂教學需要補充和提升的內容。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相關工作經驗,就此議題提出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越劇的潤腔是民族聲樂教學需要重點借鑒的演唱元素
在戲曲當中,潤腔是一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技巧,潤腔的作用和價值就體現在其能夠更好地突出音樂的特點,也能夠對唱腔進行很好的潤色和修飾。越劇當中的傅派唱腔使用的就是潤腔的方式來增強感染力和表現力。潤腔所呈現出來的滌蕩起伏的聲音變化能夠將戲劇中的角色內心表達得更加透徹和細膩。
舉例說明:《梁祝·樓臺會》是越劇的代表曲目,其中關于祝英臺的唱段中有這樣一句:此心早許你梁山伯。用潤腔的演唱方式來進行處理就是在“此心早許”上面加上三個委婉的小腔,然后再接著唱“梁山伯”這三個字,中間這樣的一個停頓,用潤腔的方式來進行處理會讓整個演唱的節奏發生明顯的變化,這樣一來祝英臺內心的復雜情感就會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
其實,潤腔這種演唱方式的演唱難度是比較高的,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們接觸和學習潤腔這一演唱方式,必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們對于聲樂的理解和演唱能力。
二、民族聲樂教學應該借鑒越劇的唱字元素
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經常會提到一個詞,叫作字正腔圓。因為字正才能腔圓。越劇是非常看重咬字這一方面的,其要求演員必須做到演唱字頭、字腹、字尾、字音的清晰程序,要確保行腔的流暢性和圓潤度。其實,越劇對于咬字這一方面是有著比較獨特的控制方式的,一定要保證咬字的恰到好處,所有字符和音節都要在同一時間交代清楚。越劇中對于咬字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咬字就像貓咬老鼠,只有使用合適的力度才能將老鼠咬死,不然老鼠很有可能就逃跑了。
民族聲樂教學應該借鑒越劇的這一唱字原色,要注重對學生們在唱字方面的培訓和教學,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唱字對于提高自己的聲樂演唱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如果學生們的咬字太松,那么聽眾就很有可能聽不清楚歌詞,而學生們如果咬字咬得太緊,則會讓聲音變得非常緊繃,反而影響了演唱效果。聲樂教師可以嘗試借鑒越劇的咬字理念,運用越劇中咬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在反復學習和訓練中去感受咬字的力度和方式。
三、唱情是越劇非常重要的一個演唱特點
何為唱情?就是要求做到以情帶聲,以詞帶情。換而言之,演唱者所演唱的每一個字都應該是帶有情感的,其需要將隱藏在字句背后的情感充分展現出來,讓整個音樂內容變得飽滿起來。這也是當前民族聲樂教學必須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相信很多民族聲樂教師都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學習聲樂的學生們無論是在聲音技巧方面的學習還是在咬字方面的練習,成果都是比較不錯的,而且進步速度也比較快,但就是在情感上面顯得比較空洞和匱乏,很多學生的演唱沒有情感,不能夠走進聽眾的內心,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這對于學習民族聲樂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和軟肋。
舉例說明:筆者曾經帶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在各方面的表現和能力都是非常優異的,唯獨在演唱方面欠缺感情的投入。他的演唱帶給筆者的感受就是華而不實,徒有其表。針對這個學生,筆者特別給他布置了一項作業,那就是讓他學習演唱越劇當中的經典名作《葬花吟》,讓他先去了解林黛玉在葬花前后的所有經歷,細細體會林黛玉在葬花時的心情,然后再讓他對越劇《葬花吟》中的《焚稿》進行了演唱,筆者要求他要將林黛玉內心的那一份悲愴和絕望之情表達出來,要寄情于角色當中來進行演唱,唱的就是自己的心聲。這樣一來,從他的演唱里面明顯能夠感受到有一份情感存在,不再像之前那樣空洞。
綜上所述,筆者從越劇演唱的潤腔、唱字和唱情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這三種演唱元素的必要價值。越劇與民族聲樂本身便有著很多相通之處,越劇的很多演唱技巧和獨特內容都可以成為輔助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金彩芳.試論聲樂發聲法在越劇演唱中的運用和實踐[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8.
[]2蒙玲玲.戲曲唱腔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探討[J].藝術評鑒,2018.
[3]劉婧.論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9.
作者簡介:王 婷(1986.1-),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碩士,講師,從事音樂學聲樂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