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黛
【摘 要】數字特效是基于數字化技術,將科技、智慧應用于影視動畫制作中,以提升視覺審美藝術效果,為觀眾帶來更為直觀、多變的視覺沖擊力。一部優秀的影視動畫,數字特效的應用是其重要部分。如《泰坦尼克號》在沉船過程中引入數字特效,讓災難畫面中的恐慌、絕望帶給觀眾感同身受的視覺情感影響,更為該片贏得觀眾的認同奠定了基礎。當然,數字特效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并非覆蓋影視創作的主體,數字特效不能喧賓奪主,要與整個影視動畫形成良性互補。
【關鍵詞】影視動畫;數字特效;方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88-02
近年來,影視動畫產業方興未艾。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影視動畫數字特效的應用提供了支撐,也成為繼聲音、色彩之后的影響影視動畫創作的重要手段。從最早的《星球大戰》問世以來,影視視覺特效就頗受關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影視特效的精雕細琢、光彩奪目的效果,更為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如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更是將數字特效作為影視創作的重要支撐,一經面世就雄踞票房榜首。潘多拉星球的美景、星羅棋布的群山、斑斕艷麗的奇異動物,尤其是3D技術的融入,更讓關注如入其境,感受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可以說,在依托現代計算機、軟件技術的整合下,影視動畫的數字特效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觀眾送上了亦真亦幻的視覺效果。
一、數字特效的特性與價值
(一)數字特效的特性
數字特效是影視動漫產業的新型技術,通過數字技術在視覺表現上給觀眾帶來非同凡響的視覺效果,尤其是在動漫領域,數字特效占據動漫制作的重要部分,可以實現多個圖像畫面的統一化處理,以合成獨具視覺沖擊力的鏡頭畫面,來增強動漫作品的視覺表現力。梳理其特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數字性。數字特效的顯著特征是數字化技術,隨著現代軟件技術的革新,對多媒體視覺軟件的發展,將以“二進制”為基礎的數字化音視頻素材進行多通道整合,融合了通信、計算機、多媒體、電視技術等,實現音頻、視頻、畫面、文字等媒介信息的有序整合。二是非線性。影視動畫中的數字特效,以超文本鏈接方式,實現對多種媒介信息的組合,這種組合打破了線性鏈接,以非線性方式為觀眾呈現多樣、豐富的畫面效果。三是交互性。數字特效在數字信息合成中,往往通過交互方式來控制信息的傳播方式,便于將有效信息進行定制化輸出,達到與觀眾間的有效互動。
(二)數字特效的應用價值
簡單地說,數字特效的應用,讓影視動畫更好看。從影視動畫畫面審美來看,各類拍攝技術的不斷優化,對于情節與場景的構建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特效技術,可以利用特效手段,實現對影視動畫畫面背景、畫面語言的多維重構與銜接,更是融入影視動畫制作的各個環節。其價值體現在:一是增強畫面可觀賞價值。影視動畫設計、制作及播出,可觀賞性是滿足受眾的第一要務。對于常規拍攝技術而言,視覺畫面很難營造出多維化震撼效果,即便是優化現場布景,變換多種拍攝制作手法,其成本與效果也難以滿足需要。數字特性將虛擬與現實場景相融合,利用虛擬技術來彌補真實場景的不足,讓整個畫面感更強、更有意境。加之后續剪切、重組技術的應用,讓影視節目更具觀賞價值。如在《撒貝寧時間》電視節目制作中,對于案件現場的勘察、證據的尋找,引入數字特效來營造穿越案件現場效果,調動了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探索欲,增強視覺效果。二是提升節目傳播效益。影視動畫節目的傳播,除了觀賞性外,更重要的是獲得傳播效益。任何一檔節目,從拍攝、制作到播出,都要獲得觀眾的認同。傳統影視動畫制作,以解說、單點主線為序,雖然傳播信息量很大,但觀眾觀看中無法獲得深刻印象。數字特效的加入,打破了影視節目制作的一般流程,特別是借助于虛擬場景技術,在短時間內呈現更多的信息量,讓觀眾從中獲得非同尋常的視覺沖擊力。可以說,數字特效讓影視動畫節目更具飽滿性,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獲得了良好傳播成效。
二、數字特效的制作方法
數字特效在影視動畫中的應用,主要分為設計與制作兩個領域。設計方面,主要利用計算機及相關特效軟件,將影視動畫中的聲音、場景、動作節奏等要素進行統合,以形成動態化鏡頭畫面,提升作品的視覺質感。在制作方面,主要包括影視制作技術,如3D數字圖像技術,將圖文、聲音、畫面與數字虛擬場景進行整合,來得到整體化視覺效果。
(一)數字特效的設計
總的來說,對于影視動畫中數字特效的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虛擬場景的構建。數字特效在設計時,需要結合現實場景實際,通過真實的拍攝技術,來獲取基本的場景素材。利用實景拍攝的素材,輔以虛擬場景技術,使其構成“真實”的畫面場景。如地震效果的數字特效,不可能結合真實的地震過程來完成拍攝,而是通過3D軟件,先對不同的地震場景進行建模,利用軟件來賦予地震立體畫面效果。如在《圓明園》中,從圓明園現存場景來看,對原景的模擬與虛構就是利用數字特效來完成。第二,引入動畫制作。我們在數字特效視覺呈現上,畫面往往是動態的,這對于傳統二維動畫設計,主要是通過關鍵幀來設置完成。三維技術的運用,讓影視動畫動態設計更加逼真,視覺的直觀性更強。如爆炸過程、水流效果等,都可以利用動畫軟件來設計。常用的動畫軟件如Maya,其擁有強大的粒子系統,可以制作不同的立體模型,來設計影視動畫所需要的場景和畫面。第三,合成畫面。影視動畫中的數字特效,往往是通過后期合成來完成。對于每一組數字特效,需要利用后期制作技術來處理,以達到特效效果。畫面合成就是利用計算機軟件技術,將影視畫面圖像信息、聲音等媒介素材進行合成。在合成時,為了增強畫面人物與場景的互動關系,還需要對演員進行正常拍攝,將情節、動作表演融入虛擬場景中,再將實景拍攝的背景刪除,更換為虛擬技術處理好的特效背景,以完成合成處理。另外,在數字特效合成上,除了聲音、圖像合成外,還可以將特殊的聲效融入影片中,讓觀眾從中獲得身臨其境的視聽效果。
(二)數字特效的制作
數字特效的制作過程相對復雜,環節多,包括影視畫面的剪輯、音效處理、制作、數字特效的合成等等。為了獲得優異的視聽效果,對于影視動畫制作者,往往需要利用多種合成方法,來提升數字特效的制作水平。第一,畫面處理。數字特效的畫面往往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而畫面處理的最常用方法就是調色。對畫面色調的調整,多應用于影視作品。如在一些影視宣傳片、廣告片、以及一些紀錄片中,利用調色處理來優化畫面視覺效果。通過調色處理,讓畫面人物的情感特征與拍攝場景更加吻合,能夠滿足在不同條件下、不同時段拍攝的畫面進行有效統一,也能夠結合影視動畫情節需要,進行畫面色調的專門處理,以獲得某種特定的視覺效果。調色處理在數字特效中的應用,也是通過色調的優化,將攝影棚內真實的演員動作、表演畫面與虛擬場景畫面色調進行統一處理。如在電影《風云》中,主人公聶峰從佛像上掉下來。在實際拍攝中,無法實現演員從真實的高大佛像上掉下來,這就需要通過畫面合成處理,將人物掉下的場景與虛擬視覺效果進行融合,既便于拍攝、又保護演員,還能獲得良好視效。第二,特殊效果的創造。數字特效,顧名思義,就是要創造出特殊的視覺表現力,以打破傳統拍攝手段的單一性,為觀眾提供更為吸睛的視覺畫面。因此,利用數字特效來創造獨特的視覺效果,來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在影視動畫中,對于快速度的表現,就可以通過“拖帶陰影”效果,來展現速度之快。在影視動畫后期制作中,對特殊效果的運用很多,內容、形式也各不相同,以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第三,連接鏡頭。對于后期制作來說,連接鏡頭是重要內容。從數字特效來看,鏡頭的連接,并非是對某些畫面鏡頭進行簡單的組合、連接,而是引入創造性組接方法,讓畫面與鏡頭之間過渡更自然、效果更突出。如在體育類電視節目中,通過對某些標識的運用,來完成回放鏡頭與實際賽場畫面的分隔;再如,在一些天氣預報畫面中,對主持人與天氣圖示鏡頭的組合,可以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視覺感。這些標識的運用,多是通過三維制作軟件,將一些視覺特效進行變形、變色、光線處理,來獲得耳目一新的視覺連貫性。
三、視覺特效在影視動畫中的應用
在影視動畫作品創作中,數字特效所呈現的亦幻亦真的視覺效果,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聽感官沖擊,也推動了影視動畫產業走向新的發展歷程。大致來說,數字特效的應用需要分為三段,即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后期制作。
(一)前期準備階段
一部影視動畫劇本落實后,對于整個作品拍攝與特效制作,需要進行前期準備。如拍攝素材、場地、道具、場景搭建、環境選擇等等,都需要反復推敲,慎重確定。從數字特效的準備來看,主要根據導演的設計意圖,對人物、角色、場景等想法進行需求分析,再結合概念創作精美的彩繪圖,細化分鏡頭制作、拍攝流程及視覺預演等內容,并結合劇本由動畫師展開三維模型的構建。
(二)中期拍攝階段
進入拍攝階段,對特效制作而言,要從預算、時間等方面進行統籌,并結合拍攝場景,細化拍攝方法。如藍綠幕拍攝、設置運動軌跡、擺設跟蹤點、采集拍攝數據,設置鏡頭參數、優化道具設計等等。該階段主要是從現場拍攝中,提前發現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后期特效數據提供參考數據,也為更好地實現前后期銜接奠定條件。
(三)后期制作處理階段
進入后期階段,主要有構建模型、數字繪景、摳像處理等。后期制作流程安排很重要,要做好各部門、各業務層級間的有效溝通。如對鏡頭信息進行管理,提高制作效率,對轉碼后的數字底片進行初步校色,保持畫面色調、曝光度的一致性。根據影片特效要求,制作特效元素。如對于龍卷風鏡頭,需要制作龍卷風,對龍卷風底面與地面部分進行拆分處理,與空中部分進行拆分處理等。
四、結語
數字特效是一個專門性術語,包含的內容很多。從影視動畫制作中,利用數字特效來講好一個故事,呈現一組畫面,提升影視藝術語言的審美高度。
參考文獻:
[1]楊征,毛穎.特效合成鏡頭的“影像真實感”探討[J].現代電影技術,2019(03):56-59.
[2]鄧云青.數字影視特效視覺藝術的真實性與虛擬性[J].藝術教育,2019(0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