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江
【摘 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給中國畫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而需要學校、社會以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加大中國畫的學習、研究與投入,貫徹優秀的教學思想,讓中國畫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關鍵詞】中國畫;改革;繪畫理念;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75-01
如今各個領域都在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其中中國畫作為傳統文化領域中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也包括在內。從上個世紀開始,中國畫教學就主張進行改革,一些文人墨客提倡將西方的寫實主義運用到中國畫中,在此之后,國外的一些優秀的從西洋留學回來的例如徐悲鴻等畫家在中國畫中加入了西方的繪畫理念,將西方的寫實主義取替了以往中國畫中傳移模寫的繪畫手法,這種繪畫理念至今仍被沿用[1]。
一、中國畫在教學過程中的特征
以往的中國畫教學大多數采用“徒弟跟著師傅學”的模式,也就是說,要想要了解并學習中國畫就要先拜師,起初師傅不能將過多的繪畫手法和理念教授給徒弟,而是培養學生的心志,徒弟也會在一旁觀察師傅每次作畫時的手法和步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徒弟就會參與到師傅的創作中去,直到最后徒弟可以獨立完成畫作。在拜師學藝的過程中,師傅在前期通常會要求徒弟以臨摹自己的作品為主,這是受中國畫傳統的藝術形式而形成的。中國畫中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和藝術底蘊,歷經歷朝歷代的發展而形成的一些類似于“系統化”的內容,例如多姿多彩的勾勒、渲染等繪畫手法,這些都是中國無數畫家通過嘗試和探究所創造出來的精髓,對于當今社會的我們來講,要想深入學習中國畫,就要從這些“系統化”的繪畫手法入手,其中“臨摹”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這種繪畫方法有它特有的優勢,在和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老師創作的全過程,例如老師的創作思路、理念和一些獨家的繪畫手法。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點,第一,畫技高超的老師很少;第二,這種師徒制的繪畫模式很容易讓學生一味地模仿老師的畫風和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樣中國畫很難進行突破[2]。
二、西方藝術對中國畫教學的影響
在表現形式上西方畫更加注重“還原”,而中國畫更加強調“表現”。在上個世紀中期,在中國畫的圈子中又傳來了很多有關要改進中國畫的聲音,有一些人提倡運用西方的“寫生”畫法來對中國畫進行改進,摒棄以往的中國畫中閉關臨摹的繪畫形式,要走出家門對身邊的風景、人物進行采景寫生;有一些人建議將兩種繪畫理念進行融合,就是將西方的一些繪畫技巧融入到中國畫的創作中去,這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有徐悲鴻,他作為西洋留學的畫家,也是這種繪畫理念的倡導者,在回到中國后也將這種西方的繪畫藝術形式帶回了國,創辦了美術學院,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灌輸西方學院派的繪畫理念來進行中國畫教學的改革,這種理念依然被今天的絕大多數美術學院采用。
在上個世紀,中國畫教學改革出現了“寫生”“寫實”兩個熱門詞,這與傳統中國畫的繪畫理念和藝術形式都有很大的出入。當前學習美術專業的藝術生,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素描、速寫和色彩,當進入美術學院之后仍然在學習一些有關素描、速寫等的基礎理論知識,這就造成先入為主的局面,有很多學生已經開始習慣以西方繪畫的思維來學習中國畫,對中國畫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思想沒有透徹理解,再加上自身的文學素養不足,繪畫功底不強,進而出現“拿著刀叉吃米飯”的尷尬現象。
三、中國畫教學改革發展方向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繪畫理念和繪畫手法的出現,給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是發展中國畫的必要方法。但是在貫徹的過程中,應該保持理智,對于繪畫藝術要保持獨立,因此,在中國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上應該順應中國畫的發展規律。中國畫和西方畫各自有各自的優點,唯一不同的是,繪畫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受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影響,所表達出來的內容不同。要想提升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中的地位,要先體現國家民族特色,然后吸取西方畫中的精髓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畫。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不管是幼兒繪畫教學還是專業的美術學院教學,都在不斷進行中國畫教學的改革和嘗試,試著摸索出一套能夠在全球化浪潮下依然符合中國畫發展的全新教學理念,在一些美術學院相繼設立了中國畫畫室,中小學也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來增強學生對于毛筆書法以及國畫知識的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只有從轉變教學思想,提升自身意識入手,將中國畫的教學融入到生活中,才會探究出一條適合中國畫發展的道路[3]。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給中國畫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學校、社會以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加大中國畫的學習,貫徹優秀的教學思想,讓中國畫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1]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曾潤.讓傳統民間美術進入學生的審美視野[J].中國教育學刊,2018.
[3]周至禹.設計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潘欣信.浙江美術60年[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