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實生活中的人是集知、意、情于一體的人,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斷進行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真、善、美三者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同時又統一于人類實踐活動中,使得人類的實踐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逐漸靠近人類自由而全面地發展。
【關鍵詞】真善美;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由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96-03
一、哲學史上關于真、善、美關系的不同說法
哲學史上關于真善美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種看法是以康德等為代表的哲學家認為美與真善無關,康德甚至認為真善對于美來說是有害的。他認為美是一種純形式,美是脫離了利害關系的一種不涉及概念的快感,即無善。這里所謂的概念是指理性概念,即真,對于真的闡述是需要靠概念化的文字來完成的,美不涉及概念,所以美與真也就沒有關系了。
第二種看法是以法國古典主義者布瓦洛為代表的一群人,他們強調美與真善之間是有關系的,甚至是無法分割的。布瓦洛說:“處處能把善和真與趣味融成一片”①“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愛”②。中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所講的“里仁為美”就在于強調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能算是品德好的人;孟子所講的“充實之謂美”中的“美”,也是指人的品德美。在他們的理論和觀念中,他們認為美和善是同義的。
第三種看法是狄德羅為代表的,狄德羅認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質,在前面的兩種品質之上加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顯得美。”③因而他認為美和善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第四種看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真、善、美,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善、美作為人的不同活動方式的目標,它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真”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對于理論和邏輯的把握,是在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在有目的性的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美”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在鑒賞世界的過程中對于鑒賞主體的審美尺度的運用。美和真、善之間有著區別,美的情感的產生是需要條件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只有把對物的價值追求轉向對人自身價值的追求,由滿足物質欲望的有限目的轉向滿足人自身創造性才能發展的無限目的時,美的情感才會產生。我國在修建“FAST”的時候,就以“真”為前提,也就是要遵從客觀規律才能順利地完成“FAST”的設計施工,如在選址上,必須對當地的地形地貌進行嚴格的勘察,選擇符合施工要求的位置等;在修建“FAST”的時候,總是帶有一定的功利性的目的,例如,“FAST”修建完成后能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信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等,這種功利性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所講的“善”;而“FAST”修建完成后所呈現出來的生動形象,如其宏偉的氣勢、優美的設計等,甚至于專門設立“中國天眼”景區觀景臺供人們觀賞,這些都是對人的勞動成果及自由創造的肯定,也就是美。
二、真、善、美相互關聯、相互包容
真、善、美既是人的不同活動所追求的不同目標,同時又體現著人的終極關懷。他們之間是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的。
真、善、美作為人的不同方式的目標,他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真”主要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人對理論體系的把握,從而達到主客觀統一。這種把握的方式是基于求真的本性,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實踐活動就是求真的活動,科學家在進行科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力求得到準確、客觀、概念化的結論,體現了人類對于真理的不懈追求。對于真理的認識和運用可以更好地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造福人類,人類在修建水庫建造偉大工程之前,都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例如,對于施工地地形的測量等,這些都是人類求真的過程。善則側重于通過人的行為舉止,對其進行評價和把握,是以人行為的價值目標為目的的活動,其中有著對于人的價值觀的評價標準。例如,日常生活中約束人類行為規范的道德標準就是以人的價值尺度為出發點的,道德標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人的實踐活動,可以約束人在社會實踐中的行為,使人與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為和諧,使得社會在一定的道德標準中正常運行。人類在修建水庫建造偉大工程之前除了要進行精準的測量之外,還有其目的性,這目的性就是善的表現,例如,人類修建了水庫,用它來發電、灌溉等,而發電、灌溉就是善的具體體現。真和善的顯著區別就在于是否運用了人的價值尺度。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美是人在對世界的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具有鑒賞性的審美尺度。求美與求真的不同在于求真是將世界概念化,而求美是將世界美感化,求美不像求真那樣以抽象和邏輯的方式建造概念化的世界,而是塑造具有美感形象的世界。當然,求美也不同于求善,求善其目的是具有功利性的,而只有人把對物的價值追求轉向對其自身價值的追求,由滿足物質欲望的有限目的轉向滿足人自身創造性才能發展的無限目的時,才會產生美感。求美和求真、求善的不同還在于求美是屬于精神領域的活動,就好比水庫在修建完成之后,它碧藍的水面以及巧妙的設計可以給我們帶來審美體驗,這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美。
真、善、美的區別不是孤立的區別,而是聯系中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點。
第一,善、美包含著真。人們求善的過程是以不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前提的。只有在遵循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實現求善的價值,而在求善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真。只有在遵循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求善才能更好地實現善,從而避免求善過程的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觀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好心辦壞事,其實質就是在“辦事”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到真的真諦。例如,在某直播軟件上,主播在四川大涼山直播扶貧,網友紛紛解囊相助,結果主播卻沒有用網友的打賞去真正地幫助這些貧困戶,只是通過網絡作秀從而騙取網友的錢財,這些網絡主播以做好事的名義聚斂錢財,此時網友若不去探求真理,弄清事實真相,那么網友此時所表現出的善就是盲目性和主觀性的。人類求真的目的是更好地為求善提供依據,因而人類求善的價值判斷也包含著客觀真理性的內容。當然求美的過程也離不開真。美雖然是對藝術家創作出的具體藝術形象的再現和反映現實生活,但求美的過程是離不開真的,藝術家在求美的過程中若脫離了真,那么他所創作出的藝術形象就是缺乏說服力又空洞乏味的。我們經常會被類似于《焦裕祿》《任長霞》這樣的影視劇所感動,就是因為這些影視劇中的人物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不是藝術家隨意捏造出來的,我們經常被影視作品中的某個人物所打動,是因為我們和劇中的人物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源于現實生活。正如卡西爾所說:“如果藝術品只是某一個藝術家的異想天開的激情沖動,那它就不具有這種普遍可傳達性。藝術家的想象并不是任意地捏造事物的形式,他以它們的真實形態來向我們展示這些形式,并使這些形式成為可見的和可認識的?!雹芤簿褪钦f沒了真情實感,美就會變成丑。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覺得它不好看,因為它脫離了我們實際的生活,在虛擬的生活里捏造。正馬克思所說:“文學藝術作品固然需要想象、夸張等手法,然而,當想象直接變成了說謊,夸張直接變成了庸俗的時候,他便沒有力量使丑的一面不在實際中暴露出來”。⑤求美活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現實生活和客觀規律的約束之下完成的。藝術和美源于最本真的現實生活,同時藝術和美最終所呈現出的形象也是包含著真情、真理的,是具有客觀性的。古今中外的大藝術家們的作品也大多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加以主觀的藝術化加工而完成的。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凡是主觀的作品都必同時是客觀的,凡是客觀的作品亦必同時是主觀的?!边@就是說雖然藝術作品是在藝術家的主觀創作下完成的,但是其內容實質上是包含著客觀的內容,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也必然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現實生活中具體的物質,是在現實生活具體物質的基礎之上加以個人主觀性的認識,因而所創作出的藝術形象也就必然包含著客觀規律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因此,求美必然包含著求真,美中也必然包含著真。
第二,真、美包含著善。真理雖然具有客觀性、抽象性和超功利性的特點,但是人類在現實生活求真的過程中總是把那些與自身發展相關的、對自身發展有益的事物作為認識的對象來完成求真活動,人類總是關心求真活動最終呈現出的成果具有多大的實用價值和意義,這也就是說真中包含著善,因而求真也就是為了更好地求善,因此求真和求善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和實踐活動必然是一個求真的認知活動,但對外太空的探索最終目的還是為人類謀福祉。同時,美和善之間也是不可分割的,在《呂氏春秋·適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何謂適?衷音之適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雹抟馑季褪钦f什么樣的音樂才是聽起來使人舒服的,中和之音就會使人聽起來覺得舒服,關于中和之音是有一套標準的,標準的制定和人求善的功利性是分不開的。換言之,合乎人的功利性目的的音樂,才是適音,才是悅耳的、好聽的,才是美的。包括我們在日常裝修或是家具的選擇上,我們經常會被美觀的設計所吸引,但是這看似美的設計若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的需求,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它所表現出來的“美”也就顯得空洞了。美雖然不追求實用價值,但美妙的音樂、動人的演出卻可以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從而滿足人的精神生活,因而美也是具有價值的,只是其所表現出來的價值是審美價值。比如,我們在看時裝秀的時候,秀臺上模特們所展示的大多數時裝是不適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但是對觀眾而言,看秀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也就是其審美價值的體現。同時,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人們已經從最原始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對于美的認識也從原始的有用開始逐漸演化,比如,蒙古族女子的頭飾,最初是為了便于在遷徙過程中保存她們的財富,因而她們會將財富轉換成金銀珠寶佩戴在頭上或身上,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將它作為一種表現美麗與華貴的裝飾品,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求美就體現了內在的審美價值和外在的實用價值的統一,那么求美也自然是包含著求善的價值取向,因此美也包含著善。
第三,真、善包含著美。人類求真和求美的過程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有在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求真、求美,真和美才會使人感到舒適,求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真理性的客觀內容包含著美的規律和形式。例如,黃金分割定律包含著真理性的內容,我們也會用黃金分割比去判斷一個人的身材比例,符合黃金分割比的人身材會更好,也就是說黃金分割定律既包含著客觀規律的同時也包含著美的規律,所以真包含著美。美也可以反作用于人類求真的活動,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探索的時候,科學探索的成功會使人產生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就是求真所帶來的美感,因而真包含著美。善也包含著美,人在求善活動中不僅要遵循善的規律,同時也要遵循美的規律,即要達到外在的情感和內在的情感的統一。社會生活中的善通過藝術化的加工顯現出來就是美,反之,美所歌頌的就是社會生活中的善。例如,我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李春利作詞、毛阿敏演唱的歌曲《燭光里的媽媽》就歌頌的是無私的母愛,這首歌根據李春利與母親之間的真實故事而改編,旋律優美,歌詞動人,毛阿敏的演唱也感人至深。歌曲本身所歌頌的母愛是善的表現,同時所呈現出來的動聽歌聲就是美的表現。再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影視作品中所呈現的好人好事也是所謂的美,而作品其內核所傳遞的是善的品質,因而善也包含著美。
綜上所述,真、善、美三種實踐活動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互補性,這也是人類求真、求善、求美三種實踐活動的互補性表現。
三、真、善、美及其統一對人類自由的意義
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在1847年創作的短詩《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⑦這首詩是裴多菲在與沙皇協助的奧國統治者的戰斗中所著,他認為自由比愛情、生命更可貴,為了尋求自由甚至可以拋棄愛情與生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中,求真、求善、求美的最終的目的是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必然與自由的矛盾,從而使人獲得自由。而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也就是求得理性真理的自由、求得意志與行動上的自由、求得情感上的自由,其終極目的是求自由。
真、善、美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并列,其中真是基礎,善和美都是在真的基礎上發展的。真、善、美的統一其實也就是人與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和世界全面統一關系建立的條件,人通過處理和自然的各種基本關系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自由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適當而合理地協調他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既不讓人類以破壞自然為代價進行生產,也不因人類對于自然肆無忌憚地掠奪而遭受災難,而是人類與已經被認識的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在保護自然的同時,自然也反饋人類以瑰寶。那種以破壞自然環境、生態為代價的自由實際上是不自由的,這種對自然的大肆破壞終究會受到自然的報復,人類也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自由起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相互協調的作用,兩個具有自由人格的個體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才會是自由的,而個人自由的實現是需要以集體自由作為依托的。這里,集體并不是個人自由發展的限制,個人也不是任何他人及集體自由的障礙,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其他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那些以損害他人自由而獲得的自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正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臺詞一樣,“真正的權力不是你想要處死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去處死他,而是當你有權力處死他的時候,你卻寬恕了他?!弊杂梢彩且粯?,自由就是我們不以犧牲他人的自由為代價而獲得的自由。
真、善、美是自由作為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的具體表現,追求真,就是認識世界,追求善,就是在追求真的基礎上改造世界,追求美,就是在遵循客觀規律和滿足人的需求的基礎上,去追求真正的統一。追求自由就是追求真、善、美。
四、總結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雹囫R克思在這里所講到的自由的尺度問題,實質上就是真善美的問題。按照馬克思的看法,自由是真善美的統一,自由離不開真善美,自由活動就是真善美的活動,自由王國就是真善美的王國。
注釋:
①布瓦洛.詩的藝術.任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02.
②布瓦洛.詩的藝術.任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02.
③安德烈·比利.狄德羅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9.
④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6.
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⑥呂氏春秋.張雙棣等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
⑦裴多菲.裴多菲文集.興萬生、戈寶權、馮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12.
⑧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參考文獻:
[1]陳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馬克思主義哲學高級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王鳳珍.淺析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的統一,北京: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
[3]李國昌.馬克思主義信仰之真善美三維,西安: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5.
[4]張劍抒.從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馬克思的自由,上海:社會科學期刊,2018.
[5]辜堪生,張莉.馬克思休閑思想的“真、善、美”意蘊,北京:自然辯證研究,2014.
[6]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付曉鵬(1989-),男,漢族,陜西西安人,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美學專業1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