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俊
【摘 要】本文主要從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角度出發,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視角來進行闡述,敘述了國家治理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要求,敘述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解決措施,并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分析,從而為國家治理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相關問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家治理;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212-02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在國家治理不同問題疊加前提下,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各項問題,積極完善和整合相關理念,提升社會保障制度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各項服務效能的作用,滿足社會保障制度服務的新要求,促進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分析
(一)社會保障治理主體責任問題分析
社會保障主要是基于國家法律再分配國民收入的一種形式,以制度方式應對社會可能面臨的風險。在新時期環境下,為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有效實施社會保障制度工作,國家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對此,國家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基于自身的主體責任義務來推動、動員、協調以及組織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首先,政府要積極加強頂層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理清不同部門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和義務。其次,政府要積極依照相關制度進行管理、監督,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最后,政府要積極發揮現代化支付技術,充分發揮自身財政責任,基于財政支持來為各項社會保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同時,要依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來有效協調、規劃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
(二)社會保障治理多元參與問題分析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要對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有明確的認識,治理需要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并以民主的形式促進治理過程的有效實施,管理是單一主體的運行和管控。因此,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要對治理主體進行多元化設置,積極發揮社會各方主體的責任和義務,積極調動人民群眾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婦聯、共青團、工會等團體的共同協作,共同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建設。社會保障制度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涉及的利益主體非常多,需要對不同方面的訴求進行考慮,并積極引入不同主體力量,從而形成一個不同主體共同參與的互動局面,所以,社會保障制度在建設和管理過程中要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發生,不能顧此失彼,要積極將公民、人民團體以及社會組織引入其中,共同參與到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當中,充分展現不同主體的訴求,以多元化參與的方式來獲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同時能夠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的力度,創新保障治理方式,為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保障。
(三)社會保障治理方式多樣化問題分析
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管理型治理方式,而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社會保障制度要應用服務型治理方式,積極拋棄重結果、高管控的管理模式,利用協調互動、參與式以及民主式開展社會保障治理工作。隨著相關內容和理念的變化和創新,社會保障治理工作要積極轉變思維模式,積極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應用,對傳統社會保障管理制度提出新的要求,能夠為治理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對此,我國要積極利用交通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融入到社會保障治理工作中,并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基于新的理念和內容來對治理方式進行創新,從而促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科學化和合理化,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制度應用的效率,為人們提供高效率的保障服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國家治理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要求分析
首先,國家治理主要目的是促進多方主體的協商和合作,通過公民、社會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實現治理服務水平更高、行政效率更快、治理范圍更廣的目標,從價值需求角度來分析,人們對權益分配的公平與否的態度,便是對社會公正的一種態度。因為社會權益失衡以及貧富差距加大等因素,以及公平和群益理念的不斷加強,不公平事情往往對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主要價值需求之一便是公平,通過制度來進一步彌補社會公平存在的缺失。其次,國家治理對多元參與的需求主要是從治理效率角度提出的,要想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從多層面角度來提升國家治理的效率,就要在治理工作中積極引入多元主體,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作用和價值,為促進國家治理效率提升提供保障。最后,國家治理對社會保障制度公共服務的創新需求,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才能夠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對此要想提升公共服務質量,需要積極創新,并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為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三、國家治理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解決措施探究
(一)積極鼓勵多元主體參與
國家治理要積極應用多元化治理模式,將個人、組織、社會以及政府引入到國家治理環節當中,充分展現不同主體的作用,為國家治理優化提供幫助。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主要以一元主體方式來實施,但是為滿足社會保障內容和理念的不斷創新需求,原有的主體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下國家治理需求,因此,要積極引入不同主體,通過合作和互動的方式來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要積極發揮國家部門的優勢作用,吸引社會主體參與到國家治理和社會保障當中,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和工作,積極發揮政府服務者的作用,對不同社會資源進行合理化調配,加強社會保障制度與不同主體之間的聯系。其次,要積極加強宣傳力度,優化不同社會主體參與環境,積極轉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加強社會保障的宣傳力度,為國家治理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完善提供保障。
(二)加強法制化建設,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實施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法制化建設,同時能夠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保障,所以,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為社會保障提供堅強的法律后盾。首先要加強法制觀念的宣傳,樹立正確的法制理念,有效推進法制治國工作,基于法律來實施相關行業和事項的改革,尤其是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要依照法律法規來進行深化,通過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并以此為依據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其次要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力度,社會保障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分配一定的財富資源,所以,在實施環節往往會發生制度落實失效、權利尋租等現象。對此,要積極加強相關立法的力度,以法律形式對社會救助、養老保障以及醫療保障制度內容進行確定,避免各項制度的運行風險增加。同時,對社會保障制度執行過程進行全方位監督和管理,并對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強,積極將社會不同主體引入到監督隊伍當中,進一步展現執法追責的作用,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與實施提供有效保障。
(三)全面提升服務水平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經濟方式來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社會穩定和公平公正發展提供動力。對此,要想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要積極加強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積極貫徹共享理念,積極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優勢,利用制度來創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措施、擴大服務范圍,為人民群眾提供應有的服務,并讓人們都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勞動成果,從社會經濟發展中分享屬于自己的權益,從而在制度中體會應有的社會福利。
要積極加強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進一步緩解和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加強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創新與完善,不斷朝著“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目標發展,積極完善各項養老服務體系。同時要積極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緩解人們就醫難、就醫貴的問題,積極改革醫療服務體制,以理性方式加強醫療服務市場化發展,并積極協調其他福利制度和救助制度,滿足人們的就醫需求。盡可能對不同保障服務和福利進行整合,從而為人們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服務。
綜上所述,國家治理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對國民福祉的實現起決定性作用,因此要積極加強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的分析,積極創新國家治理理念,積極協調各方主體和資源,依法治理、依法行政,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水平,為中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康鎮.社會保障政策變遷的間斷轉換與增量平衡——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2):62-78.
[2]彭浩榮.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啟示[J].管理觀察,2017(12).
[3]趙浩華.國家治理視角下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優化探微[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8,186(06):54-58.
[4]白維軍.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社會保障治理問題[J].中國社會保障,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