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丟勒作為歐洲北方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巨人,對我們研究西方美術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通過對丟勒藝術和個人生平的解析,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丟勒藝術對之后的歐洲藝術發展,尤其是德國藝術的發展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丟勒;人文主義;精神性;版畫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163-01
一、引言
在歐洲的14到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誕生了眾多的大師,無論是前期的喬托到文藝復興繁盛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都改變了以往歐洲中世紀時代所持的藝術精神,由“以上帝作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大大啟發了當時歐洲的人文主義精神。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卻并不是以米蘭,佛羅倫薩,威尼斯和羅馬為中心的南方的文藝復興。而是在德國,一個在神圣羅馬帝國被人遺忘的角落所誕生的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在北方文藝復興的滋養下這位藝術家毫無保留的展現著自己的才華和偉大的思想,他藝術作品中的思想給予了現代藝術中表現主義,現實主義等眾多流派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個人就是阿爾布雷特·丟勒。
二、青少年時代的經歷
1471年5月21日丟勒誕生于紐倫堡的一個金銀匠家庭,他在童年便跟隨著父親學習金銀器的冶制工藝,這為他之后的藝術之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少年時期丟勒便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天賦,在19歲的時候他為父親所畫的肖像畫就擁有了和當時達芬奇等大師一致的高超水平。在隨后的四年中,丟勒在德國各地游歷,他順著萊茵河首先來到了法蘭克福,科隆和巴塞爾等地,四年的旅行和歷練讓丟勒的藝術更加精進。在回到紐倫堡的那年他結了婚也開始了自己獨立經營工作室的藝術生涯。在那之后的幾年中他創作了我們所熟知的《啟示錄》組畫,《啟示錄》的誕生也標志著丟勒作為版畫家創作的第一次高峰,作品表現了《圣經》新約的其中一卷書,是一個上帝啟示和末日審判的故事,丟勒在作品中不只是忠實于原著所記載“審判日”所出現的異象,還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幻想和極多的象征隱喻。十五世紀末的人們正處于末日的恐懼之中,丟勒想把啟示錄中的幻想付于現實的形象,給予這些幻想以象征的力量。
三、藝術特點
在丟勒之后創作的木刻插圖《大受難》和《小受難》中,丟勒也運用了同樣的象征手段來表現自己的政治立場,德國人特有的精神性和哲學體系給了丟勒創作極大的影響,在丟勒1526的油畫作品《四圣徒》中塑造了約翰、彼得、保羅、馬可四位圣徒的形象,而這四個形象都和氣質學類型中的四個分類一一對應。丟勒的藝術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哲學、氣質學、神秘學、占星學的象征寓意,這也是尼德蘭文藝復興時代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在1514年創作的銅版畫《憂郁》中丟勒將象征寓意的力量運用到了極致,畫中的天秤、沙漏、鋸子、刨子、圓球、多面體、木梯和坐著的天使都有各自的象征所指,這幅作品也是在對丟勒藝術研究中爭議最大的一幅,眾多專家學者也解讀過他想要表達的精神思想,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丟勒在這幅銅版畫中表達的仍然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因為究其本身來說,丟勒也是一個充滿著人文主義情懷的藝術家。
在漫長的藝術生命中丟勒的家人和自己一直都是創作的題材,從13歲開始的第一幅自畫像開始,幾乎每個年齡段都會給自己畫自畫像并賦予一種圖形上的寓意。在1500年創作的自畫像中,丟勒畫了一幅自己位于正面的肖像,右手指著自己的心臟,穿著皮大衣,長發自然的垂在左右兩邊,這種圖像的樣式讓我們想起了基督的畫像,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丟勒自畫像所具有的人文精神。除了自畫像,在1514年,丟勒為去世的母親創作了一幅肖像畫,畫中的形象并沒有絲毫的改動,完全按照現實的手法.并在畫的下面寫道“這就是丟勒的母親”,以表達自己對母親的尊敬和哀思。丟勒也曾為自己的兄弟和妻子創作過肖像畫,肖像畫是丟勒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丟勒的晚年,他醉心于研究數學、幾何學、拉丁語、古典文學等,他和當時學者的接觸和交流變得更加頻繁,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如1525年出版的《量度藝術教程》,1527年出版的《筑城原理》以及1528年未能完成的《人體解剖學原理》。丟勒于1528年逝世,葬在了他的故鄉紐倫堡。
四、后世的影響
丟勒作為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巨匠對后世,尤其是對德國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之后18世紀藝術和進入現代主義時期的德國表現主義都繼承了丟勒為首的德國人文精神,尤其是那極具有特點的德國人的精神性。那些神秘的、象征的、崇高的部分正好是后世藝術家所向往的部分,德國藝術從丟勒開始到何爾拜因再到表現主義時期的眾多大師,將版畫藝術推向到了一種精神性的極致。站在巨人肩上看的更遠,那么丟勒就是那個永遠無法超越的藝術巨人。
參考文獻:
[1]威爾赫姆·韋措爾特.丟勒和他的時代[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劉仁杰.藝術家談大師——丟勒[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王煒(1993-),江蘇無錫人,西安美術學院20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版畫專業,研究方向:版畫與水彩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