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偉 李軍利 張玉紅
摘 要: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種植業結構調整及河南省花生種植面積逐年遞增的背景下,從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入手,分析花生栽培現狀,闡述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關鍵要點和病蟲害防治策略,為種植戶提供有關技術參考。
關鍵詞:花生;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S565.2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330033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具備較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在河南廣泛種植,大力發展花生種植是種植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河南省大力發展“四優四化”,優質花生產業是重要內容之一。2018年河南全省發展優質花生種植面積達14.67萬hm2,比上年增加近20萬hm2,其中新鄉市種植面積近8萬hm2,并將逐年遞增,廣大種植戶將越來越重視花生品種的選擇和配套種植技術的學習應用。本文通過探討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主要關鍵點,分析現有種植結構和模式,以期提高種植水平和病蟲害防治手段,為花生種植提供參考。
1 花生栽培的現狀分析
目前來看,花生栽培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選種方式落后。廣大種植戶還是按照老傳統、老習慣選留種子,普遍會選擇同一品種的莢果,不注意淘汰貪青晚熟、過早死亡或曾遭受病害的植株莢果,種子活力不足,極易遭受病害侵襲,影響后期生長發育,品質產量下降。缺乏創新性,沒有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出于人力、財力等成本考慮,部分花生是以大規模撒網的方式進行種植,導致花生密度高低不一,出苗率低,影響后期管理,造成大量優質土地的浪費,也缺乏對花生新品種選擇的主動性。缺少集約化管理。大部分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戶的客觀事實,使得優質高產高效花生不具備在大規模的生產土地進行種植的條件,由此導致科學有效的集約化管理方式不能大面積、大范圍推廣應用,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和種植成本的提高,收益下降。缺少科學的田間管理?,F如今,由于部分花生種植方式都是以傳統的花生種植模式為主,所以在田間管理方面存有不合理因素,種植戶對花生品種相應的栽培配套管理技術關注不夠,如,不注重土肥條件,長期使用化肥、沒有適當輪作等造成花生種植的土地條件不佳[1],基層農技部門需加強推廣。
2 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分析
2.1 品種選擇
結合地區的氣候環境、種植方式、土壤條件等因素科學選擇高產穩產、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的花生品種。目前來看,河南省內主要是“豫花”、“開農”和“遠雜”等系列花生新品種,其中,豫北主產區主要是豫花15號、豫花47、豫花9326、遠雜9847、開農61、開農176等品種;豫南、豫西等主產區主要是遠雜9102、豫花37、遠雜9307等品種。
2.2 土壤選擇
花生屬于地下結果類農作物,對土壤適應性廣,但要求高。確保優質高產就需要具備良好的土壤條件,最好選擇地勢較為平坦,具有一定排水能力的沙壤土地。同時,花生忌重茬,宜植新茬地,普遍采取輪作倒茬的方式確保產量,可與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輪作改善土壤條件。除此之外,土壤有機質應大于1.0%,pH值控制在6.5~7.5之間為宜。
2.3 整地準備
做好整地準備工作,是打好優良種植基礎的重要措施,對花生優質高產栽培非常重要[2]。種植之前需要深翻土地,耕層深度20~30cm,翻后鎮壓2遍使土地平整,確保土層上松下實,不板結。深翻時最好添加適當的農家肥,為花生生長提供良好養分。
2.4 種子處理
要選擇飽滿雙仁果花生,晴朗天氣晾曬2~3d以喚醒種子活力,后剝殼進行選種分級,排除小粒、破碎粒、病蟲害粒、發芽粒、霉變粒等不合格種子,盡量選大粒種子進行種植,避免出苗不整齊現象。播前可用衛福、多菌靈或千金粒秀進行拌種,提前預防莖腐病、根腐病和蚜蟲等苗期病蟲害。
2.5 播種時間的選擇
花生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過早,會影響花芽分化,出苗慢,病蟲害易發生,一旦遭遇低溫陰雨天氣就會出現爛種現象;播種過晚,則不能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影響生長發育,結莢少,產量品質降低。
2.6 田間管理
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一般種植8000~10000穴/667m2,每穴播種2粒,出苗后及時間苗補苗,并清除雜草,定期做好翻土、除蟲等工作。當花生種子處于種苗期時,應當預防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生長中期,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養分,同對肥料數量合理把控;初花期,可在花生葉面上噴灑適當的硼砂水,促進葉片生長速度,加強光合作用,增加植株內的營養積累和結果數量,對蟲害進行防治;在生長后期,運用根外施肥的方式,降低花生根莖與葉片出現過早衰老的現象,為花生健康生長提供營養保障[3]。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花生下針期后需水量逐漸增大,要及時澆水補充水分,同時注意不能有積水,否則影響根部呼吸,甚至導致爛根。總體上,施肥要科學合理,原則上應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條件的地方應采用測土配方施肥,針對性更強。
3 主要病蟲害和防治策略
3.1 主要病害
莖腐病是花生病害的主要病害,被稱為爛脖子病,危害很大。主要發生在連作多年的花生地塊,一般在花生成長的中后期,感病后很快枯萎死亡。此類病害具有較強的潛伏性和爆發性,田地發病率為20%~30%,嚴重者達到60%~70%,造成花生成片死亡,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方法:提前預防,選種發現霉變或腐爛的種子及時剔除,做好晾曬工作,通過紫外線殺死種子上攜帶的病菌,降低病害的侵害率;科學種植方式可避免殘株上的病菌對花生根莖造成損害,如合理輪作,最好和小麥、高粱、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輪作,降低土壤中病菌,控制菌源;藥劑防治,通過使用25%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根據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亦或根據種子量0.5%~1%藥劑兌水配成藥液浸種,以淹沒種子為準,浸泡24h取出播種。另外,在藥劑防治中還包含農業防治、藥劑噴霧、生長期藥劑防治等方式[4]。
3.2 主要蟲害
花生在成長期間常見的蟲害有蠐螬、棉鈴蟲、蚜蟲、紅蜘蛛等,本文主要分析蠐螬和棉鈴蟲的應對和預防??傮w上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可提前處理土壤,采取翻土利用紫外線直射殺消蟲子或蟲卵,或對土地進行消毒滅菌。
3.2.1 蠐螬
主要發生在花生苗期和莢果期,苗期導致缺苗斷壟,莢果期幼蟲不僅侵蝕果殼也易在果實內部滋生。
防治方法:防治適期是幼蟲1~2齡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開始防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蠐螬極易產生抗藥性,可輪換用藥、使用新農藥或農藥復配劑等手段,如甲基異柳磷與辛硫磷、毒死蜱等輪用,聚酯類農藥與甲基異柳磷混用。對于覆膜種植的田塊,要確保藥液注入土壤,達到滅殺目的。
3.2.2 棉鈴蟲
主要以幼蟲食害花生葉片和花蕾。
防治方法:提前調查蟲情,最好在卵盛期開始調查,5點取樣,每點查花生20~25株,當有蟲株量達到5%~10%時,可運用化學防治手段應對,普遍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倍液,或15%茚蟲威乳油2500倍液進行防治。
4 結束語
花生種植業正走向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要想種植出優質高產的花生,需要選擇優良的適合本地區生長的花生品種,并配套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策略,因地制宜科學種植花生,并走產業化發展為一體的道路,實現花生生產機械化,降低種植風險和成本,形成規模效應。此外,高油酸花生因油酸含量高,對人體健康有益而將逐步成為未來花生種植的趨勢,應對其加強專門研究,引導種植戶,盡快推向市場。
參考文獻
[1] 賀蜜都.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9(27):9.
[2]孫宏宇.露地花生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205.
[3]范傳林.試析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新農村(黑龍江),2017(3):62.
[4]李翠.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4):73.
(責任編輯 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