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鳳 張賀
摘 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畜牧業的發展是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一步。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國家重要的發展基地。因此,本文將以中部6省貧困地區畜牧業發展為研究對象,研究在中部貧困地區發展畜牧業的優勢,發展畜牧業面臨的困難,從地理問題、人員、資金和管理水平方面出發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為我國中部地區發展畜牧業提供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脫貧攻堅;畜牧業;中部6省
中圖分類號:S8-1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330044
引言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社會水平總體有較大的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貧困人口數量逐年減少。至此,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一些發展問題日漸凸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自2006年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的發展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習近平總書記說道:“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因此,要抓住機遇,繼續帶動中部貧困地區的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本文中所指的中部地區是指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以其為研究對象,提出在中部6省發展畜牧業的優勢,從中部貧困地區的地理環境、留在本地的人員、資金和管理水平方面分析發展畜牧業面臨的困難,針對發展面臨的困難提出考慮環境因素、提高貧困地區人員的養殖技術、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引導養殖的對策。
1 中部貧困地區發展畜牧業的優勢
畜牧業是我國傳統的優勢產業之一,中部貧困地區多是依山傍水的革命山區和老區,有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政策方面的優勢,是畜禽良種優勢產區,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1.1 地理條件優越
中部6省位于我國的中部,承接率先發展的東部,西啟大開發的西部,北連京津冀、南接粵港澳;做到了承東啟西,溝通南北,居于要地。一旦全國各地的資源、資金、人才流動起來,中部6省都是必經之地,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人、財、物三者交流對接于中部,必然給中部發展畜牧業帶來巨大機遇。
1.2 自然資源豐富
地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豐富的資源是人們得以發展的基礎。作為傳統的農業區,中部地區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域與養殖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相對集中和突出的地區。中部地區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復雜多變、生態條件獨特,植被類型豐富、植物生長期長、植株生物量高、載畜潛力大,非常適宜發展畜牧業;同時中部6省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林業資源、飼料資源等,是我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滿足國內畜產品需求的主力軍。我國中部貧困地區多是一些革命老區、山區,大都遠離市區中心,具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優越發展畜牧業的條件,是天然綠色畜產品的生產基地。
1.3 良種優勢產區,發展潛力大
中部地區人口密度大,肉、蛋、奶類特別是豬牛羊肉消費需求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增加。由表1內容可知,中部地區飼養的畜禽中,豬年底頭數占全國總量的33.10%,肉豬出欄頭數占全國33.92%,牛占全國16.02%,山羊占全國26.77%,綿羊在全國占比是4.91%。這些數據表明中部地區本身是生豬產業發展優勢產區,因此在當地需要繼續穩定生豬、家禽生產;從牛、羊在全國的占比中可以得出,牛羊肉的供給小于需求,需從別處調運,這就要支付額外的運輸成本,以及一系列其它費用支出。而中部地區本身多丘陵、草山、草坡、草灘、湖圩、河堤等天然草場,是養殖牛羊的優勢產區,充分加以開發利用,定能開辟屬于自己的牛羊產業。
1.4 政策支持
中部各省全面貫徹落實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政府部門強調要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加快貧困人口脫貧步伐,加強扶貧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提升各省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形成有勞才有得、多勞多得的正向激勵,樹立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價值取向和政策導向,凝聚打贏脫貧攻堅戰強大精神力量,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2 中部地區發展畜牧業面臨的困境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畜牧業生產在農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中部6省貧困地區的畜牧業發展狀況看,畜牧業的發展止步不前,仍然面臨較大的困境。
2.1 地理環境帶來的劣勢
中部地區是中國傳統的農業區,人多地少,是中國“三農”問題相對集中、突出的地區,中部地區現存的貧困現象主要是一種區域性貧困,這些貧困地區大都是省與省、地區與地區的交界處,遠離發達的中心城市。如,湖北省現有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區、高山地區、水庫淹沒區;安徽省現在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區、沿淮河的蓄洪水庫區;湖南省現有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湘西山區等。但是,中部地區貧困連片的范圍不像西部那樣廣闊,中部貧困地區多是一些革命老區、偏遠山區,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產生信息傳遞的速度相對較慢,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距離及道路崎嶇,造成交通運輸不便,阻礙了當地養殖的畜牧產品及時運送出去;地處偏遠的山區氣候時常變化多端,畜禽無法適應氣候的變化而產生突發狀況,如大規模的畜禽患病、死亡等,當地居民無法控制和預料,造成損失。
2.2 留在本地的農民素質問題
2.2.1 文化水平
表2給出了2018年全國及中部6省6歲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百分比。據表2數據顯示,受到初中及以下教育的中部6省中,安徽、江西、河南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安徽省未上過學的比例明顯高于全國水平,達到了7.2%;同樣的,受到高中包括中職及以上教育的安徽、江西和河南也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文化水平的高低間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文化水平低一般來說對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較差,思維局限且較固執,無法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2.2.2 身體健康水平
中部6省中,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是我國農民工輸出最多的4個省份,大量農民工涌入發達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導致留在當地農村的多是空巢老人、體弱多病的青年和留守兒童。所以留在當地的居民多是身體健康素質較差的人群。
2.2.3 職業與溝通技能
中部6省是我國農民工輸出較多的幾個省份,留在當地的居民由于自身文化和健康水平較低,缺乏有效的工作技能,溝通能力也相對較差。
2.3 資金問題
貧困地區居民本身存在較大的收入問題,沒有多余的用于投入產出的資金。資金緊缺,使得能夠進行畜牧養殖投入的資金有限,進而導致養殖的規模較小,投入建成的養殖場設施不健全。另外,中部地區畜禽多是靠飼料喂養,更是加重了資金的投入。
2.4 管理水平
貧困地區青壯年多外出務工,當地村民只能聽從幫扶人員的建議購買較少數量的牛羊等畜禽,但由于經驗不足,缺乏系統的養殖技術、科學的管理方式,在養殖過程中飼料的使用、添加劑的投放量及藥物的使用都缺少相關的依據,從而導致畜禽的成活率較低。
3 對策及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要保障畜牧業在中部貧困地區得到更好的發展,真正助力脫貧攻堅,政府部門必須充分考慮發展畜牧業所面臨的困境。
3.1 考慮環境因素,確保引入畜禽適應當地的環境
在確定要引入養殖的畜禽時,充分考慮當地的地形地勢、溫度濕度、植被和飼養管理方式等,最好是引入適應能力強、產量高、能帶來較高經濟價值的良種畜禽。
3.2 提高貧困地區人員養殖技術
針對中部貧困地區人員素質較低和畜牧養殖技術較差的情況,政府等相關單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發放與養殖技術有關的錄音機、養殖手冊等資料,幫助一些有文化水平的人員學習養殖知識;政府定期組織專家到村里傳授養殖經驗,這樣可使當地居民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組織相關的養殖技術培訓,選擇合適的時期免費為貧困地區農民進行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予貧困地區人民金錢支持,倒不如嘗試教其擺脫貧困的有效方法。
3.3 引導養殖,助力脫貧
當地村民繼續穩定生豬、家禽生產,推進當地生豬、家禽的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地方特色豬種和特色家禽。積極引導各地結合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天然草地資源,促進牛羊產業大發展。大力引進和發展現代化的畜禽養殖企業,發展“龍頭企業+家庭養殖場”,“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養殖場”的現代養殖示范場。
3.4 加大資金扶持,精準扶貧
扶貧人員應當全面落實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政府應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資發展畜牧產業,構建高效靈活的融資機制;鼓勵當地大中型農牧企業為養殖場解決流動資金問題;鼓勵城鎮地區零售集團與貧困地區養殖場進行訂單畜產品供應合作,這樣既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提供了一定穩定的銷路。
4 小結
畜牧業在此次脫貧攻堅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中部6省應當從環境、人員、養殖技術方法和資金方面充分考慮如何通過畜牧業促進經濟的發展。2020年決勝脫貧攻堅,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貧困地區人員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楊易,李嘉莉,劉志頤.中國中部地區農業“走出去”特點、啟示與政策建議——以安徽省為例[J].世界農業,2014(05):183-187.
[2]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J].湖南畜牧獸醫,2016(02):57-59.
[3]王春華.畜牧業精準扶貧工作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畜牧業,2018(18):45-46.
[4]劉曉.關于在扶貧攻堅戰中突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對策分析[J].山東畜牧獸醫,2018,39(05):58-59.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