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輝 林佩玲 黃錦雄
摘 要:近年來,近岸海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各地高位池、室內工廠化等方式的育苗受到環境因素的嚴重制約,育苗成活率及苗種質量逐年下降,使養殖業陷入了困境。傳統的育苗技術、育苗方式已無法滿足種苗業發展的需求。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科研團隊在總結分析傳統苗種繁育技術及培育水環境等關鍵技術因素的基礎上,歷經2a的科研攻關,探索出一套可持續、高質量的種苗繁育模式——工廠化循環水育苗。其技術原理是利用現代循環水設備,培育苗種水體經生物過濾池及蛋白質分離器進行有害物質的分離,其間加以紫外線和臭氧的殺菌消毒,保證了苗種繁育過程中良好的水質環境。工廠化循環水育苗技術實現了對育苗水體各項指標精準控制,解決了苗種培育過程中培育水環境不可控的問題,將成為種苗業未來發展必然選擇的道路。
關鍵詞:苗種繁育;循環水育苗;可持續;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S96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330048
1 苗種繁育前的準備工作
將育苗池、循環系統清洗消毒,保證育苗池無寄生蟲、致病菌。投放魚花前,育苗水體按如下程序處理:自然海水→砂濾沉淀→進入育苗池→消毒→曝氣→循環系統空轉7~10d→育苗水體養護→投放魚花。
2 育苗日常管理
2.1 水質監測
加強水質監測,良好水質指標是苗種培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投放魚花前要測量水質指標是否正常;幼苗開口第4天后,必須每天進行監測并做好記錄。
2.2 餌料管理
適口餌料的供給及投喂量的調控也是工廠化循環水育苗技術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要保證足夠的適口餌料,讓魚苗保持良好的攝食狀態;適當地投放濃縮藻,可以調節育苗水體的水質,又能有效維持育苗水體中生物餌料的食物鏈環節。具體的投喂管理見表1。
2.3 加強水質調控
育苗過程中要加強水質的調控,每隔7d可潑灑5ppm有益菌,形成有益菌種群優勢,保持良好的水質;根據每天的水質指標調控循環水量,一般前7d循環量控制在育苗水體總量的20%,后期按50%、100%、200%等進行,具體參照表1。
3 工廠化循環水育苗結果
2018—2019年期間,共進行了3批次工廠化循環水育苗試驗,育苗效果理想(見表2)。在雜交石斑魚工廠化循環水育苗中,2個育苗池,投放魚花20萬尾,育苗密度1.25萬/m3水體,經過36d的培育,共出苗2.08萬尾,平均育苗成活率10.4%。在黑鯛工廠化循環水育苗中,2個育苗池,投放魚花24萬尾,育苗密度1.5萬/m3水體,經過38d的培育,共出苗3.01萬尾,平均育苗成活率12.55%。在斑節對蝦工廠化循環水育苗中,2個育苗池,投放苗種1000萬尾,育苗密度14.3萬/m3水體,經過27d的培育,共出苗471萬尾,平均育苗成活率47.1%。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