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寶
【摘 要】??目的: 通過對小兒多重耐藥菌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藥情況進行分析,為相應抗生素的使用進行臨床分析。 方法: 通過分析整合醫院小兒病房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資料,對藥物抗藥性進行分析。 結論: 通過對小兒呼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分布及耐藥情況進行整理分析,對高效合理使用相應抗生素和抗菌藥物進行探究,希望可以減少該癥狀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 兒童;多重耐藥菌;呼吸道感染;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5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109-01
正常情況下,由于嬰幼兒自身免疫能力較低,因此在嬰幼兒常患疾病中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疾病之一。多重耐藥菌的出現給嬰幼兒的臨床感染治療造成嚴重影響。而多重耐藥菌的出現是由于當下抗生素的不正當使用造成的。多重耐藥菌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治療已經成為醫學方面的著重關注點,因此本文就小兒多重耐藥菌呼吸道感染進行臨床分析,希望可以避免多重耐藥菌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1 臨床防護方法
1.1 在進行小兒呼吸道多重耐藥菌檢查之后,如果發現有多重耐藥菌的存在,相應科室應明確治療管理方案,并對感染患者進行相應的隔離,為患者配備獨立空間,對病房人員出入和空氣流通等進行合理限制和調整。
對于病房每天的通風和空氣消毒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和規劃,必需通風次數三次,以五次為上限,情況特殊時可以增加,進行空氣消毒時可以使用含氯消毒液,每天兩到四次。
另外,對于患者使用的藥品和日常用品也要進行合理消毒,明確各個患者需要消毒的物品,做好備注,盡量安排使用一次性用品,降低多重感染的可能性。在霧化吸入、插管吸氧等治療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
1.2 對患者的個人衛生加強管理,對其手部位的衛生狀況進行嚴格處理,為患者講述相應的清理知識。相應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的過程中,由于分泌物和血液等物質附有感染性物質的可能性更多,醫護人員在進行分泌物和血液等進行處理時,要做好個人的消毒保護,并同時做好手部消毒清潔,帶好消毒手套。
1.3 對患兒和家屬進行相應的知識傳播,讓患兒和家屬能夠明確治療的缺陷以及配合治療的重要性,讓患兒和家屬在日常的過程中保證自身不受感染,注意感染預防。如果患兒發生突發癥狀,不可以擅自使用消炎抗菌藥品,應及時向醫生反應情況,遵循醫囑。
2 臨床治療方法
2.1 通過觀察相應的數據指標,對多重耐藥菌進行檢測,并對其耐藥性進行分析。
2.2 對醫院以往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研究得出數據通過 SPSS18.0 軟件統計處理,以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
數據顯示,在50株多重耐藥菌中,有26株 ECO 菌(52.00%),17株KP 菌(34.00%),4株 EA 菌(8.00%),3株 EC 菌(6.00%)。其中ECO 菌對亞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耐藥性高,KP菌對阿米卡星、亞胺培南、美洛培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耐藥性較高。
多重耐藥性感染的出現,是因為細菌出現耐藥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基因突變。而導致基因突變的關鍵因素是由于近年來臨床上對抗菌藥物的頻繁使用甚至濫用,甚至是不合理使用,多重因素的疊加導致細菌耐藥性提高,導致相關藥物的藥效不斷下降,藥物治療效果急劇下降。長時間的抗生素濫用,導致多重耐藥菌出現頻繁,而有效對抗多種耐藥菌,醫療效果能否得以提升是現在臨床面對的考驗。
普通醫院可以先使用頭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進行抗菌治療,對替考拉尼環丙沙星及左旋氧氟沙星等耐藥性高敏感性高的藥物還有具有毒性藥物,如喹諾酮類等藥物不適用于兒童的治療,而且普通醫院可以用利福霉素作為藥物用于較大的兒童。
綜上所述,在小兒內科的治療及護理中,不僅要對多重耐藥菌案例進行整理,同時還要關注新型的治療案例,從中進行數據統計,以此來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于藥物的選擇要注重臨床效果,嚴謹合理使用。后期的護理和治療應注重嚴格消毒,同時加強抗生素使用的安全宣講,增強整體藥物使用意識。在檢出多重耐藥菌之后,要進行有效隔離,從根本上控制多重耐藥菌的傳播。
結語
由于多重耐藥菌的的存在,它不僅嚴重干擾著臨床的抗感染治療,同時,還會加大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另外,由于多重耐藥菌的出現,導致醫療效果大大降低,不僅會導致醫療費用的增加,同時還會造成一定民眾恐慌。因此,相關的醫務人員一定要對多重耐藥菌保持高度警惕,要時刻監控流行感染菌病的原因,將多重耐藥菌的治療設定嚴格的管理治療方案,在前期的治療和整體的護理過程中采取專業性的醫療態度。
參考文獻
[1]? 郭平. 小兒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臨床分析和醫院感染控制護理措施探討[J].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10):1311-1313.
[2] 陳雨晴, 蔣潔, 黃碧. 呼吸內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護理對策及效果評價[J].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7, 4(4):91-92.
[3] 詹軍華. 外科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臨床情況分析及臨床護理觀察[J]. 當代醫學, 2015, 21(29):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