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 要】?目的: 探討利拉魯肽對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的療效。 方法: 從我院隨機挑選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甲組(n=41)和乙組(n=41),甲組利用甘精胰島素進行治療,乙組利用利拉魯肽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體重變化情況、血糖改善情況、尿蛋白的測定進行觀察。 結果: 治療以后,甲組患者的體重加重,乙組患者的體重減輕,乙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體重變化情況要遠遠好于甲組患者(p<0.05);甲組和乙組的血糖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乙組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改善程度要好于甲組,但是在空腹血糖控制方面要略差于甲組(p<0.05);經過治療以后,乙組患者尿蛋白改善情況要好與甲組(p<0.05)。 結論: 針對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給予常規口服降糖藥聯合利拉魯肽治療,有助于患者排泄尿蛋白,減慢腎病的發展。
【關鍵詞】? 利拉魯肽;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114-02
在糖尿病中,糖尿病腎病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實是引起終末期腎臟病的重要原因。現階段,ACEI類和ARB類藥物對糖尿病腎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很難延緩該病的發展 [1] 。而利拉魯肽屬于GLP-1類藥物,其有助于患者排泄尿蛋白,可以保護患者的腎臟。下文針對利拉魯肽對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的療效進行觀察和分析,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隨機挑選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甲組(n=41)和乙組(n=41),甲組利用甘精胰島素進行治療,乙組利用利拉魯肽進行治療。在甲組中,有20例男性,21例女性,平均年齡(49.86±9.14)歲;在乙組,有19例男性,22例女性,平均年齡(51.24±7.98)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沒有顯著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
針對甲組,采用甘精胰島素。患者睡前對0.2μg/kg的甘精胰島素進行靜脈注射,每天1次。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和關注,對用藥劑量進行合理調整。
針對乙組,采用利拉魯肽。在飲食和運動指導的基礎上,對利拉魯肽進行定時注射。第一周,每天注射0.6mg,第二周,每天注射1.2mg,第三周,每天注射1.8mg,此后每天注射維持在1.8mg。
兩組療程均為6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血糖指標、體重變化情況、尿蛋白的測定進行觀察。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對兩組血糖、尿蛋白進行檢測;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體重進行測量和記錄。
1.4 統計學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 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體重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以后,甲組患者的體重加重,乙組患者的體重減輕,乙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體重變化情況要遠遠好于甲組患者(p<0.05),詳見表1
2.2 血糖改善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以后,甲組和乙組的血糖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乙組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改善程度要好于甲組,但是在空腹血糖控制方面要略差于甲組,p<0.05。此外,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均下降,p>0.05,詳見表2。
2.3 尿蛋白的測定情況比較 經過治療以后,甲組和乙組的尿蛋白測定情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乙組患者尿蛋白改善情況要要與甲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在糖尿病中,糖尿病腎病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并發癥,該并發癥的具有較為復雜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因為腎臟血流動力發生改變、氧化應激、AGEs沉積、炎癥狀態等因素引起的。早期時,該病隱匿,發展較為緩慢,如果進入到大量蛋白尿期以后,進展的速度會大幅度提升,因此早期進行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利拉魯肽為腸促胰島素類的藥物,可以與胰升糖素樣肽-1受體進行結合,并發生生理效應。該藥物對患者身體內B細胞功能具有保護作用,還可以使胰高糖素的分泌得到有效控制。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對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利拉魯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還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體重。本文研究顯示,治療以后,甲組患者的體重加重,乙組患者的體重減輕,乙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體重變化情況要遠遠好于甲組患者;甲組和乙組的血糖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乙組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改善程度要好于甲組,但是在空腹血糖控制方面要略差于甲組;經過治療以后,乙組患者尿蛋白改善情況要好與甲組。
總之,針對早期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利拉魯肽進行治療,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和體重,并且還有助于患者排泄尿蛋白,延緩腎病的發展,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艾衣坦·阿依特哈孜,青琴.利拉魯肽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腎功能、脂肪細胞因子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