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堃
【摘 要】? 介紹王安康教授中醫論治脾胃病的臨床特點及經驗。王老在臨床上對診治脾胃病有如下總結:合生理,重視脾胃主升降理論;研病機,強調氣機不調,升降失常;重治療,調暢氣機乃大法;忌妄補,用藥以輕靈流暢見長。另王老認為在臨證加減時應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應合理恰當地吸收現代醫學成果。
【關鍵詞】? 脾胃病;中醫藥;王安康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132-01
王安康教授是武漢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武漢市名老中醫,行醫四十余年,擅長于診治中醫脾胃疾病,臨證經驗豐富,有幸隨王老隨診,通過臨床病例總結,現將王老治療脾胃病的經驗體會歸納介紹如下。
1 合生理,重視脾胃主升降理論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機的基本運動形式,是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王老認為,脾升胃降協調平衡,是脾胃運化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環節,胃之通降有賴脾之運化,脾之運化升清又有賴胃之受納和降,升降有序,氣機調暢,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水谷糟粕得以下行,從而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之正常生理功能,完成胃實腸虛,腸虛胃實,虛實交替的新陳代謝過程。
2 研病機,強調氣機不調,升降失常
王老認為,氣機不調,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病理關鍵所在。臨床上,脾病胃病每多互傳,胃氣不降則有礙脾之運化,升清;脾運失職,亦可影響胃之通降受納,終至脾胃同病為臨床多見,脾胃升降失調,納化失常,燥濕失濟,日久谷反為滯,水反為濕。濕積成痰化飲,久病入絡及血,導致“食積”,“濕滯”,“痰飲”,“淤血”等病理產物叢生,從而加重病情,使升降之機更為逆亂。
3 重治療,調暢氣機乃大法
由于脾胃病的病機為氣機不調,升降失常,故王老臨證治療本病,十分注重調暢脾胃氣機,總以調和脾胃,開其郁滯,復其升降為目的,使其氣機暢通,清升濁降,生化有源,邪有出路,而諸癥可瘥。王老認為,調胃以理氣通降為宜,調脾以助運升清為宜,調肝以疏泄行氣為宜,脾胃同調,升清降濁。引用前賢心法,王老治脾以升為主,調胃以降為先,權衡脾胃以通為補,或脾胃分治,或脾胃合治,或肝胃同治,或肝脾并調,立法用意皆在于以降助運,以升復降,升降相因,祛邪愈疾。
4 忌妄補,用藥以輕靈流暢見長
王老認為:脾胃以后天為本,但并非以滋補為本。脾胃之病,多由氣血、寒熱、陰陽、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當先調之,使之歸于平衡,非必以補,方能助其后天,治病貴在因勢利導。處方用藥,王老主張輕靈流暢,以不妨礙病邪的出路和阻滯臟腑氣機為原則,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最忌呆補、漫補、壅補,胃腑實者宜消積導滯,專祛其邪,不可誤補;胃氣虛者,氣機不運,虛而夾滯者,宜補虛行滯,不可壅補;虛則補之,補亦有度,提倡食養,不可漫補。如臨床治療久病脾虛,濕濁不化脾虛濕困證,王老常用藿香、佩蘭、苡仁、云苓、陳皮等芳化淡滲之品,使濕去則脾復健運;治療胃氣不充、食滯不化、脾虛食積證,常用雞內金、谷麥芽、萊菔子、枳殼、檳榔等消導化積之品,使食化則胃納振奮;治療脾虛氣滯證,亦先治其標,用枳殼、陳皮、萊菔子,厚樸、佛手等通降之品,反收以通為補之效,即使是治療中氣下陷、清陽不升的重證,在用補中益氣湯的同時,亦加枳殼、廣木香、砂仁之類,使升中有降,以防滯氣橫中。諸如此類王老無不是從分析病機入手,從脾胃生理著眼,用藥輕靈流暢,既有利于病邪的祛除,又有利于氣機調暢。
5 論治慢性胃炎之經驗
王老認為,本病特點在于實多虛少,虛實錯雜,偏于熱滯,其病位在中焦脾胃。側重于胃,胃為腑,腑以通為用。故治療以祛實邪為主。即使扶正補虛,也須佐以行滯之品。此外,用藥中還要注意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的生理特性。王老治療慢性胃炎的方劑中,以黃連溫膽湯使用頻率最高。他主張凡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而表現出口干苦、舌苔黃厚膩的患者皆可用之。其藥物組成為:黃芩6g,黃連6g,陳皮10g,姜半夏6g,茯苓15g,枳殼l0g,竹茹l0g,胃火不明顯者黃連6g改為3g。對于積滯內停,脘腹痞滿脹痛,大便秘結不通者王老常用木香檳榔丸加減;對于胃火上炎、胃陰不足、胃皖灼熱疼痛者常用瀉心湯合增液承氣湯加減;對于食滯中焦、胃脘脹痛、噯腐吞酸者常用保和丸加減。
6 論治消化性潰瘍之經驗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學“胃脘痛”范疇。王老認為:消化系統功能正常,依靠脾胃功能的互相協調及肝膽疏泄功能的正常運行。脾胃健旺則氣血生化有源,肝膽司職,則脾胃升降有序,若飲食不節,則可損傷中氣,致胃無以受納腐熟;脾無以運化輸布。在脾胃氣虛病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若機體遭受不良的精神刺激如緊張、勞累、惱怒等,則可致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土虛木旺,肝氣橫逆而肝胃氣滯;脾胃氣虛,運化失職,水液不行,停聚體內,蘊為痰滯;胃失受納,脾失運化則飲食難消,漸成食滯;陽氣虧虛,血行緩慢,瘀阻脈絡,形成血滯。如此種種郁滯,皆可伴隨脾胃虛弱先后發生,因此,王老提出“虛”與“滯”乃消化性潰瘍發生的病理基礎。
由于消化系潰瘍的病機為脾胃虛弱、郁滯內阻,而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升降的前提則在于氣機的通暢,所以,在治療上,王老特別強調一個“通”字,以疏其壅塞,消其郁滯,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陳出新,導引食濁壅滯下行。總之,臨證治療目的,即是消除脾胃郁滯狀態,恢復脾胃正常的受納、腐熟、運化功能,使脾陽回復,氣機通暢,郁滯消散則諸證不復存在。
消化系潰瘍多系虛實夾雜之證,治療當標本同治攻補兼施。論其補法,王老認為大抵不外“脾以守為補,胃以通為補,肝以散為補”的原則。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吸收,脾喜甘,治宜甘溫健脾,以所喜為補。對于胃的治療則要處處顧護脾胃之氣,用藥以中正平和為宜,以“清不損胃,行不破氣,養不滋膩”為原則。胃者,水谷之海,主納運,以通降為順。胃之通降,有賴肝木疏泄,肝氣郁結,氣機不暢,亦可導致胃之通降失常,因此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亦為“以通為補”之法;臨證治療,王老補脾常用四君子湯,理中湯化裁,“以守為補”;治胃常用溫膽湯,木香檳榔丸化裁,“以通為補”;調肝常用柴胡疏肝散化裁,“以散為補”。因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常可收到不用補法,勝用補法的效果。
7 論治萎縮性胃炎之經驗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呃逆”等證范疇,臨床多以陰虛、氣陰兩虛、肝郁脾虛等病機立論,因此治療上多側重于滋養脾胃,或疏肝健脾。王老則認為本病久病人絡,胃絡瘀阻,同時木乘土,胃氣不和,故發為呃逆不止,胃脘疼痛或不適。治療上當以活血化瘀,疏肝和胃,降逆止呃。方以血府逐瘀湯化裁。呃逆不止者加旋復花,代赭石降胃氣,止呃逆;胃院疼有定處,壓痛明顯者,加三棱、莪術、生蒲黃、雞內金等破瘀活血,軟堅散結之品。
王老從傳統的中醫理論出發,發古出幽,獨辟蹊徑,并經多年臨床實踐和研究,指出本病的病機關鍵乃脾胃氣虛,氣虛血瘀。就其胃粘膜的微觀辨證而言,胃鏡下可見胃粘膜蒼白,組織缺血缺氧,進而胃粘膜層萎縮變薄,恰似中醫所謂“痿者萎也”,氣血不足,胃絡失養,萎弱不榮,多為脾胃氣虛之象,胃粘膜變薄后,血管網顯現,胃腺體萎縮,在萎縮粘膜上并發胃小凹上皮細胞增生,按中醫辨證,皆由于瘀血阻絡所致,這是微觀辨證的“標實”之象。因此,王老認為,從宏觀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均證明氣虛血瘀是萎縮性胃炎的病機關鍵。并指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臟腑失養,脾胃亦虛,如此惡性循環,是導致萎縮性胃炎向胃癌轉化的關鍵所在。正由于氣虛血瘀是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期病變的共同病理基礎,所以王老指出,治療萎縮性胃炎應標本兼治,著重益氣活血,這也是阻斷和逆轉胃癌前期病變的關鍵。王老常選用黃芪、沙參、白術三藥相伍,仿東垣補中益氣健脾之法,扶正固本,使氣充則血行,血行則瘀去,意在“助之使通”;用丹參、赤芍、紅花、桃仁破宿血而利新血生,復加枳殼、佛手、玫瑰花等使氣行則血行,并取補而不壅,無礙氣機之意。
王老在強調益氣活血的同時,必須時時辨別寒熱虛實,審查氣血陰陽,注意整個病程中的病情變化,做到藥隨證轉,靈活變通,隨證化裁,才能提高療效。
王老認為:脾胃位于中焦,古有“倉稟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等稱,若脾胃受損,升降失司,則百病皆生,故處方用藥當遵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訓。王老在治療萎縮性胃炎時,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益氣以健脾為先:王老認為,脾胃在運而不在補,益氣應以健運脾胃為先,脾胃運化正常,氣血才能生化無窮,脾健則氣旺。常用沙參、白術、山藥、苡仁等甘平微溫之品以健中益氣。(2)理氣重升降,謹防香燥傷陰:萎縮性胃炎患者??杉嬉姎鉁洕M之癥。此時,王老喜用枳殼配柴胡,取其一升一降,意在調理升降,順應脾升胃降之勢,對氣滯脘脹久治不愈者,常可出奇制勝。(3)活血兼顧養血,慎用逐瘀破氣之品:王老認為:瘀血是萎縮性胃炎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而“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臨床常見患者面色無華,貧血消瘦,故治當兼顧養血,寓養血于活血之中。王老首選丹參活血養血,功兼四物,其他可選用赤芍、桃仁、紅花、當歸等。(4)清熱化濕勿過苦寒溫燥:王老常選用黃芩、黃連、蒼術、藿香、佩蘭、厚樸等,勿過寒傷胃,溫燥助熱。(5)養陰貴在柔潤,當防滋膩礙胃:王老認為,胃體陽而用陰,胃陰不足,病情較深,速難回復,治當緩圖,貴在潤養。臨床常用沙參、百合、麥冬等甘涼柔潤之品,并配伍陳皮、法夏、炒二芽、內金等和胃消食,以助疏通。而過用滋膩之品,反礙脾胃,即所謂“欲速則不達”。
脾胃病典型病例
1.辨治慢性胃炎經驗:實多虛少,虛實錯雜,偏于熱滯;兼顧脾胃生理特性。
案一:如某男,35歲,職員。
初診:主訴胃脘痛反復發作10余年,近因情志不遂發病半月余,自覺胃脘偏右處疼痛明顯,兩脅脹滿,口渴不欲飲,納差,口苦,嘔吐酸水。胃鏡檢查提示為慢性糜爛性胃炎。經服中西藥無明顯好轉。舌苔薄黃膩,脈弦數。辨證為肝胃不和,痰熱中阻。治擬芩連溫膽湯合左金丸化裁,藥用:
黃芩6g 黃連6g 陳皮10g 半夏10g
茯苓15g 枳實10g 竹茹10g 黃連6g
吳茱萸3g 烏賊骨15g 浙貝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雞內金10g 玫瑰花10g 代代花10g
水煎服,每日1劑,煎服2次,服上方三劑。
二診:諸癥減輕。加減繼服三十劑而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2.辨治消化性潰瘍經驗:探求病機,強調“虛”、“滯”;辨證施治著眼于通;虛則補之,善于用補。
案一:劉某,女,46歲。
初診:有胃潰瘍病史十二年,三天前因情志不遂始作胃脘疼痛,繼而解柏油樣便,伴頭暈肢軟乏力,呃逆吐酸,舌質淡紅,苔白微膩,脈細弱。證屬肝氣犯胃,脾不統血,血不循經所致。治擬培土泄木,扶脾抑肝,方用四君子湯加味:
太子參10g 白術10g 云苓15g 烏賊骨15g
大貝10g 白芨20g 玫瑰花10g 代代花10g
三七10g 玄胡10g 炒二芽各30g 陳皮10g
水煎服,每日1劑,煎服2次,服上方三劑,胃痛緩解大便轉黃,查大便潛血轉陰。
按:本案系久病脾虛,情志內傷,厥陰肝木橫逆犯胃所致。王老認為:脾主統血,脾虛統血無權,血不循經則便血。此即《內經》所云:“陰絡傷,血內溢也?!敝我伺嗤列鼓荆街兴木訙蕼卣{養以培中土,玫瑰花、代代花芳香辛通以泄肝木,烏賊骨一味,有祛痰生新而止血的作用,且能中和胃酸是治療胃潰瘍的一味良藥,白芨收斂止血,還有制酸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綜觀本案王老用藥,補中有消,開中有闔,治療得體,故藥到病除。
3.辨治“萎縮性胃炎”經驗:宏觀與微觀辨證結合,病機重在氣虛血瘀;治療尤重益氣養血,注意寒熱虛實轉化;處方用藥務求其平,寒熱溫良勿過偏執。
案一:張某,男,50歲。
初診:反復脘腹痞滿疼痛十年,曾多次服用中西藥,鮮有獲效,久治不愈。經作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癥見胃脘痞悶脹痛,進食后尤甚,呃逆納差,肢軟乏力,面色無華,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紫暗,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脾胃氣虛,瘀血阻絡所致。治擬健脾益氣,活血通絡,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藥用:
沙參15g 白術10g 土茯苓30g 陳皮10g
法夏6g 枳殼10g 丹參15g 赤芍10g
紅花10g 砂仁6g 佛手10g 白花蛇舌草10g
公英15g 內金10g
水煎服,每日1劑,煎服2次,服上方五劑
二診:胃脘脹痛減輕,仍納差呃逆,守前方加炒二芽各30g、柿楴10g,再進五劑。
三診:諸癥悉減,納食漸增,精神轉佳。效不更方,仍守上方進退治療月余而病愈。
按:本案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較長,病勢纏綿,根據“久病必瘀”的特點及氣虛血瘀的癥候,王老再辨病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西醫的認識,采用益氣活血之法,藥用沙參、白術益氣健脾,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止攻擊因子的侵襲,丹參、芍藥、紅花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胃粘膜供血,促使萎縮胃腺體得以復生,佛手、砂仁、二芽、內金、柿楴理氣和胃,化濕導滯,以調節胃腸功能。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祛濕除毒,抑制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抵御致癌物質的侵襲。因辨證準確,用藥精當,雖病屬難治之癥,仍可獲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 宋瑩;葉進;《臨證指南醫案》調治脾胃病證方藥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2] 王兆江;脾胃病治療體會[J];黑龍江中醫藥;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