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盈盈

【摘 要】??目的: 分析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應用身心化護理的效果。 方法: 選擇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患者44例,實驗組展開身心化護理,對照組展開常規護理。 結果: 對比對照組,明顯實驗組護理后各項數據均更加理想,P<0.05。 結論: 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應用身心化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身心化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15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sychosomatic nursing in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of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y embolization.? Methods:? 4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y embolization were selec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more ideal,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somatic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y embolization after hemolysis,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y embolization; Psychosomatic nursing; The effect
臨床常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需要為患者實施溶栓術 [1] ,術后,應加強患者護理干預。本組實驗中入組44例患者,研究課題是分析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應用身心化護理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在我院2018年7月初~2019年6月底選定開展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的患者44例,根據抽簽法將以上患者分組,知情同意,2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男女分別是11例、11例,年齡在18歲至74歲,中位年齡65.0歲,左下肢、右下肢、雙下肢患病例數分別是8例、10例、4例;22例患者納入實驗組,男女分別是12例、10例,年齡在19歲至75歲,中位年齡65.5歲,左下肢、右下肢、雙下肢患病例數分別是9例、10例、3例。可對比2組患者入組數據(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22例(展開常規護理):做好各項基礎護理,積極溝通患者,做好病情監測、心理干預等。
實驗組22例(展開身心化護理):(1)有機結合患者疾病特點、手術特征、護理要點等,制定并調整個體化護理方案,將各個護士工作責任明確,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引導患者對病房環境熟悉,為患者介紹科室醫護人員,患者由于患病,心理壓力增加,護士應對患者各項合理護理需求進行盡量滿足,對患者焦慮、緊張等情況進行有效消除,對患者情緒進行穩定,促進患者信心增加。術前12h,對患者禁食,術前4h至6h,對患者禁水,充分準備術前物品,保證患者充分睡眠(2)術中,對患者體征進行密切監測,若出現異常,應第一時間處理,積極配合臨床醫生,將器械及時回收。了解患者病情,構建應急預案,及時發現隱患,盡早解決。另外,護士應經常詢問患者感受 [2] ,及時做好解釋,利用交談來放松患者心情。(3)術后,對患者體征加強監測,為患者開展抗感染、補液、營養支持、低流量低氧等處理,對患者術肢血液循環、傷口是否滲血、是否發生腫脹、結扎線是否脫落等情況進行細致觀察,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發現術后并發癥,加強患者心理疏導。
1.3 效果分析
抑郁程度、焦慮程度:根據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數據統計。
1.4 統計學計算
根據SPSS19.0軟件相關計算方式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 2檢驗,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2 結果
對比對照組,明顯實驗組護理后抑郁程度、焦慮程度、并發癥發生率均更加理想,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應用身心化護理,可行性較高,護士應指導患者做好背伸運動及翻身等,指導患者盡早下床,逐漸增加運動量,避免患者形成深靜脈血栓,對患者心理護理進行加強,做好患者生活指導、健康教育工作等。
相關性文獻報道,現代醫學的發展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替代了傳統的生物學醫學模式,臨床運用價值較高,因此,醫護人員不僅需要對患者實施身體護理,還需要為患者實施心理干預,醫護人員應充分掌握醫學護理心理學,對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不斷強化,了解患者疾病特點及心理特征,在給予患者實施身心心理時,更加得心應手,可做到靈活運用。
對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患者來說,為患者開展身心化護理,了解患者心理壓力產生原因,為患者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可對患者遵醫行為進行顯著改善,可促進患者治療成功率大大提高,可提高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的程度,可促進患者預后顯著改善,是臨床重要研究課題。臨床上對如何有效護理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患者進行了分析及探討。
分析得出,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發病原因包括以下幾點: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心房顫動、吸煙、臨近血管脫落斑塊、血液粘滯度高等,若患者栓塞時間在6~12h,患者可出現肢體缺血及變性,部分患者可出現壞死,為患者實施介入治療,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可對患者血管正常結構起到保留作用,可對生理性功能及管道通暢起到維持作用,利用管內溶栓,時間較短,用藥劑量較少,療效可靠,可對患者缺血狀態進行明顯改善。但是,臨床實踐證實,動脈血流復通存在一定風險,可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損傷,總結得出,以上方法治療后,容易出現肢體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患者體內產生大量自由基及炎癥介質,可增高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可導致大量炎性滲出液進入患者組織間隙中,可對患者血管造成壓迫,可導致患者出現再次血管循環堵塞,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嚴重,可能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可對患者肺部、腎臟功能造成一定干擾及損傷。因此,護士應做好患者身體護理,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嚴密監測,指導患者密切配合各項護理,促進患者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率顯著下降,早期發現并發癥,為患者提供早治療。
身心化護理在臨床上常用,對比常規護理,優勢明顯,將其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效果顯著,可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明顯減輕,可促進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手術,可提高患者整體護理水平,可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分析得出,對于介入科護士來說,應具備扎實理論基礎,應根據專業特點,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即身心化護理,應根據患者情況的不同,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積極溝通患者,保證態度親切,詳細為患者講解治療過程及注意要點等,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另外,由于患者術后失眠及焦慮,導致患者治療效果顯著下降,因此,護士應積極了解患者內心想法,保證患者感受到護士專業素養,促進患者信任護士程度大大提高,促進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減少,有效下降患者術后焦慮發生率。
分析得出,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由于患者容易出現穿刺置管部位滲血、齒齦出血、局部血腫及血尿等情況,為患者開展身心化護理,患者術后需要長期進行下肢伸直,為患者實施制動護理,對于部分患者來說,下肢動靜脈解剖結果存在變異,若為患者留置導管,可對患者靜脈回留造成壓迫,導致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此,術后患者需要嚴格控制下肢制動時間,對患者下肢血運及皮膚改變進行密切監測,避免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另外,臨床實踐證實,為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患者開展良好心理護理,對患者全身進行密切觀察,為患者提供精心看護,可降低患者不良心理對術后留置導管效果的影響,可盡早發現及處理留置導管位置及通暢情況。由于下肢動脈栓塞可導致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患者生理痛苦及心理痛苦加劇,因此,開展身心化護理,可促進患者焦慮減輕及疼痛減輕,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可維護醫院形象及醫護人員聲譽,促進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
本組實驗結果:明顯實驗組護理后抑郁程度、焦慮程度、并發癥發生率均更加理想。
綜合以上,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應用身心化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護理后抑郁程度、焦慮程度、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劉娟娟,王梅.身心化護理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探討[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1).
[2] 吳致嫻.身心化護理模式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溶栓術后護理中的重要性[J].雙足與保健,2018,27;No.188(06):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