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清娟

【摘 要】??目的: 在精神科護理中通過整體護理模式取得的作用效果探究。 方法: 利用隨機和單盲的方法進行我院精神科患者的選取,以2016年9月--2018年9月為選取年限,選取244人,并將它們平均分為兩組各122人,即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以傳統的精神科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而觀察的則在傳統精神科護理方法在使用上加強整體護理特性,在以周和月為單位的情況下對于兩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和滿意程度進行對比。 結果: 對于兩組患者以周和月為單位進行護理和觀察,經過對比可知,觀察組的不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在一個月后為17.8%,比之于對照組的發生概率34.8%顯著較低,因此兩組之間差異明顯而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而在一個月后觀察組滿意評分表90分以上者76.78%(86/112),而對照組評分90分以上者為45.54%(51/112)因此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而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在進行精神科護理時,整體護理明顯優于傳統護理,尤其是在不安全事件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方面有著較為良好的應用,因此值得在臨床精神科進行推廣。
【關鍵詞】? 精神科患者;整體護理;不安全事件;家屬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191-01
引言
精神科患者患者會對自身或他人進行傷害,因此對于該種情況做好良好的護理準備是有必要,也就是要對護理意識進行提高、對病人的心情和護理環境進行改變,而這也就是臨床所說的整體護理。基于此,我院特選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精神科224例的患者進行研究,在進行了整體護理,探究后取得了成果,并進行了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精神科224例的患者選取為本次研究對象,首先在男女比例和年齡方面進行統計后發現不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無統計學意義而P >0.05。需要注意的是,本次選舉的患者都是年齡在20歲以上者,并且本次實驗經過我院醫學倫理組織的認可,要給予了選取的224名精神科患者及其家屬通告,并簽署了同意書 [1] 。
1.2 診斷與治療
對112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分別進行整體護理模式和傳統護理的應用,前者主要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基礎下通過兩個步驟環節進行。
第一,分析不安全事件和患者不穩定情緒:
1)沒有良好的護理意識,主要體現為精神科護士對于病患抱有歧視,認為不必過于體現熱情和溫和的態度,甚至是消極工作不愿意對病人進行護理。此外一些護士沒有進行精神科專門儀器的培訓,面對突發事件時,難以有效的進行解決。
2)患者自身由于精神疾病或年齡問題而產生不良情緒或行為,首先患者由于精神欺騙會導致出現幻想和行為不能自主的現象,而年紀較大的患者更容易在行為失常中出現各類問題而除此之外,該類患者容易對生命進行壓棄,進而選擇一些不良行為。 [2] 。
第二,對于以上所說破安全事件在護理方面針對性改變:
1)加強對精神科護士的篩選和培訓,首先對于精神客戶是要確保其有保護自我的能力,其次對護理醫師進行嚴格審核,尤其是要確保,對于精神科病人與其他病人一視同仁的工作態度,進而對精神科患者有著尊重同情、愛護之心,此外要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冷靜能力。而在此基礎上,醫院要對于護士進行精神科儀器的培訓,以加強其護理能力。
2)溫情的引導和環境的改變,提升客戶是要對患者盡量健全心情疏導,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疾病并進行控制,并在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幫助他們建立樂觀的態度和信心。而且環境方面,咱要對一些危險品進行隔離,甚至是帶蓋的茶杯,或者容易破碎形成利器的玻璃和陶瓷用品。
1.3 觀察指標
1)通過周和月的單位,對于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進行計算,而不安全事件,包括任何造成傷害和隱患的存在。2)在一個月為期的護理后進行滿意評價表的制作,然后由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評分,對于90分以上患者的概率進行記錄和對比 [3] 。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4.0作為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軟件,并采用(n,%)來展示資料表,采用P對于本次差異進行表述,而除此之外以X 2和t對于計數資料和計量進行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不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后不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對比:
對于上表進行研究和觀察可以看出,一個月后觀察組不安全事件出現率17.9%,而對照組作為34.8%,因此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P<0.05 [4] 。
2.2 兩組精神科患者及家屬滿意程度評分對比 在一個月后觀察組滿意評分表90分以上者76.78%(86/112),而對照組評分90分以上者為45.54%(51/112)因此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而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精神病與人體大腦機能紊亂有較大的關系,在該片出現時會影響患者進行思考和自主能力行為的控制,因此往往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基于此,選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精神科224例的患者,對于兩組患者以周和月為單位進行護理和觀察,經過對比可知,觀察組的不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在一個月后為18.1%,比之于對照組的發生概率顯著較低,因此兩組之間差異明顯而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而在一個月后觀察組滿意評分表90分以上者76.78%(86/112),而對照組評分90分以上者為45.54%(51/112)因此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而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在進行精神科護理時,整體護理明顯優于傳統護理,尤其是在不安全事件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方面有著較為良好的應用,因此值得在臨床精神科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學姣.整體護理模式在胺碘酮治療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22):149.
[2] 趙雪茹,張麗.整體護理模式在高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實踐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5):139.
[3] 侯祥昌,李敏,侯準昌.以安全為核心的護理模式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0):63-64.
[4] 范秀花.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精神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