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代新

【摘 要】??目的: 探究腹腔鏡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128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64)和研究組(n=64),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研究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同時觀察兩組在術后一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 結果: 對照組的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等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長,組間差異顯著(P<0.01);術后一個月內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高于研究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結論: 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其療效更佳,有效縮短患者住院天數、降低術中出血量、避免復發率的增加,值得臨床進行大力推廣。
【關鍵詞】? 開腹手術;粘連性腸梗阻;腹腔鏡
【中圖分類號】 R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274-01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梗阻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原因為腹腔內腸粘連致腸內容物不能通過。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以其具有微創被廣泛運用于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之中,能有效降低復發率。基于此,筆者將于本文探究腹腔鏡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的臨床觀察。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128例,根據不同的手術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n=64)和研究組(n=64),其中對照組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42.93±5.48)歲;研究組為: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1.08±4.5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下粘連松解術,取正中切口最少5cm,氣管插管全麻,查看腹腔內腸管的粘連情況,因束帶粘連導致小腸梗阻,確定病變位置后進行粘連松解。如果粘連嚴重,則可以采取手指鈍性分離粘連。用0.9%生理鹽水對腹腔實施沖洗,在腹腔鏡下行腸粘連松解術后,在予以透明質酸鈉(防粘連劑)涂抹于粘連處,確認腸管有無損傷。在手術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出現腸穿孔的現象。如若在實施腹腔鏡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粘連嚴重難以松懈,則轉為開腹手術。
觀察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取正中切口,查看腹腔內腸壁與腹壁、腸與腸之間的粘連,對粘連處實施銳性及鈍性分離,并修補破損的漿肌層等。術后對創面使用防粘連劑進行涂抹,避免復發。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及對術后一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相關臨床指標
對照組的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等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長,組間差異顯著(P<0.01)。見表1.
2.2 術后一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的比較 對照組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分別為:25/64(39.06%)、20/64(31.25%)顯著高于研究組的8/64(12.50%)、9/64(14.06%),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由腹腔內手術、腹腔損傷、炎癥刺激等造成腹腔內腸粘連致腸內容物不能通過,該病容易再發,實施開腹手術易產生其他不利因素,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必須加強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有效治療,減少患者疼痛感、降低復發率、全面觀察及松懈粘連。腹腔鏡手術具手術創傷性小、腸梗阻復發率低等特點。由此,在治療過程中,選取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使胃腸功能恢復快、安全性高、感染風險低等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研究組給予腹腔鏡手術,觀察對比了兩組術后相關臨床指標,其中對照組的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等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長,術后一個月內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高于研究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能有效縮短住院天數、使感染風險下降、緩解疼痛感甚至可以達到痊愈效果,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 李維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遠期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2):188-188.
[2] 王赫,李憲.腹腔鏡治療高齡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7):62-63.
[3] 朱敏,許東奎,岳亮,等.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Meta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8,43(2):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