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高

【摘 要】??目的: 分析斷指再植術改良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旨在探討臨床治療該病的有效術式,促進患者盡快康復。 方法: 選取本院骨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82例斷指患者,根據不同術式將其納入常規組與改良組,每組41例,常規組予以斷指再植術治療,改良組予以斷指再植術改良術治療,對比兩組的血管危象發生率、再植指成活率以及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 結果: 改良組的血管危象發生率(4.9%)低于常規組(19.5%),再植指成活率(97.6%)高于常規組(82.9%),均P<0.05;改良組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優于常規組,P<0.05。 結論: 斷指再植術改良術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血管危象發生率,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且能改善患指遠端血液循環,值得臨床推行。
【關鍵詞】? 斷指再植術;改良術;再植指成活;血管危象;患指遠端血液循環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277-01
斷指再植術是臨床治療斷指的主要手段,治療效果顯著。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血管危象),部分患者會出現再植指不成活的現象,導致治療失敗 [1] 。因此,有必要對斷指再植術進行改良,以降低血管危象發生率,繼而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進患者盡早康復。鑒于此,本研究為了進一步分析斷指再植術改良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就本院骨科82例斷指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展開對照分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骨科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82例斷指患者,年齡>18歲,病歷資料真實、有效,且對研究知情且同意,均無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根據不同術式將患者納入常規組與改良組,每組41例。常規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19~64歲,平均(40.2±8.5)歲;受傷因素中,刀傷19例,電鋸傷14例,其他8例;受傷部位中,拇指5例、食指13例、中指12例、無名指7例、小指4例。改良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19~65歲,平均(40.5±8.4)歲;受傷因素中,刀傷20例,電鋸傷13例,其他8例;受傷部位中,拇指6例、食指13例、中指11例、無名指7例、小指4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
1.2 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徹底清創,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對抗高凝狀態,創緣規整者僅切除邊緣,創緣不規整者切除污染嚴重的皮下組織與失活組織,分離斷指遠端組織中有血凝塊的靜脈,縱向切開指屈肌腱兩側皮膚,展露、分離出指神經,將血管斷端切除至正常,剪掉吻合口臨近區域的血管外膜,清除血管吻合口臨近區域多余的脂肪組織;逐步對骨骼、肌腱、指背靜脈、背側皮膚、指動脈、指神經、掌側皮膚進行再植。在上述步驟的基礎上,常規組采用傳統的血管端端吻合法進行血管吻合;改良組采用改良血管套接法進行血管吻合:借助顯微鑷展露血管吻合口,修剪套入端套入血管的外膜,縱向剪開套端血管上側,4針縫合血管,第1針吻合后壁正中,第2針吻合前壁正中,第3、4針縫合兩側壁。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管危象發生率、再植指成活率以及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1)血管危象分為動脈危象與靜脈危象,前者的定義為指溫下降,指體蒼白,指腹張力降低,毛細血管不充盈;后者的定義為指腹體溫降低,指體發紫,指腹張力變高,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加長 [2] 。(2)再植指成活:斷指再植末梢血液循環良好,皮溫正常,毛細血管反應正常 [3] 。(3)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于術后第1、3、7d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進行血流檢測,基準線以健側同一部位的微循環量為準 [4] 。
1.4 數據統計 運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以(x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 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管危象發生率與再植指成活率對比 改良組的血管危象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再植指成活率高于常規組,均P<0.05。見表1。
2.2 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對比 改良組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斷指再植術成敗與否的關鍵與血管吻合處理有一定的相關性。常規處理方法為血管端端吻合法,即采取連續縫合間斷打結法,其技術要求較高,且縫合針數多,因此易對血管壁內膜造成損傷。改良血管套接法可通過一定的角度和被套入端的血管壁進行縫合,該角度能夠隨套入端血管管徑大小的變化而變化,易套入,且不會損傷血管壁內膜,僅4針縫合,對患指遠端血液循環無明顯影響,因此再植指成活率較高 [5] 。
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組的血管危象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再植指成活率(97.6%)高于常規組,且患指遠端血液循環情況優于常規組,由此說明,斷指再植術改良術的臨床效果優于斷指再植術。
綜上所述,斷指再植術改良術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血管危象發生率,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且能改善患指遠端血液循環,值得臨床推行。
參考文獻
[1]? 李學淵,范學鍇,胡浩良,等.單中心大樣本斷指再植患者術后改良與傳統治療方案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手外科雜志, 2018, 34(1):31-33.
[2] 黃雪松,李子華,邱忠朋.斷指再植術后改良治療對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發生率的影響[J].臨床骨科雜志, 2015,18(4):472-474.
[3] 趙建武,陳強,蔡飛,等.斷指再植術后改良治療對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發生率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8, 17(3):296-298.
[4] 錢瑋.改良血管套接法與血管端端吻合法對斷指再植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對比研究[J].實用醫藥雜志, 2016, 33(12):1075-1077.
[5] 王琪.改良血管套接法對斷指再植術中患指局部血液微循環和經皮氧分壓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