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官職是專門負責管理戰場上所用馬匹的,是非常重要的軍職。殷商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稱五官。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表彰功勛卓著的大將軍的封號。隋唐以后,司馬逐漸成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駙馬爺”的稱呼最早來自“駙馬都尉”這一官職。漢朝以來,設有“駙馬都尉”,職務是掌管副車,即皇帝轎輦外的其他車馬。三國時,魏國的何晏因與公主結婚,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其后,杜預與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結婚,也拜為駙馬都尉。魏晉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但這時的駙馬已不是官職,僅是一種稱號。
《西游記》中,孫悟空曾被天庭任命為“弼馬溫”,實則就是照料馬、養馬的小官。
《西游記》雖是神話小說,但涉及人物的官職,大多依據明朝的官制,并非向壁虛構。但明朝管御馬的機構,始設于1366年,名為御馬司,長官為司正,正五品。不只是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官制里,都沒有“弼馬溫”這個職位。那么,“弼馬溫”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
在民間傳說中,將母猴子的尿與馬尿混合在一起喂馬,可以避免馬生病。明代著名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所以,如今研究、注釋《西游記》的學者都認為,吳承恩正是借用了這個傳說,取“辟馬瘟”的諧音,給孫悟空安上了這么個官職名,并用以諷刺當朝統治者不善用人,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

牛人,在宮中養牛的職官。
雞人,在宮中負責養雞和報時的職官。
凌人,負責采集和儲存冰塊的職官。
拿吃飯這事兒來說,按周禮記載,有個官職叫作“庖人”,工作是認肉、切肉。但做肉,得交給“亨人”,管理火候和烹煮。而肉的來源,其中獸肉是由“獸人”來負責。但獸人不負責釣魚,因為釣魚是“漁人”的活兒。但漁人也沒資格負責整個水產界,凡是水里有殼兒的都歸“鱉人”來管。有時肉吃不完,就得“臘人”出馬把肉制成臘肉。吃肉的時候總要配點兒飲料,“酒人”負責釀酒。除此以外的飲料又由“漿人”來負責。
上不同的菜也由不同的官負責,比如“籩(biān)人”主要負責干肉和干果,“醢(hǎi)人”負責豆類和肉醬,“醯(xī)人”負責所有用醋調味的食物。甚至是連蓋飯碗用的布,都有個叫“幕人”的官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