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第七實驗小學 閔凡紅
著名教育改革家、“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發起人李希貴曾說:“閱讀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必須通過大量的積累,才可以有提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離不開長期有效的閱讀。閱讀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是盲目的、散亂的,而要與課內閱讀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尋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內引外聯,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
學生閱讀方法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教師反復鉆研教材和教學指導用書,挖掘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分為人文要素和語用要素,這與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大要求——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吻合的。教師把握準語文要素,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才能目標明確。學生在課堂上很好地掌握語文要素后,課外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具有相同或者相近語文要素的文章,可實現遷移語文要素目標。
在部編本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課文《憶讀書》教學中,我把握本課的語文要素:搜集、梳理相關信息,把握內容要點,有的放矢指導學生閱讀。在匯報閱讀成果時,學生從作者讀書的不同階段、讀書書目、感受和收獲這三個方面進行匯報,我發現學生學會了梳理信息的方法,有的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在課本上進行標注,有的學生分條列出信息,有的學生借助圖表梳理信息,還有的學生把所有信息歸納成一句話。
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我給他們推薦《讀書與做人》,這篇文章在文體和思想上與課文《憶讀書》類似,尤其是閱讀本文時也可以運用相同的梳理信息的方法。通過閱讀《讀書與做人》,學生梳理出作者讀書的時間階段、讀書書目和讀書感受,之后進行匯報,整個過程十分流暢。
在今后的課外閱讀中,學生運用這些梳理信息的方法能把長的文章讀短,把復雜的文章讀簡單,讀后腦海中就有了有效信息的框架,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經常把兩篇或更多內容相似的課文結合起來進行類比閱讀。在進行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文章內容當作“結合點”,在課堂上教授一篇課文后,讓學生在課外讀一篇或者幾篇內容相似的文章,這樣學生可以將課內閱讀方法充分運用到類似的文章中,達到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貓》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貓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性體會著讀,討論剛滿月的貓和長大了的貓性格的不同,進而感受貓活潑可愛和貪玩的個性。如此,學生總結出閱讀動物文章的方法。之后,我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類似的動物文章《藏獒小虎》。通過閱讀,他們從字里行間深刻地感受到了藏獒小虎喜歡自由、頗具人性等特點。
通過類比閱讀,學生不僅掌握了閱讀方法,情感得到了熏陶,還提高了閱讀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一舉多得,在類比中生成智慧。
教材中很多課文選自名家之作,如郭沫若、馮驥才、葉圣陶、冰心的文章,還有李白、王維、杜甫、陸游等的詩文。在課堂教學時,除了指導學生閱讀這些文章,教師還可以介紹作者生平、分析他們的語言特點等,激發學生對作者的興趣,然后推薦該作者的其他文章,進行課內閱讀的延伸。把文章作者當作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結合點”,學生對同一個作者的文章進行閱讀,不僅能夠加深對作者的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還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例如:在教授《母雞》這篇課文時,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母雞看法的變化,將體現變化的詞句串起來,作為情感變化的線索,感受前后鮮明的對比,進而了解“偉大的雞媽媽”的形象。之后,分析作者老舍的語言特點: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親切舒服。學生對老舍有了初步了解,對他的其他作品產生了興趣,我便建議他們閱讀老舍的《趵突泉》《養花》《我們家的貓》,這幾篇文章通俗易懂,同時鼓勵學生嘗試閱讀《趕集》《蛤藻集》《月牙集》等小說,引導他們關注作者,體會創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達。
在小學階段,學生主要接觸的文體有記敘文、說明文、詩歌、散文,不同的文體表達特點不同,學生需要掌握的閱讀技巧也不同。以詩歌為例,在傳統語言教學中,教師只告訴學生詩意,然后讓他們背誦,久而久之,學生缺乏閱讀理解詩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教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當在課外閱讀詩歌時,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反復地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感悟詩中情感。
在教《山居秋暝》這首詩時,我讓學生先讀詩,初步感受畫面美。接著,學生再讀詩,并結合課本上的注釋說出古詩的意思,然后通過想象畫面體會詩歌的動態美和靜態美,以及詩人寄情山水的心境。通過反復讀詩,學生在理解詩意后體會美感,情感在反復誦讀中升華。

課后,學生讀同類文體文章——古詩《錢塘湖春行》,通過“反復誦讀—結合注釋—想象畫面—試解全詩—感悟詩情”,理解詩句,品味詩歌情感,感悟作者當時的心境。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他們看到古詩不再無從下手。
總而言之,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拓展與延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用發現的眼光去尋找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實現兩者的有機整合,讓學生拓寬視野,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