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侯孝賢電影研究綜述

2020-04-18 04:46:33耿盈章
文藝評論 2020年5期
關鍵詞:侯孝賢美學研究

○耿盈章

有關侯孝賢的電影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相關學術研究近四十年來未曾間斷,其中臺灣地區關于侯孝賢的學術研究最早也最為集中。

早在1988年,臺灣電影評論界的旗手人物焦雄屏,就在其編著的《臺灣新電影》①一書中,開設專章集中評論了侯孝賢的電影作品。該章收錄了黃建業、陳國富、張昌彥以及她本人在內的六篇電影評論,評論范圍主要集中于侯孝賢在“新電影”期間的創作;多篇文章分別從電影語言的原創性、電影美學、成長主題等多個角度對侯孝賢的作品進行了深入剖析。其中,焦雄屏的《戀戀風塵——有情天地》一文,屬于較早從中國傳統美學觀念闡釋侯孝賢作品的電影評論。之后焦雄屏也一直保持著對侯孝賢的關注,先后撰寫了數篇電影評論,分別從侯孝賢的寫實主義風格、電影美學以及身份意識等多個角度對侯孝賢的作品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分析,并給予了侯孝賢以高度評價。其中,《尋找臺灣的身份:臺灣新電影的本土意識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一文影響最廣,該文通過外部研究與文本細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悲情城市》為例,主要對侯孝賢電影本土意識的緣起、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焦雄屏作為“臺灣新電影”的國際推手,也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侯孝賢的海外影響力。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為代表的臺灣電影學者,集中發表了多篇涉及侯孝賢的學術論文。2000年,三人集結出版了首部關于侯孝賢的專人研究著作《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②該書收錄十余篇20世紀90年代有關侯孝賢研究的代表性論文,研究角度分別涉及電影美學、電影詩學、歷史意識、身份意識、性別意識等多個方面。其中,沈曉茵在《本來就應該多看兩遍——電影美學與侯孝賢》②中,強調了從電影美學角度分析侯孝賢電影的重要性,并對侯孝賢的長鏡頭、景觀鏡頭以及疏離敘事的獨特運用進行了詳細梳理,她還將侯孝賢的電影與日本長鏡頭大師溝口健二的作品進行了類比,以此強調侯孝賢電影語言的原創性與獨特性。

近二十年,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熱度雖略有回落,但未曾間斷,大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各個期刊當中。其中,有關電影美學、電影詩學的論文有:張小虹的《幽冥〈海上花〉:表面美學與時間褶裥》,該文主要以《海上花》為例,從“物”的層面切入,將戀物理論融入電影理論研究,對《海上花》中的服裝、美工進行了重點分析。林景蘇的《侯孝賢的電影美學與語言》從東方美學的角度切入,闡釋了侯孝賢的電影作品與好萊塢電影在電影語言層面上的巨大差異。林文淇的《“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指出,侯孝賢的電影詩學不僅限于攝影層面,該文通過重新發掘侯孝賢電影中過去被忽略的,諸如聲音、剪輯以及器物等要素,系統地歸納了侯孝賢電影詩學的具體特征。2015年,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三人又收錄整理了不少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出版了第二本關于侯孝賢研究的論文集《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該書收錄了十位學者的論文,角度囊括聲音、剪輯、色彩、歷史、美學等,通過對侯孝賢的早期作品重新審視,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近年來,臺灣地區有關侯孝賢專人研究的學位論文并不算多,其中涉及電影美學、電影詩學以及影響研究的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韓偉揚的碩士論文《論侯孝賢電影中的抒情、隱喻與寫實》,該文結合了高友工的抒情傳統理論和雅各布森的語言學理論,對侯孝賢電影中所特有的抒情加寫實的電影風格進行了詳細地闡釋。國立交通大學李美融的碩士論文《另一種電影詩學:侯孝賢電影里的火車——影像》,主要通過運用德勒茲的“時間—影像”理論,并以侯孝賢電影中的火車意象為對象,從懷舊、慢節奏與寫實風格三方面闡釋了侯孝賢電影中的時間感、韻律感以及真實感。東吳大學楊雅君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沈從文與侯孝賢風格之研究》中,通過對長鏡頭、空鏡頭、剪輯、畫外音等方面切入,分析沈從文對侯孝賢產生的影響,并且作者認為沈從文帶給侯孝賢的最大影響便是看待世界的客觀眼光;不僅如此,二人作品中所呈現的“自然、靜定、空遠”特質也具有相對一致性;因此,侯孝賢是在用一種美的方式呈現真實。

大陸方面關于侯孝賢的研究起步略晚,少見專著,相關研究多散見于各個期刊。論文角度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電影美學風格方面的研究,其中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當屬孟洪峰的《侯孝賢風格論》,該文極為精煉地將侯孝賢的電影美學風格總結為“悶”“愣”“渾”,而且作者主張從中國性的角度把握侯孝賢的電影風格,他認為應該用“意境”概念解讀侯孝賢的長鏡頭美學;另外,他還指出了沈從文對于侯孝賢風格形成的深刻影響。李迅在《形式和意義:重新認識侯孝賢電影》一文中,詳細梳理侯孝賢電影語言的演進與創新,通過與好萊塢經典電影技法進行對比,他將侯孝賢的電影語言歸納為七種技法,然后進一步解釋了侯孝賢電影形式與意義的相關性。孫慰川在《秉持寫實主義精神謀求美與真的統一——讀侯孝賢的“悲情三部曲”》一文中,通過對《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三部影片的文本細讀,理清了侯孝賢的紀實美學與巴贊理論之間的差異性,并且他認為侯孝賢的影像風格具有明顯的民族化特征。李相的《儒夢人生——侯孝賢電影的作者特質》,借助“作者論”這一電影理論中的重要概念,闡釋了侯孝賢的電影特質;李相把侯孝賢形容為一名“儒者”,并認為儒家思想是侯孝賢“作者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該文還從鄉土情結、時空觀、詩意風格等多個角度對侯孝賢“作者性”的內涵進行了詳細的闡發。王睿的論文《平靜與深思:侯孝賢電影風格解讀》,以“靜”為核心,主要通過對鏡頭語言的詳細分析,闡釋了侯孝賢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平靜與深思等特征。王永收的《本土經驗與靜觀美學——侯孝賢電影詩學論略》,則從“靜觀美學”的角度分析侯孝賢的電影詩學,并強調道家哲學對侯孝賢的影響。上述大部分文章,都強調侯孝賢與中國傳統文化、美學之間的關系,類似的文章還有:劉大先的《侯孝賢:人文傳統的散點透視》,王冕的《中國式詩意寫實——淺析臺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特色》,吳鳳鳴的《侯孝賢鏡頭語言與歷史敘事》等。相關碩士學位論文有: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翟立芳的《哲學觀照:主題與形式——侯孝賢電影創作初探》,從哲學層面出發,對侯孝賢電影的主題以及形式進行了詳細闡發。武漢大學趙倩琳的《侯孝賢電影研究》,該文從侯孝賢電影的主題和美學風格切入,并對侯孝賢電影中的非戲劇性敘事、長鏡頭以及影調等方面做出了具體分析。東北師范大學王巍的《試論侯孝賢及其臺灣新電影的審美特征》,對侯孝賢電影中的詩化敘事、“鄉土”情節以及臺灣身份認同等問題進行了重點闡發。浙江大學金淑兮的《論侯孝賢電影的詩性氣質》,分別從“鄉土”與”歷史”的主題、詩化的電影風格、人文精神三方面切入,研究侯孝賢的詩性氣質。暨南大學倪子入的《時間流與存在之思——侯孝賢電影的審美意義研究》,重點從時間維度對侯孝賢電影的審美性進行討論,以“蒼涼”“真實”“存在”為主題,深入分析了侯孝賢電影中的時間意識。蘭州大學劉貝貝的《侯孝賢電影〈刺客聶隱娘〉藝術風格分析》,以《刺客聶隱娘》為例,從電影的主題、敘事風格、視聽語言以及人物特征等多個角度對侯孝賢的電影風格進行了詳細分析。

第二類研究則主要集中于侯孝賢電影的本土性與歷史意識,如倪震的《侯孝賢電影的亞洲意義》一文,就著重從歷史敘事、個人經歷和臺灣社會變遷三個向度探討了侯孝賢電影的創作演進,繼而深入研究了侯孝賢的中期作品中所體現的亞洲視野和懷舊情結;他還對侯孝賢電影中的歷史敘事手段以及鏡頭語言的獨特風格進行了詳細闡釋,最終評述了侯孝賢電影對亞洲文化的意義及影響。戴錦華的《侯孝賢的坐標》③一文,沒有采用常見的“作者論”方法,而是從詹明信的“國族寓言”理論對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以及他早期的幾部自傳性作品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并且作者通過冷戰背景切入,經由歷史、文化、政治等多個維度深度闡釋了侯孝賢的電影內涵。周斌在《臺灣歷史的銀幕顯現——評侯孝賢的“臺灣史三部曲”系列影片》一文中,以侯孝賢的“臺灣史三部曲”為例,通過對電影語言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侯孝賢電影中的反思意識以及導演對歷史真實性的追求,并肯定了“臺灣史三部曲”的影史地位,而且他認為這三部電影為人們了解臺灣近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形象化資料。周星的《電影在地性與透視生活的真切感——關于侯孝賢電影的意義認知》,強調了電影藝術價值判斷以及影片所體現的文化精神和感知的重要性,該文還重點論述了侯孝賢電影的“在地性”特征,以及該特征與“生活感”之間的密切關系。張芙鳴的《臺灣電影的生態學意義——以侯孝賢、蔡明亮為例》,該文從生態學的角度展開論述;與文化政治敘事相比,作者更強調臺灣作為地理范疇的意義,她還認為雖然侯孝賢不是自覺的生態主義者,但其影片對自然的呈現隱含著一種生態意識。陳晴的《鄉關何處——侯孝賢電影里臺灣族群對于歷史根基的情愫》,圍繞著臺灣歷史主體認知問題,從“懷疑歷史根基”“找尋歷史根基”“重構歷史根基”三方面集中討論了臺灣因何難以形成一種“想象的共同體”。相關的碩士論文還有:暨南大學熊曉霜的《侯孝賢電影的文化記錄性研究》,該文研究了侯孝賢影片的民族志模式,并利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侯孝賢與張藝謀、李安的電影類比分析,總結了侯孝賢電影文化記錄模式的獨特之處。暨南大學胡楚城的《論侯孝賢電影中關于臺灣身份認同的探索》,通過對侯孝賢不同創作階段的論述,闡釋了其電影中所體現的臺灣國族身份意識的復雜性。陜西師范大學的殷墨在《電影與歷史——以侯孝賢作品〈悲情城市〉為例》中,借助“影視史學”的理論,分析了電影《悲情城市》與真實歷史的聯系,以此說明侯孝賢電影與臺灣歷史之間的相互建構與解構的二重關系。

第三類則是基于比較視野的研究,其中頗具代表性的論文有:郭小櫓的《一種影像:關于小津,關于侯孝賢》,該文從東方影像美學入手,由“詩歌精神、儒道傳統、影像空間”等方面展開分析了兩位東方導演之間的異同之處;另外,作者還認為侯孝賢對于歷史社會的關切可以視作為小津電影的一種延伸。陳旭光、李雨諫的《“長鏡頭”的“似”與“非”:語言、美學與文化——侯孝賢與賈樟柯比較論》④一文,對侯孝賢、賈樟柯二人長鏡頭美學的異同點進行了詳細分析,進而揭示了他們在電影美學觀念上的區別,作者將之歸因于文化語境以及各自藝術追求的差異;作者還指出:“侯孝賢電影是一種獨具內涵的東方影像實踐,而賈樟柯則得益于西方新寫實主義,以長鏡頭為時代,為社會普通民眾‘見證’、‘立言’。”相關的學位論文還有:西南大學顧小勇的《鏡語中的時空、生活與詩意——侯孝賢、小津安二郎電影研究》,該文主要通過文本細讀、視聽語言分析等方法對二人電影中所呈現出的時空觀、生活感以及詩意特征進行對比。山東師范大學張璇的《影像風格的東方韻味——小津安二郎與侯孝賢作品比較》,從東方電影美學的角度分析兩位導演的異同之處。浙江大學葉少芳的《作者電影中國化之路的個性抒寫——關于侯孝賢和賈樟柯電影的比較研究》,借助“作者論”的理論視角,對兩位導演的作者身份、影像風格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作者論”在中國的具體實踐。還有部分研究從侯孝賢的海外傳播與影響入手,如孫慰川、覃嫦所寫的《海外人士論侯孝賢》,譚笑晗的《侯孝賢電影的海外傳播與受容——以法國〈電影手冊〉雜志為中心》,山西大學謝向優的碩士論文《侯孝賢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文化自覺研究》。

而有關影響研究的相關文章數量并不算多,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楊君寧的《女性聲音、文學視角與美學形構——朱天文在侯孝賢電影中的文化實踐》,該文主要從女性意識的角度談論朱天文對侯孝賢的影響,并以“抒情傳統”為線索,論述了沈從文、胡蘭成對侯孝賢電影美學產生的影響。周斌的《論朱天文的電影劇作》,詳細闡釋了朱天文與侯孝賢的合作模式,他還強調朱天文散文式的劇作風格對侯孝賢電影美學形成的重要促進意義。華東師范大學陳曉的碩士論文《文學與電影的聯姻——以侯孝賢、朱天文合作為研究個案》,經由兩人共有的審美品位入手,分別從慢節奏、邊緣人物的關注、蒼涼感等角度詳細闡發了二人的相似之處,并且在“蒼涼——共同的意境”一節中,作者闡釋了張愛玲對朱天文、侯孝賢二人產生的共同影響。翟業軍的《退后,遠一點,再遠一點!——從沈從文的“天眼”到侯孝賢的長鏡頭》,從對“天意”的認同、不加道德評判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瑣事的關注等角度,闡述了沈從文對侯孝賢長鏡頭美學風格影響。顧思思的《從〈悲情城市〉與〈邊城〉看侯孝賢電影中的沈從文情結》,對侯孝賢、沈從文二人的作品進行了細致地比較,她認為二人作品的共通點在于:故事的講述方式、鄉土情結以及對邊緣人物的關注等幾個方面。吳學峰、方忠的《論侯孝賢電影美學的隱性基因》,則關注到了胡蘭成對侯孝賢電影美學的隱性影響,并將胡蘭成的“大自然五基本法則”“喜反與好玩”以及“士”的精神,與侯孝賢影片中所顯現的“自然追求”,“黑道情懷”“俠義情結”等特征進行聯系;而且,作者還以胡蘭成作為切口,討論了侯孝賢電影美學與中國抒情傳統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與侯孝賢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議時有舉辦,如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的歷年會議,均有不少涉及侯孝賢電影研究的論文。2012年7月20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召開的“電影高峰論壇:侯孝賢電影學術研討會”,則是近年來大陸地區相關研究的一次重要會議,該會議主要從侯孝賢的電影美學風格,電影觀念和制作手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華語電影傳播等幾個層面展開了廣泛的討論。2013年,饒曙光主編的《電影要從非電影處來——侯孝賢電影研究》一書,則收錄部分上述會議論文以及近年來較為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近二十余篇,相關文章分別從傳承與變革、形式與意義、歷史與意象、接受與互動多個角度對侯孝賢的電影作品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大陸地區出版的相關研究資料還有:朱天文的《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記錄》,該書收錄了大量與侯孝賢創作相關的電影小說、劇本、訪談錄、電影后記等重要資料。之后,朱天文又補錄了其余資料,出版了《紅氣球的旅行——侯孝賢電影記錄續編》一書,作為相關資料的重要補充。

海外對于侯孝賢的關注,最早來自于法國的電影評論界,并且以《電影手冊》雜志為主要陣地,該雜志數十年來發表了幾十余篇關于侯孝賢的電影評論,相關評論基本將侯孝賢的電影風格定位為“寫實主義詩學”。在眾多影評人中,唯奧利維·阿薩亞斯(Oliver Assayas)對侯孝賢的關注最為突出,他可以算得上是侯孝賢在歐洲電影界的重要推手;20世紀90年代,阿薩亞斯還專門奔赴臺灣為侯孝賢拍攝紀錄片《HHH 侯孝賢畫像》,該片對侯孝賢的成長經歷、創作理念進行了詳細記錄,它為歐洲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早期資料,并進一步擴大了侯孝賢的海外影響力。

在美國,侯孝賢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由臺灣學者葉月瑜與艾貝·馬克·諾恩斯(Abe Mark Nornes)一同創立的電影網站,則是關于侯孝賢電影討論的早期陣地。此后,英語學術界也零散出現了一些關于侯孝賢的研究性文章。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著名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開始接觸到了侯孝賢的電影,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撰寫了數篇關于侯孝賢的電影研究文章,波德維爾還在其專著《聚光燈下:電影的場面調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⑤中,開辟專章分析侯孝賢的場面調度風格,并將以侯孝賢為代表的電影語言風格定義為“亞洲極簡主義”;并且,在他所撰寫的《世界電影史》⑥中,波德維爾高度肯定了侯孝賢的電影價值,由此奠定了侯孝賢的世界電影史地位。2005年,學者葉月瑜與戴樂為合作出版了一本關于臺灣電影導演研究的英文著作,《臺灣電影導演:一座寶島》(Taiwan Film Directors:A Treasure Island)⑦,作者專章介紹了侯孝賢的電影創作,主要通過將史料與作者論相結合的方法,將侯孝賢的創作歷程進行劃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年代的類型電影、20世紀80年代的自傳式新電影、千禧年的三部后現代作品。并且,分別從本土主義、自/傳記史詩、國族歷史、文化傳承以及“尋根”等多個主題對侯孝賢的電影創作進行闡發。作者還如此評價道:“侯孝賢和他的電影并非只是個人成就,而是可以被視為當代臺灣電影的縮影。”英語世界第一本關于侯孝賢的研究專著則是,2009年出版的,由美國學者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撰寫的《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No MananIsland:Hou Hsiao-Hsien and the Aesthetics of Experience),該書于2014年引入大陸。書中作者對侯孝賢的電影作品進行了大量且細致的技術性分析,并從政治、文化、經濟等多個層面解讀了侯孝賢電影中所呈現的本土意識。2015年,美國電影學者Michael Berry(白睿文)出版了一本名為《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的電影訪談錄,該書由朱天文協助校訂,收錄了大量的侯孝賢訪談錄以及評論文章,是近年來出版的完整度最高的訪談類資料。總而言之,海外對于侯孝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侯孝賢電影美學風格的研究,大多通過對侯孝賢電影語言的專業性技術分析,闡釋侯孝賢電影美學的獨特性;二是基于東西方二元的劃分方式:將侯孝賢歸于諸如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等東方電影大師之列,將其視作東方電影美學的典型代表。雖然西方世界對于侯孝賢以及亞洲電影的歸類有簡化之嫌,對其電影文化內涵的探索也相對較淺,但相關研究中對侯孝賢電影語言的專業分析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鑒意義。

上述成果中,有關侯孝賢電影美學的大部分研究都注意到了侯孝賢的獨特性。以林文淇、焦雄屏、葉月瑜為代表的臺灣電影學者,更多從“作者論”的角度闡釋侯孝賢電影美學中的強烈本土意識以及其抒情性的寫實主義風格,還有部分研究關注到了沈從文對侯孝賢的影響。而以孟洪峰、倪震為代表的大陸研究者,均強調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對侯孝賢的影響,并多將侯孝賢歸為詩意電影的范疇,還有少部分期刊論文論及沈從文、朱天文、胡蘭成等作家對侯孝賢產生的影響。大部分研究雖然意識到侯孝賢電影美學不是從其他電影美學傳統中直接繼承而來,但至于侯孝賢電影美學的形成究竟受何影響還尚有探討的空間;尤其是涉及以朱天文、沈從文為代表的幾位中國現代作家的影響研究,從數量看依然較少;現有研究多是討論單一作家與侯孝賢之間的關系,欠缺一定的系統性,并且鮮有文章注意到張愛玲以及胡蘭成對侯孝賢產生的隱性影響。

筆者認為對侯孝賢的電影美學風格研究應該成為侯孝賢研究的核心,關于他的電影美學風格可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從影像語言看,其特征主要體現在“靜觀式”的長鏡頭美學,多重功能的空鏡頭以及密集復雜的場面調度幾個方面,這既保證了影片的客觀視角,又兼顧了意境的傳達。第二,侯孝賢對電影敘事傳統也有明顯的反撥,其核心特征是反戲劇性。他通過散文化、片段式的電影敘事風格以及對敘事時間的凝結、重組塑造了一種富含詩意的電影敘事。第三,從“作者電影”的美學傳統看,侯孝賢的電影有著很強的個人印記。具體來看,可總結為自傳性與本土性兩大特點。主要受到來自鄉土文學的影響,他的電影主題往往緊貼本土經驗,專注于個體生存狀態的刻畫;在他的中后期作品中,侯孝賢更擅長于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尤其是在《海上花》與《刺客聶隱娘》兩部電影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濃厚的中國古典韻味,以及豐富的中國意境,這部影片并且沒有落入東方想象的窠臼之中。第四,從電影的紀實美學傳統看,侯孝賢的寫實主義風格雖暗合了某些巴贊式的寫實主義理論,比如長鏡頭與景深鏡頭的運用,但又與巴贊所倡導的“客觀記錄性”宗旨有所不同;侯孝賢的寫實主義風格富含詩意,抒情色彩突出,是“美”與“真”的統一,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雙重屬性。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就可以對侯孝賢的電影美學風格產生一個整體性的認知和把握。

①焦雄屏編《臺灣新電影》[C],臺北:時代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9-149頁。

②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C],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年版,第 63-94 頁。

③戴錦華《昨日之島——戴錦華電影文章自選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75-293頁。

④陳旭光、李雨諫《“長鏡頭”的“似”與“非”:語言、美學與文化——侯孝賢與賈樟柯比較論》[J],《電影新作》,2013年第2期,第10-15頁。

⑤David Bordwell“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P186-237.

⑥[美]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英文影印第3版》[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653-655頁。

⑦Yueh-Yu Yeh/Darrell Davis“Taiwan Film Directors:A Treasure Island”[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P133-176.

猜你喜歡
侯孝賢美學研究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宿主”與“蛔蟲”
電影故事(2018年20期)2018-11-02 08:29:24
侯孝賢影像中的幫派江湖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在线小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伊人天堂网|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精品19p|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最新国产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国产丝袜啪啪|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在线|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jizz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91亚洲精选| 亚洲永久视频|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高h视频在线|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成人二区|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日韩在线影院|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激情网| 91麻豆精品视频| 久久女人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h视频在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a毛片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网站| 热99精品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亚洲va视频|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欧美精品导航|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