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展自開展之日起就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前不久,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三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獲獎提名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落幕。此次展覽以573件作品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時代畫卷,令觀展者大呼過癮。
據介紹,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本屆美展于2018年年底啟動,同年12月24日,各展區申辦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最終確定11個城市為展覽舉辦地。2019年1月,全國美展開始征稿,至7月12日各展區初評結束,并于8月初進入復評階段,從各地選送和征稿作品中評選出4600余件作品參加各展區展覽。而從9月6日開始,各展區陸續開展。
2019年11月中旬,第三屆“中國美術獎”名單揭曉。該獎從全國美展中產生,設“創作獎”“理論評論獎”“終身成就獎”三個子項。其是中國美術界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家級最高獎。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此次進京展集中展出了13個分展區、22個門類精心推舉的573件作品,其中37件為第三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獲獎作品—金獎作品9件、銀獎作品14件、銅獎作品14件。
然而,在2014年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上,獲獎作品為74件(金獎7件、銀獎18件、銅獎49件),相比而言,本屆展覽的獲獎作品可謂大幅“縮水”。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本次獲得“中國美術獎·終身或就獎”的藝術家為周令釗、全山石、常沙娜、劉文西(已故)、靳尚誼。
那么,此次全國美展到底有哪些亮點呢?我們不妨從幾件代表性的獲獎作品中窺知一二。
在本次展覽獲獎的37件作品中,有20件為人物類作品。讓人過目難忘的金獎作品——李玉旺的中國畫《使命》,通過消防隊員富有雕塑感的形象,塑造了當代青年中既充滿青春活力也富于使命意識的形象。另一件金獎作品——焦興濤的雕塑《烈焰青春》同樣刻畫了消防員的形象。作品表現了一名年輕的消防隊員從搶險救災的火線上下來、稍事休息準備重返火場的瞬間。木雕的形制因為創造性的漆和色彩的敷設,使得傳統的材料迸發出強烈的視覺張力。
“從這兩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規律,消防隊員表現的是青年人的形象,他們的使命、朝氣以及形象內在所散發出來的時代氣息都特別鮮明。我們今天在展覽現場看到的很多作品不是去講述一段故事,而是到藝術形象的本體來表現時代人物的形象。此次展覽的作品無論繪畫還是雕塑,在藝術語言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創新。”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主編尚輝評價道。

1金獎李玉旺《使命》中國畫(山東)專家評語:以工筆勾染技法為主體,探索新語言、運用新手段,對于畫中衣服、金屬工具、器物質感區別表現。從中能看出,藝術語言的傳承與發展,是當代中國畫的重要命題。

2金獎焦興濤《烈焰青春》雕塑(重慶)專家評語:寫實與寫意結合,以精湛的技巧刻畫了人物的形態和富于表現力的細節,又以粗獷寫意的方式,大刀闊斧地表現了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同時,大膽嘗試木雕燒灼的材料語言,不僅契合了主題,更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

3銀獎 劉政《仲夏夜之夢》雕塑(遼寧)專家評語:以雕塑的形式描繪了真實的現實生活場景,表現了民眾當下生活的真實一面,也傳遞出藝術家對時代變化和進步的敏銳觀察及心理感受。

4金獎 頡元芳《遠方》水彩·粉畫(內蒙古)專家評語:作品就是對草原上平凡一幕的描寫,兩個人注視著同一個方向。普通的舉動、普通的期盼,也最能讓所有人感同身受。或許這也是水彩、粉畫在現實主題感受、表達方面的特點和優點。

5銅獎 陳治、武欣《尖峰食刻》中國畫(天津)專家評語:作者精細地勾線平染,用最為傳統的絹本工筆形式和美感過濾了現實場景中的嘈雜沉悶、熱火朝天。在當代生活中,餐飲外賣已完全改寫了人們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餐飲加工背后的場景。
本次展覽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你步入展廳,一批生活氣息濃郁、時代特征鮮明的現實題材創作撲面而來。“這些作品所描寫的現代生活不僅真切,而且凸顯了當代青年在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上的真實境遇與他們的真實心理。畫家對于他們的繪寫,既來自對生活的深入觀察,也富于藝術的再提煉和再創作,其日常之中體現的崇高、瞬間之內呈現的雋永,讓人們久久回味。”尚輝給出這樣的評價。
能讓人“久久回味”的,必定是貼近現實生活的作品。本次展覽就充滿了濃濃的“生活化”氣息,一幅幅凝聚新時代奮斗精神的畫作讓觀展者產生了巨大共鳴。除了那些我們日常中的普通形象,展覽作品還描繪了農村電商、鄉鎮企業、高鐵網線、集裝箱吊裝等場景,以寬廣的鏡頭截取中國發展的標志性圖像。藝術家們所刻畫的知識精英、科研團隊、鄉村教師、扶貧干部以及民族生活群像,展現了當代人文風貌。

6金獎沙永匯《金秋時代》版畫(黑龍江)專家評語:這幅作品不完全是歷史主題的描繪,畫中老“北大荒”的開墾者再次回到東北讓我們一同看到了現代化的“北大荒”,形成了一種歷史對話,從而凸顯了“北大荒”的時代變化,確是一種巧妙的處理方式。

7金獎張玉惠《盛世花開》漆畫(福建)專家評語:花樹茂盛蒼勁,寓意祖國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畫面基調統一,其中的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讀,并用漆藝和貼箔等手法相結合,在漆畫的藝術語言上有了很多突破。

8銀獎 楊洋《金色華章》綜合材料繪畫(北京)專家評語:用大面積金色的疊加、碰撞,塑造出多重復合且極具張力的當代都市摩登女性形象,并且追求斑駁剝落的古代壁畫效果,演奏著古與今的交融。

9銅獎 王杰《曖昧》陶藝(浙江)專家評語:體現出當代社會審美的新追求,其技術因素很特別,看似單純,卻有一種神秘感,耐人尋味。


觀眾們都有啥反映
這樣高級別的美術展覽,來現場觀展的都是哪些人群呢?記者在現場觀察到,前來觀展的人群并非以藝術家及圈內人士為主,更多的是非專業領域的普通觀眾。
“這是我第二次來看本屆全國美展進京展,因為對白羽平的油畫《麗日》念念不忘。”一位來自湖南的觀眾告訴記者。一對來自北京的80多歲夫婦也對記者說:“退休后開始學畫,怡情養性的同時還能培養藝術感覺,能讓自己越活越年輕。”記者還碰到了一群早上從吉林趕過來的高中美術生,他們手拿筆記本或平板電腦,認真地把自己喜歡的作品記錄下來。一位從四川趕來的觀眾正在給他的同伴講解著獲得金獎的藝術設計作品《“飛躍號”磁懸浮列車概念設計》。“我是搞機械出身的,所以對這件作品格外喜歡。”他還對雕塑作品《仲夏夜之夢》為什么只獲得銀獎的緣由分析了一番,說得頭頭是道。對全國美展葆有熱情的這些非專業人士,他們雖然從事不同職業,卻對此次展覽分外青睞。
現場也有一些專業人士,面對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畫的吳老師是從第七屆開始關注全國美展的,他覺得該項大展上的中國畫水平越來越高。“與上屆相比,不論造型能力還是表現能力都有很大進步。尤其對質感的追求越來越強,甚至綜合了其他畫種的特點,有的作品即使與油畫、漆畫放在一起,視覺效果也毫不遜色。”
據中國美術館工作人員介紹,自開展以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觀眾絡繹不絕,最高峰時段單日達8000余人次。不過也有熱心人提出很“走心”的建議。他們認為,走進中國美術館感覺進入了藝術海洋,作品規格高,但以怎樣的路線去觀看,怎樣才能不在展廳里“迷路”,對于觀者來說實在是個難題。客觀地說,大規模展覽的布展和引導確實很難操作,不過對于熱愛藝術的觀眾來說,增加一些更為清晰的指引標志,會讓觀眾更加游刃有余地徜徉在這藝術海洋里。


參展作品充滿了生活氣息,讓普通觀眾也有興趣駐足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