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丹丹
中圖分類號:12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14-01
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梁家河》,全書10余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四個部分。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人生感悟。梁家河——這個坐落在陜西北部的小村莊承載了習總書記七年的芳華,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他來說意義非凡。這是習總書記年輕時最艱苦卓絕的時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段經歷。因此,習總書記有感而發:“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一、在這里,凝結了情誼
2015年10月,習近平訪問英國,在倫敦金融城舉辦的晚宴上,他回憶起梁家河時說:“我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陜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里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p>
習總書記離開梁家河40年后重回這里,當時的伙伴無不親切激動地說:近平回來了。習總書記平易近人的態度感染著身邊人,他不僅用陜北方言風趣地和鄉親們聊天,還噓寒問暖關心當年的鄉親們。這里,果然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
梁家河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鄉親們的關懷溫暖著習總書記的心?!拔茵I了,鄉親們給我做飯吃;我的衣服臟了,鄉親們給我洗;褲子破了,鄉親們給我縫……”鄉親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他,熏陶著他的心靈。同樣,習總書記始終關心著梁家河的鄉親們。他說:“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睅资赀^去也沒有沖淡他對相親們的感情,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希望。是那珍貴的七年時光,把習近平和梁家河的鄉親們緊緊地連在一起,哪怕彼此相隔萬水千山。
二、在這里,堅定了信念
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日子是非常艱苦的,這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面對的是身體和思想上的雙重磨煉。在后來的采訪中,習總書記把在梁家河接受艱難生活的磨煉總結為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陜北和北京有著巨大的差距,習近平也有過距離感,陌生與失落,讓他也猶豫、退縮,但他重新審視自己和這片土地后,放下了思想包袱,立志扎根農村,融入群眾當中。當時打壩造田主要靠人的體力勞動,習近平沒有在意手上磨起的層層血泡,也不懼怕陜北的嚴寒?!稗r歷二三月,陜北冰雪剛融化,寨子溝打水墜壩,習近平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難怪人們對習近平豎起大拇指說:好后生!”
習總書記說:18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在這片陜北高原,習近平正是懷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讓群眾真正受益。
三、在這里,找到了初心
“不忘初心”,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全黨反復強調的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看來初心是共產黨人要堅守的靈魂。在梁家河艱苦奮斗的七年時光里,習近平經歷了入團、入黨、當大隊支書,開始步入社會,可以說正是在這里,習近平找到了初心。他在這里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了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路線方法,也是在這里開始了人生的規劃。2019年,黨中央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為全國全黨帶來了一場思想和行動上的洗禮,這是學習和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也為實現“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了理論武裝和思想準備。
四、在這里,為我們指引了方向
作為中國人民的一份子和一名共產黨員,學習梁家河的“大學問”,就應該從更深層次來思考。
不忘“梁家河”,就要學會感恩。不僅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且要感謝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感謝群眾的幫助扶持,常懷感恩之心,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不忘“梁家河”,就要懂得堅持。堅定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勤勤懇懇、求真務實,積極學習理論知識、先進成果,自覺鍛煉自己的黨性意識,向著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
不忘“梁家河”,就是不忘初心。懷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光榮與夢想,矢志不渝地向著偉大目標前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