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湖南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的形式呈現越來越多元化,藝術創作也從傳統方式向新的角度突破。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來源多種多樣,從而使藝術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向多元化、多角度的發展,表現出藝術作品獨特的特質。原生藝術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它不僅藝術的折射了對生命探索的自然法則,更是藝術家從自身的靈魂來探索如何解放人類的天性,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回歸,更是深層次的直面自我。
關鍵詞:原生藝術;天性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22-01
現階段,原生藝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原生藝術”是法國藝術家杜布菲在1945年首次提出來的,當年正在尋找創作靈感的杜布菲應瑞士洛桑市之邀,前往瑞士進行文化交流,他在此次瑞士之行中參觀了好幾個精神病醫院的美術收藏館,精神病醫院的美術收藏深深地打動了他,文化交流回國以后,他便提出原生藝術一詞,之后四十年,他為了定義“原生藝術”一詞,展開了長期的探索。
杜布菲認為“沒有受過文化藝術熏陶的精神病患者,囚徒、通靈者、社會邊緣化人士、自學者或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自發創作的藝術都可以納入原生藝術的行列,他們創作的主題、選材、表現方式不受到任何古典或流行藝術的干擾,完全是發自內心的。”他說:原生藝術包括各種類型的作品一素描、彩畫、刺繡、手塑品、小雕像等等一顯現出自發與強烈創造性的特征,盡可能降低對傳統藝術與文化的依賴,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無聞的、沒有進行專業訓練的人。”杜布菲發掘了學院派以外的易被接受的藝術并推廣,對原生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根據杜布菲對原生藝術的定義,原生藝術可表現為以下三個主要類別的作品:
1.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關于定義精神病人創作的作品,早期是從醫學病理的角度來研究定義的,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從藝術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精神病人的創作。保羅·加斯頓·默尼耶于1906年出版的《瘋子的藝術>和普林茨霍恩于1922年出版的《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對精神病人的藝術發展起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他們在書中指出了精神病人的藝術不僅超于常人,而且還可與藝術家的藝術相提并論。精神病人的藝術創作不受時空、文化和當前社會現實的束縛,能夠擺脫各種障礙對其創作的阻礙。
2.通靈者的繪畫。源于工業革命時期的美國,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開始從精神方面尋找一些心靈寄托,特別是在二戰以后,通靈作為一種溝通渠道常被用作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溝通,從而使人們的情感得到的心靈的寄托與滿足。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是19世紀一位非常有名的通靈者,他的通靈繪畫在當時幾乎可與他的文學作品相提并論。通靈者認為自身是受冥冥之中一種神奇力量的驅使而產生繪畫靈感,并且通靈者繪制每一幅畫都有其獨特和微妙之處。
3.具有高度顛覆性與邊緣傾向的民間自學者。一開始,顛覆者與邊緣傾向的自學者的創作作品被人們歸類為樸素藝術,隨著其發展,顛覆者與邊緣傾向的自學者的創作作品從樸素逐漸轉變為包含著“擁有自發、強烈的創造性格,絕少受到藝術傳統或溫和的陳腔濫調的影響”的藝術特性。
阿道夫·渥爾夫利(Adolf W lfli) 一個被醫學診斷為精神分裂的患者,卻是世界是最著名的素人藝術家。渥爾夫利1864年出生在瑞士伯恩臨近的一個小鎮,年幼時雙親便去世,渥爾夫利從小就是四處流浪,青年時因偷竊而被捕,之后開始酗酒,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多次犯罪后,渥爾夫利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癥,被關進了瓦樂道精神病院進行治療。瓦樂道精神病院是渥爾夫利的藝術創作的起點,被關進精神病院是促使他成為一名原生藝術家的一個催化劑,因為對于渥爾夫利而言,他是一個生命力和情感極為旺盛的人,被長期隔離在精神病院小房間內使其無法忍受,在尋求自身解放的驅使下,他必須尋找到新的生活寄托,由于肉體被嚴格束縛著,唯有從精神的空間的尋求自由的出路。渥爾夫利通過繪畫找到了屬于他的出路,精神分裂和繪畫天賦幫助他發現了一個無比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同時使他成為原生藝術領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通過觀賞渥爾夫利的作品,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渥爾夫利的內心世界,領悟出他是如何用藝術作品來擺脫束縛其肉體自由的各種障礙,他的原生藝術作品不僅為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促使人們去了解和激發自己的潛能。
奧古斯丁·薩勒(Augustin Lesage),出生于法國北部一個普通礦工家庭。在他從事煤礦采掘工作期間,他意識到一些聲音在告知自己擁有某種巫師的能力。這種巫師的能力成為他藝術藝術靈感的主要動力來源,他跟隨著聲音的指令,并針對其指示購買相應的繪畫材料。在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情況下,薩勒的手依靠聲音的指導而進行創作。當他在購買第一塊畫布的時候,買到的尺寸比預計的尺寸大了十倍,但他的精神指導告訴他不能因畫布太大而放棄,因此巨大的尺寸沒有阻礙他的創作。他的第一幅作品用小筆刷作畫,從右上角開始,畫滿了建筑學的圖案,程式化的植物和有機的造型。到后來,他發展形成了獨特對稱式風格,他精致的繪畫樣式,以及有機的建筑造型,讓人們聯想到古老的埃及建筑形式。他的作品不但精致細密而且對稱有序,整體性強,畫面整潔,這跟他的精神導向有關。他的作品反映出細膩而又自信創作出的景象,充斥著精致的形象。在他晚年成為了受到人們敬仰的藝術家,通靈在他的作品中依然占據著核心的位置。
尼基德·圣·法爾(Niki de Saint Phalle),1930年出生在巴黎塞納河畔,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法國流行藝術家,被后人喻稱之為“女梵高”。尼基·德·圣·法爾作品充滿創意,毫無框架限制而又又富含批判性,她的作品不僅有繪畫,還包括一些富有創意性的雕塑和藝術裝置。在她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從女性批判角度來創作,極具特性,讓她的作品被世界眾多知名美術館收藏,成為20世紀最重要現代藝術家之一。尼基德·圣·法爾的作品的具有夢幻鮮艷色調以及生動奇異的造型,雕塑作品獨具一格,在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館中皆有展出。她的大型造像受到了高迪作品中大量的馬賽克和絢麗色彩的表面裝飾風格的影響,但園的建設,直到她去世。雕塑被放置在托斯卡納的卡帕爾伯鎮附近的樹林里,其靈感來源于塔羅牌中22張阿卡娜主牌。擁有龐大形體的建筑物建造在混凝土的鋼支架上,裝飾了數以千計的閃閃發亮的玻璃碎片,陶片和鏡片。
欣賞原生藝術作品就是凈化人心靈的過程和讓自己心靈獲得解放的過程。如果想要了解這些既無經驗又無技巧的藝術,應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像原生藝術家一樣坦誠地面對自己,這樣才能實現與作品和作者的交流與對話。原生藝術的本質就是藝術的人格化回歸過程。在原生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蘊含了藝術家對美的感悟、評價,然后再將對美的體驗賦于對自身熱情的生命加以描繪,從創作過程中領悟生命的價值。相比其他藝術家,原生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往往更加離奇,我們可從他們的作品里面感受到真實而直指人心的沖擊力。繪畫不是簡單復寫地描述客觀事物,而是作為一種內部語言來表現一個完整而現實的世界。
原生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是最原始純粹的,由于內心的單純,襯托出原生藝術的美。原生藝術的創作沒有太多固定格式的限制,也沒有創作技法的約束。原生藝術家就是畫自己內心真實的所想與所見,相對而言,創作沒有目的,而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語言的延伸。
參考文獻:
[1]John Maizels。《原生藝術手冊》英國[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
[2]Lucienne Peiry.原生藝術:界外者藝術起源[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
[3]楊彬.杜布菲原生藝術研究述略及思考[D].貴陽:貴州大學藝術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