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重視留白。留白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與畫面相襯表達一定的景致和意蘊,也只有留白能更好地反映中國畫藝術追求的氣韻生動。這與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對“氣”和“虛”的追求有關,老子認為“道”就是“氣”,是宇宙和萬物的本原。中國藝術各個領域也都體現了中國人這一獨特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留白;中國畫;道;氣;氣韻生動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33-02
一葉扁舟,一位老翁,一桿垂釣,寥寥數筆示以水紋,四周均是空白。筆墨不多,一幅老翁獨釣于寒江的圖畫向我們展開。原本應看似單調的畫面,卻給我們營造出一種莫名豐富的意蘊,是在寒江的一團水氣中看出老翁獨釣的蕭條淡泊,還是品出了這曠野中的空疏寂靜?細問這韻味彌漫于何處,似乎這主于畫面里的留白功不可沒。上述給大家描述的畫面來自于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這幅畫中畫家著墨處不多,但畫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這片空白不僅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于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余地。這幅畫,很能體現中國山水畫看重留白的特點。中國畫的留白并不是隨意的空,是有策略有布局的,是有無相生、虛實結合,留白處給欣賞者提供了無盡自由的想象和意蘊。
中國山水畫里有很多能表示留白的元素,比如云、天空、江海(水面)、遠方。這些景色在中國山水畫家的手里常常并不被具體地描繪出來,而是示以留白,也就是什么都不畫。然而,這看似什么都沒有的留白,與整幅畫相映襯,觀者也是能看出畫面具體表現了什么,理解留白所指。甚者,也正是這留白,給觀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間,讓觀者不僅僅是在觀畫面,更是進入了一個“美”的世界。
那么,中國山水畫為何重視留白呢,這留白又能給畫增添哪些藝術觀賞性和美感呢?
說到中國山水畫里留白之美感,就不得不追溯至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美學。
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日氣韻生動,二日骨法用筆,三日應物象形,四日隨類賦彩,五日經營位置,六日傳模移寫。”咕人總結出的繪畫六法,第一便是“氣韻生動”。氣韻生動就是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也就是以前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稱為“神”,有“神”也就是指畫面形象的精神氣質生動活潑,活靈活現,鮮明突出。中國畫的要求,不僅要描繪出對象的外形,而且還要表現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鳥也有精神。達到神似,就能氣韻生動。許多畫家認為,沒有氣韻的作品是不能稱之為畫的。要表現出氣韻,跟畫面的其它內容和整體的構思是分不開的,但是,氣韻屬于靈魂層面的要求,并非一些技術性的表現就可達到。
中國山水畫里的留白便是使畫面達到氣韻生動的一個重要舉措。以上文提到的《寒江獨釣圖》為例,整個畫面除了一葉扁舟和一個垂釣的老叟外,幾乎無其它著筆之處。但是面對這樣一幅看似空曠的畫面,我們卻領會到了這位垂釣老者的精神氣質:在偌大的江面,沒有一人垂釣、經過,甚至連水鳥和天空的飛鳥也不曾見,因為這是寒冬季節,人和物避寒冷處而歸溫暖之處。這位老者卻毫不避之,與其說他不畏寒冷和孤獨,不如說他沉浸在一個安靜、豐富的世界里而未曾顧及到天氣的寒冷和環境的孤獨,對別的人和物來說,這是需要逃避的地方,而對于這個老者而言,卻是給他提供了一個美不勝收的自由之境。這幅畫又是如何體現出這一境界的呢?試想,如果老者的四周不是空無一物的留白,而是有船只、行人的點綴,或是水鳥、飛鳥盤旋,或是遠處有連綿的高山,山間再藏著一輪太陽,是不是我們就無法體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獨特意境呢?這說明留白于此畫境界的表達有重要作用,達到無聲之處勝有聲,以虛勝實的效果,也讓我們領略了“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
留白能體現氣韻生動,能夠以虛勝實,那么,為何中國畫格外注重“氣”和“虛”呢,為何說一幅畫能夠“氣韻”生動,能夠以“虛,勝實就是一幅上佳的藝術作品呢?要了解這一點,就是要了解“氣”和“虛,對中國人的意味。
在葉朗先生的《中國美學史大綱》-書中,他對老子美學的研究是從“道”一“氣”一“象”這三個相互聯結的范疇著手的,“道”又是“無”和“有”,“虛”和“實”的統一。老子的美學也常常被認為是中國美學史的開端②。從這可以看出“氣”和“虛”的范疇在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要了解中國畫里留白的獨特意蘊,恐怕必須得先了解“氣”和“虛”在中國美學和中國哲學上的重要地位。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范疇和最高范疇。他認為“道生萬物”,是原始混沌,沒有意志、沒有目的,自身可以運動,它產生萬物,卻是“有”和“無”的統一,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是混沌和差別的統一。“氣”和“象”是兩個同“道”緊密聯系的范疇。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謂精,就是“氣”。老子這段話表明,他認為“道”包含“氣”。再如作者簡介:王治宇,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說,“道”產生混沌的“氣”,混沌的“氣”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種和合的狀態,萬物就從陰陽二氣交通和合中產生出來。所以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就是“氣”,也就是“道”。“氣”是看不見的,而一切在“氣”中統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藝術都重視對“氣”的表現,表現“氣”實質上就是對事物的本體和生命本質的把握。而“氣”不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是“虛”的,往往要“取之象外”。唐代美學家提出了“境”這一范疇便是對“氣”的把握和追求。“氣韻生動”這一繪畫的法則更是直接表現出了追求“氣”的重要性,表現了“象”外之“境”,表現了“氣”,就是表現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力量,這樣的藝術作品才是“活”的,才能感染人。
老子又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第五章)。橐龠就是風箱。老子認為,天地中間充滿了虛空,就像風箱一樣。這種虛空,并不是絕對的虛無。虛無中充滿了“氣”。正因為有這種虛空,才有萬物的流動、運化,才有不竭的生命。
再比如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用之。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無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
車輪中心的圓孔是空的,所以車輪能轉動。盆子的中心是空的,所以能盛東西。房子中間和門窗是空的,所以房子能住人。任何一個事物如果沒有“虛”,只有“實”,會失去它的作用,必須“虛”“實”相生,“有”“無”結合,才能和諧地存在和運作。
“氣”為萬物的本原,因而我們要追求“氣”要“氣韻生動”,有了“氣”,如何生動呢?必須要有讓“氣”能夠流動的空間,這一空間便是“虛”,也就是要“虛實結合”。具體到繪畫中的留白,就是能為畫面中其它景致提供空間的“虛”,讓畫面活起來的重要因素。
留白處無物,這無物便可能是空氣、是水、是云、是天、是無限遠之處;也可能是垂釣老者散發于四周看不見的精神氣質,是他能獨享孤獨,是他能心胸懷遠……是什么,我們不能如看到一只鳥那樣明確地肯定那是一只鳥,而正因為不能明確,才有各種遐想,這各種遐想又不是無邊之亂想,為何?因為有“實”相依,這大雪的天氣,這孤舟,這垂釣的老翁都是“實”,是具體的景象,這“實”就為“虛”提供了一定的依托,“虛實結合”才能得之真味。
“虛”并不是完全的無,在中國哲學看來,也并不存在完全的無,“無”就是“有”,“無”才能蘊生萬物。就像留白,正因為什么都沒畫,才可能是云,是海,是遠方,我們知道這看不見的地方,并非空空如也,而是一定有生、活之處。因為在中國人的信念里,是執著相信“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絕處逢生”的,這也是我們特有的關于宇宙和藝術的精神。
中國藝術關于“氣”和“虛”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繪畫領域,文學、書法、雕刻、園林領域都能體現。如鄭愁予的<錯誤》里寫道“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文學作品中的借景抒情、言物詠志、想象等手法都是虛實結合的表現,不寫眼前實物,而進行抽象、想象的敘說,給讀者留下自己的空間。書法作為線條藝術,如同繪畫一般也講究虛實相生。③雕刻也是如此,與西方重視整體和團塊不同,中國藝術家要將石塊打通,給它一個通“氣”的地兒。中國的園林藝術別具一格,也格外體現在它的回廊反復,亭臺樓閣。④彎折的回廊似曲徑通幽,彎彎繞繞才引向一處別致風景;圍墻漏窗的設置,也使人們從漏窗中欣賞到墻外的美好風光,給園林造成幽深廣闊的境界和意趣。這“漏”和“空”便是“虛”的精髓,是對“氣”的追求,也是對自然、宇宙和生命的美好向往。
注釋:
①②③④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