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由于文化、思想理念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產生的美術作品題材內容也略有不同。文章對古代中西美術題材的不同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創作者認識到美術題材選擇的重要性,增加美術作品的意蘊,提升美術作品的思想和格調。
關鍵詞:美術題材;審美需要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053-01
中西美術由于藝術家的文化傳統、藝術觀念、審美情趣的差異和藝術作品產生環境、接受對象的不同,其發展的軌跡不盡一致,特別是在題材的選擇、運用和蘊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更是迥異。①
一、古代中西自然題材美術作品比較
景物是中西方美術中最早的人物活動背景。在題材把握上中西方存在畫胸中之丘壑和寫實繪景的區別,中國畫家往往更注重畫中的意境,西方畫家則更注重圖畫的真實性,這屬于藝術追求方面的差異。中國的山水畫具有豐富的想象性。這一類山水畫主要體現為隱居山水圖和神仙山水圖。受我國傳統神話故事傳說的影響,有些畫家喜歡將山水活化,賦予山水靈性,唐代畫家李思訓、李昭道就是此類畫作的代表人物,從他們的畫作當中人們均能感受到濃厚的仙境氣息。隱居山水畫興盛于元代,此時文人墨客不滿統治者而隱居山林,將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等。從這兩種繪畫類型來看,畫作題材的選擇與畫家的審美追求密切相關。他們不僅僅是描繪對象,而是找到一種精神寄托。西方繪畫更關注對實景的描繪,更側重于客觀性和寫實性。以人們十分熟悉的霍貝瑪的《林間小道》等為例,他們的作品都對自己的所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讓欣賞者能夠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二、古代中西社會題材美術作品比較
社會題材一般包括社會風俗、戰爭、災難等。風俗畫作家在西方有很多,其中荷蘭畫家更擅長這方面的繪畫創作,維米爾就在這一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維米爾以普通家庭婦女為主要描繪對象,對她們的日常活動進行描繪,作品生活氣息濃郁。中國古代風俗畫最具盛名的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此畫被人們贊譽為“中國宋代的百科全書”。我國古代風俗畫作還有很多,如《傳宋蘇漢臣五瑞圖》、明代萬邦治的《醉飲圖》等,都是優秀的社會風俗畫作。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以戰爭為題材的美術作品也很常見。但此題材的古代中西畫作差異較大,西方主要描繪戰爭場面的恢弘、戰士的威猛和豪情,古代中國以戰爭為題材的美術作品描繪的內容更為豐富。目前可見的我國最早的戰爭題材美術作品出現在戰國時期,我國古代繪畫更多的是描繪了將領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才大略。
災難是客觀存在的。西方畫家的畫作極具現實感染力,且數量較多。我國古代描繪災難的繪畫作品多出自民間,如明朝項圣謨的《甲子夏水圖》等作品就反映了自然災害給當時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三、古代中西人物、宗教題材美術作品比較
人物是在中西方美術發展史上均極受重視的題材。古代圣賢、故事人物是古代中國人物畫表現的主要內容。西方藝術家更青睞于人物畫像,皇帝、大臣、名媛淑女等都是西方肖像畫表現的對象。我國古代的主要宗教信仰是道教和佛教,兩類宗教畫作很少有某一類獨占畫壇的時候。西方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因此古代西方的宗教題材美術作品以基督教題材的畫作為主。耶穌、圣母、天使等是基督教題材畫作的主要描繪對象。
中西古代畫家由于文化傳統、審美趣味、美學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即使對相同、相似的題材,在題材選取、處理和意蘊挖掘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才形成了如鄧以蟄先生所說的“中國畫注重自然,西洋畫注重人生”②的不同的風貌。中國美學“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主張天人一致或天人合一。”③“到了魏晉時代,因玄學之力,而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引起了藝術的真正自覺。而后中國的繪畫,始終是在主客交融、主客合一中前進。”④這恐怕是中國古代山水題材作品豐富,而畫家在對自然的描繪中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的根本原因。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文思潮勃興。在重視人的價值、主張平等自由、崇尚理性等思想的推動下,人物畫特別是以平民生活和人體為題材的繪畫,得以迅速發展。
“真正的藝術必須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和高貴的倫理價值,必須對人及人與世界的多樣性關系有獨到的洞察和揭示。”⑤對任何時代的美術家來說,選擇有意義的題材,對提高作品的價值都是重要的,但關鍵在于要“打破對題材外象的迷戀”深刻發掘題材背后蘊藏的深厚意蘊,⑥努力提升作品的審美品位,這樣才能創作出經得起時代風雨沖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藝術作品。
注釋:
①王興華.象與像——《從西漢雕塑談起》[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0.
②鄧以蟄.鄧以蟄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③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④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⑤聶振斌,滕守堯,章建剛,藝術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⑥常存文,風情的固守與深入[J].藝術評論,2008 (03).
作者簡介:張迪(1994-),女,山東淄博人,青島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批評。